香山文化的丰厚底蕴与发展前景
郑国良 叶少苏 刘在平[1]
【摘要】香山文化是以珠海、中山、澳门等地区为主,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域文化,是岭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并独具特色的重要构成。香山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远古的开发,悠久的拓展,历史大迁移的影响,近代经历了西方的冲击。民间的创造和精英的贡献,共同打造了其丰厚的底蕴。近代的开放和思想的启蒙,使其在许多方面领风气之先,具有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先导性,具有深刻的现代价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山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历史机遇,也预示着香山文化充分发挥优势的广阔空间和辉煌前景。香山文化的精心保护、深度发掘、充分利用、全面弘扬,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珠海市香洲区是香山文化重镇,需要推进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工程,健全保护利用文物的长效管理机制,科学地编制城市文化发展规划,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和吸纳民间资金投入。要通过研究、梳理、整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必要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和广大民众充分意识到香山文化既源远流长,又富于时代精神;既广博杂糅,又具有内在的逻辑和内涵的统一;既体现了历史名人和各界精英的贡献,又具有深厚的民间土壤;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又具有开放性、世界性;既是丰富多彩的文化构成,又对于旅游经济、大湾区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香山文化 历史底蕴 沙丘遗址 香洲开埠 文化交融
香山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厚重的文化底蕴、鲜明的精神特征。挖掘、弘扬和发展香山文化,是民众的意愿、时代的呼声,是珠海市和香洲区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为此,我们对香山文化资源开展了深入的调查,并学习考察了中山市等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对如何进一步认识、梳理、整合香山文化的文化结构,挖掘其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提升城市气质和文化软实力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一 香山文化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变迁
(一)远古的开发
今天的珠海,是古香山的所在地,可以说珠海是香山文化的发源地。珠海有77处沙丘遗址,记载了距离现在公元前6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代文明。沙丘遗物有房屋、烧灶、陶坊、手工作坊、石器生产工具等。说明先民凭着生存智慧择地而居,在几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就选择了这里,开发了这里。历史上,“岭南二十余郡,地势低湿,暑热,湿气交蒸,疫疠为害,向被称为瘴疠之区”。[2]类似的记载在史册典籍中比比皆是。直到清康熙年间澄海县令王岱《蓬洲寓》诗中吟道:“衰暮愁卑湿,偏遭瘴疠乡。”[3]恶劣环境中,人民开拓进取的脚步从未停止。考古专家严文明教授曾经指出: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大发现差不多改变世界历史发展方向,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比哥伦布早得多的年代许多沿海地区的居民驾着小船和木筏居然把浩瀚太平洋沿海地区的小岛一个一个开发出来了,那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辉煌成就,语言学家指出以东南亚和太平洋三大群岛为主体,东到复活节岛,西抵非洲东岸的马达加斯加,存在着一个讲南岛语系的巨大族群,并且推测原始的南岛语系可能就是生活在东南亚乃至中国的古代沿海居民。依照严教授的理念,我们没有丝毫理由轻视先民的早期生存开发,这既是今天生态文明的源头,也是开拓精神的生动记载。珠海高栏岛宝镜湾岩画诞生于青铜时代,记载了刀耕火种、渔猎而生的先民从事了辉煌的文化创造。
(二)悠久的拓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越之地,经秦始皇征伐而建南海郡,汉初赵佗建南越国,西汉复置南海郡。东晋年间南海郡分东官郡和新会郡,隋朝分属于宝安县和新会县。盐碱化导致农业的艰辛,以今香洲的山场村为中心发展起围海煮盐业。早在唐代以前,就开始盛产海盐。北宋设香山寨,外徙人口日渐增多,与盐业发达的同时,银矿业也不断兴盛。南宋时建香山县[4],县城设在石岐。[5]代县长陈天觉[6]治理有方,自此经济进入更有规模的发展时期。今天在珠海、中山等地区保留的民居、寺庙、骑楼等,包括三圣庙、康真君庙、华帝庙等建筑及骑楼式商铺,都是最好的见证。陈天觉热衷于办学,首捐重资建莲峰山麓学宫。香山县在各方面的发展迅速超越了行政建制所规定的辖属范围,人口聚集,人气猛涨,地域扩大,风俗习惯、人情礼仪、会社年节、建筑风格、行为方式、审美情趣和观念价值在频繁密集的社会交往中互动互融,逐渐形成了被人们所认同的、独具特色的香山文化格局。
(三)迁移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的中原民众向岭南迁移。第一次是秦汉时期,包括秦朝兵将南下、“与越杂处”,以及两汉时期中原居民大举南迁;第二次是西晋时期,汉人躲避“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而南下;第三次是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延续90余年;第四次是宋元时期,南迁人按户籍有“主”“客”之分,“客籍人”自称为“客家人”;第五次是清朝时期,满族入主中原和太平天国运动都影响到南迁。此间,明朝也有许多富商大户南迁至香山地区。其实,还有另一种意义上的“南迁”,例如南宋大变局,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壮烈情怀。其实,宋朝皇族显贵的“金台精舍”、金台寺、黄杨南麓“名士之风”等,也为我们留下某种值得珍惜和品味的遗产。可见,几千年香山地区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融合的历史,早在《永乐大典》中就有这样的记述:“建安以后,中原人士避地留家者众,俗化一变,于是衣冠礼度,并同中州。”此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文化在珠海地区先后传播。移民与土著居民之间虽有所冲突,但在碰撞中融合。融合是双向的,程朱理学的传入、香山文化的多元性证明了当地的容纳性,而妈祖圣庙的广泛存在,以及渔女、狮山、前山、鸡啼石、犀牛山、蛇龟岛等传说的普及和长盛不衰,则表现了移民对当地文化的认同与接受。文化的移植和双向互动,使排外封闭心态不断被排除,兼容并包、沟通协作、共同进取的精神气质逐步巩固弘扬。香山文化超越了南北差异,超越了时间地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优质的文化构成。
(四)西方的冲击
澳门口岸,是东西方经济贸易最先开始的通道。从1513年起,野心勃勃的葡萄牙人就开始进入澳门地区。对于外强的经济入侵,香山人民的反应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是抵抗,第二是开放。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史学家进行了大量论述。我们认为,即使是“被迫的开放”,其中也体现了香山人被动中的“主动”。世界上称霸海上的帝国在许多地方进行了殖民和掠夺,但澳门是世界上的殖民地在“被动”中迅速发展的少数地区之一,不仅澳门,也包括周边整个香山地区都出现了开放提升的局面。这只能说明,面对强势文化,香山文化自古以来的包容性和融合性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16世纪先后发生的“屯门之战”“西草湾之战”“双屿之战”“月港之战”等,是被侵略者对侵略者进行抵抗的战争。后来的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处境和地位,与明清两代王朝的际运与作为息息相关。
正因为澳门经济贸易繁盛,明政府在1535年的时候就在澳门城设立了海关课税。1845年葡国正式宣布澳门为自由贸易港,1887年《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得以确认,葡萄牙得以“永居管理澳门”,同年正式成立中国陆上第一个海关“拱北海关”。西式医院、教会学校、西式大学相继建立。容闳就曾经在美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并任教的学校就读。澳门地区对香山地区的辐射作用无可否认,这里远离朝廷,却靠近西方世界,文化碰撞交融震撼式地为香山文化带来新的活力,长期的商务贸易活动带来文化元素新的重构,对外开放以及走向世界的意识得以普及。香山人是近代中国最早全面感受西方社会文化并转化为自存自强、求新求变强大动力的群体之一。这样的开放性也充分体现在向海外移民。明朝已经开始的移民活动在清朝更加兴盛,许多人远涉重洋,建设南洋文化,投身欧美文化。《良都竹秀园月报》曾描述:“男则有出洋之举,女则有辍耕之行……一家数口,皆瞻仰外洋之资”,就连婢仆亦“好言高远,新名词语,冲口而出……衣服时装,日新月异;金银首饰,千变万化;石岐来往,三天一行;一衣一衫,付之缝工;一线一履,购之于市。不惜男子远涉重洋之艰苦,日望汇金之有无”。澳门及香山地区成为东西方经济贸易的重要通道,也逐渐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平台。
(五)民间的创造
《香山县志》中记载:“小榄何庸,字用中,又字一之。涉猎书史,鼓琴调鹤以自娱,因自号琴鹤东人。成化中,至京师翰赀得七品散官,出入诸名公门下。皆为赋琴鹤东人诗。丘文庄公序之,略曰:昔宋赵清献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这段文字记载了珠海三灶鹤舞的起源,尤其是宋朝香山人赵清献、明朝香山人何庸,都是表演和传播舞鹤的民间艺人。清朝时三灶鹤舞进入鼎盛时期,整个香山县跳鹤舞唱鹤歌蔚然成风。珠海“飘色”起源于明朝天启年间,由珠海乾务镇人梁国栋出任江西省彭泽县令时引入。飘色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融为一体,演员“凌空”而“飘”,百态千姿,深受民众喜爱。除鹤歌、鹤舞、飘色之外,还有地色、秧歌、腰鼓、醒狮、火龙、八音锣鼓柜、莲山歌、咸水歌、东乡歌、三乡谣、沙田民歌、淇澳趁墟习俗、唐家古镇端午习俗、外伶仃岛北帝诞、万山岛妈祖诞、桂山岛天后诞等,丰富多彩,极具地方特色。各种建筑和民居,是生活方式、宗法伦理、艺术风格、审美情趣的固化记载,建筑文化是香山文化的重要构成。例如金鼎镇会同村明清古居民俗建筑、岭南名镇唐家湾遗址、南屏镇北山村杨氏大宗祠、香洲梅溪牌坊、翠微村吴氏故居“棣园”和“韦鲁桐”大宅等,只是其中突出的代表,另有大量侨乡特有的碉楼、东西合璧的建筑、古色古香的祠堂寺庙、傲然挺立的古塔炮台、鳞次栉比的商铺民宅、老宅中保留的风车石磨灶台米桶等。沧桑变迁的粗线条,在民间生活、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的描绘中,进一步构建出香山文化生动细腻、百态千姿、姹紫嫣红的瑰丽画卷。
(六)近代的开放
珠江的淡水与南海的咸水交融,象征着中华传统文化与海洋文明的碰撞交融,象征着香山人身上既有岭南文化的内敛包容,也有海洋文明的开放与创新。在香洲这块土地上,曾经三次建立过经济特区。早在20世纪的前30年,香洲历史上出现了两次“开埠”,是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
第一次是1909年至1912年的“香洲开埠”,是华侨和商绅实践“实业救国”的尝试,定名“香洲商埠”(选址以“香山场”和“九洲岛环”各取一字命名)。“香洲开埠”以轰轰烈烈开头,又以一场大火而告终,虽然只经历了两三年时间,但其影响却很深远。“香洲商埠”建有10多条街道、1600间商铺,这既是清朝最早的自由港和免税区,也是早期香洲的雏形。香洲开埠虽未取得成功,但“香洲”名字却沿用至今,成为今天珠海的主城区。香埠路上保存的历史建筑,更具象征意义,体现了香洲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第二次是1929年至1934年的中山模范县建设。1930年,县政府从石岐镇迁到唐家。唐绍仪兼任县长,开始实施以唐家为中心建设中山模范县的计划。南京国民政府批准在唐家湾开辟一个可停靠5000~20000吨轮船的南方良港——“中山港”,实施中山港无税口岸。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山模范县和中山港建设难以取得成功,但香洲人开放探索精神却矢志不渝。
第三次建设珠海经济特区是1980年开始的,并取得巨大成功。站在时代大潮的前面,市、区两级政府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征程中创造了许多第一,引进全国第一家外资企业、最早荣获联合国人居范例奖的城市。改革开放40年来,香洲人继承先辈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成为最早一批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香洲人以海纳百川、开放兼容的胸怀吸纳了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使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了现代化的海洋新城。四十年来,又加重了新的特区文化底蕴。20世纪90年代,求贤若渴的珠海率先在全国推行百万元科技重奖,一时间,大批科技界精英纷纷南下珠海创业。2018年4月,珠海召开全市人才工作大会,推出了被誉为珠三角地区最优人才政策。一百年前,香洲是大陆经济大陆文化走向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窗口;一百年后,香洲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支点,联通珠港澳的桥头堡。
近现代以来,香山地区的开放性在中华大地上独领风骚,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成为中国留学文化的发祥地。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第一个留英学生黄宽、第一个留日学生唐宝锷,均为香洲人。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官派留学运动,均由珠海人所倡导:容闳促成了120名幼童留美出洋,产生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等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其中香洲人有24位;香洲人唐国安曾先后选送100多名学生用“庚子赔款退款”留美出国,产生了梅贻琦、竺可桢、胡适等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珠海的香洲也因此获得“中国全球化的起点站”的美誉。
(七)精英的贡献
香山地区山海相连,水网纵横,景色变幻中运输通达,山河壮丽中充满灵慧,“物华天宝”中孕育“人杰地灵”。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精髓相融合,独具特色与开放包容相统一,视野开阔与勤于思考相贯通,浪漫洒脱与务实求真相交汇。自明清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香山出现了众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其人数之众、知名度之高、涉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巨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辞海》收录了古今中外2000多名历史人物,有30余位是香山人。《广东近现代人物词典》收录的2343人中,香山籍人物有188名,占总数的8%。在《中国近代史词典》中也有30余香山人的小传被收入。《中国商业百科全书》收录的33位人物里,香山人唐廷枢、徐润、郑观应等均在其中。在中国首批官派留美120名幼童中,香山人就占了三分之一。[7]香山地区诞生了中国提出商战理论第一人郑观应、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第一人孙中山、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长程璧光、中华民国第一任外交总长梁如浩、中国开创海外留学第一人容闳、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第一任校长蔡绍基、中国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山东大学堂(山东大学前身)创校校长唐绍仪、唐山铁路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总办梁如浩、岭南大学第一任校长钟荣光、华中大学第一任校长韦卓民、广东农学堂(华南农业大学)首任校长唐有恒、中国创办民营企业并肇始民族工业第一人唐廷枢、中国买办第一人徐润、中国海外华商及华侨领袖陈芳、中国百货第一人马应彪、中国引进西医第一人“亚洲第一刀”黄宽、中国近代出版第一人王云五、中国工人运动第一任领袖苏兆征、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杨匏安、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任委员长林伟民、中国航空第一人杨仙逸、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朱慕飞、中国近代轻音乐第一人吕文成、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第一人萧友梅、中国电影第一代导演郑君里、中国电影第一代影后阮玲玉、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等。除了大批“第一人”,转换一下视角还可以看到: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中国历史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中国第一个民族工业企业开平煤矿、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中国第一个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个水泥厂启新水泥厂、中国第一个股份公司轮船招商局和招商股票、中国第一个保险公司仁和水险公司、中国第一间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学院、中国第一间机器印刷厂同文书局、中国第一部英汉词典《英语集全》、中国第一部日汉词典、中国第一部注音字典四角号码字典等,这些彪炳史册的“中国第一”,当然与来自香山地区的各界精英的作为密切相关。
(八)思想的启蒙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驿站和早期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思想之风的荡漾是香山地区文化发展的内蕴,香山文化中内在地蕴含了思想文化,甚至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摇篮。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最早体系化提出维新思想、宣传民主与科学的启蒙思想家,他编撰的《盛世危言》在中国近代社会影响巨大,严复、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孙中山等均受到其思想的启迪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倡导三民主义,创立《五权宪法》,留下《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建国方略》等启迪民众、影响深远的巨著。唐绍仪少年时代留美,思想先进,提出“重问题不重主义”,从当总理再当县长,一系列思想主张很值得后人挖掘研究。容闳、郑观应、唐国安、钟荣光、刘师复、杨匏安、王云五等,均为先进思想理念的开创者和传播者。早在明清时期,翠微的凤池书院、前山的凤山书院、下栅的金山书院、斗门的和风书院、三灶的三山书院五大书院就已经声名远播。苏曼殊、阮玲玉、郑君里、萧友梅、吕文成、唐涤生等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成就斐然,而且在创作理念和思想性上领风气之先。
二 香山文化的深刻内涵与鲜明特色
香山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极为丰富厚重,即使是高度概括,也需要透过以下几个递进的层次来观察。
第一,香山文化首先是地域文化。宋朝《太平寰宇志》记载,东莞县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今天珠海境内的凤凰山,在古代与五桂山统称五桂山。古代香山是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岛屿,随着冲积平原的形成而成为岛屿山脉。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设立香山寨,属东莞县。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升级为隶属于广州府的香山县,辖区包括南海、番禺、东莞、新会等沿海地区。明朝时,香山地区与大陆相连。清朝嘉庆年间,香山成为大县,今天的澳门、珠海、中山三地都隶属香山县管辖。行政区划的变化,在较大程度上折射了经济文化变迁的历史现实,反映了地区内部各区域的关联性。因此从地缘意义上来看,香山文化起源于香山,演化于香山县,发展于今天的中山、珠海、澳门地区。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研究考察香山文化的视野,应当基本上以原“香山县”所辖地域为准。第二,香山文化是历史文化,从远古先民到民国之前,盐业、银矿业、渔业、商业等经济形态始终体现出开创性,近代以来直到改革开放,香山地区更是从各个领域领全国风气之先,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香山地区的发展史留下了特色鲜明、色彩浓重的篇章。第三,香山文化又是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岭南文化的重要构成。我们知道,岭南文化早期肇始于粤北地区,唐朝以韶关为中心。自宋代,珠三角地区地位提升,江西学派南下和闽学影响,使得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文化逐渐走向强势。对香山地区来说,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均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商业文化、华侨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在香山地区的发展融汇更为突出,因此香山文化既置身于岭南文化之中并深受其影响,又在岭南文化中独树一帜,是岭南文化中更具特色的文化构成。第四,香山文化是多元文化资源融汇的文化体系。由于历史原因,岭南文化中输入了重要的中原文化元素,香山文化不可避免地体现了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稍微细分一下文化结构,香山文化中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方言文化、商业文化、华侨文化、南洋文化、思想文化、移民文化,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中大量名人构成的群星灿烂的“名人文化”等,均有顽强、鲜活的生命力和价值体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香山文化是以珠海、中山、澳门等地区为主,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域文化,是岭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并独具特色的重要构成。由于历史上始终领风气之先,尤其是近现代历史上鲜明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而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独特地位,由于多元文化资源的融合而具有深刻的现代价值。
香山文化表现出六个方面的特质:一是传承性。历史地看,香山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代,祖先以艰苦的开拓和早期的艺术创造在这里留下了文明的足迹,开创了流传演变至今的生态文化的先河。在历史流变中形成并发育成熟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和行政区划的分割而离散,相反伴随经济社会的进步而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包容性。香山文化的构成要素虽然复杂多样,但“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的包容特征鲜明。三是先导性。尤其是近代以来,涌现了一批领风气之先的优秀人物,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四是务实性。香山人向来就有务实崇商、重利而不忘义的传统,且“趋利务实与热情浪漫同在”。五是开放性。特定的文化造就了众多的历史名人、规模宏大的古村落、多姿多彩的古建筑、光彩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六是多元性。开放性必然造就了文化多元性,呈现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移民文化、商业文化、买办文化、华侨文化、留学文化、特区文化等类型多样的文化形态。香山是一个典型的不断移民的区域,也是一个文化输入型的多元文化共融的社会,这在改革开放后的香洲表现更为突出。
三 香山文化的现存状态与保护开发
如前所述,香山文化的地域范围主要是今天的珠海、中山、澳门地区。有人提出以这三个地区为基础统一建设新的“香山市”的设想。我们以为这样的建议是颇有道理的,也是可行的。对此,本文不作展开论述。基于目前行政区划的现实,我们仅就珠海市香洲区香山文化现状做出调研,并就周边城市地区的做法进行一些比较。
(一)珠海市香洲区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
古村落和不可移动的文物是香洲历史发展的承载者和见证物。香洲境内(不含高新区)古建筑、古遗址、摩崖石刻和革命史迹等不可移动文物比较丰富,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现存古村落共有7个,正在拆迁的4个,保存相对完整的有3个,最能代表香洲文化特色的是建于清末的南屏镇北山村、南屏村(不计唐家湾镇)。(详见附件2、附件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传、无形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文化基因和民族的历史记忆。香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富矿区”。据初步统计,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粤剧(曲)、沙田民歌、八音锣鼓柜、凤鸡舞等民间艺术;赛龙舟、烧花炮、水上婚嫁等民间风情;蚝油、茶果等民间美食;一指禅推拿、孙氏踩跷理筋术等传统医药技艺。列入国家、省、市三级名录的香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代表性传承人7人,传承基地11个。
香洲区有向世人炫示6000年前就升起过文明曙光的淇澳沙丘遗址;有“千年商埠”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门、金星门水道;有道光皇帝御批称为“书法冠场”的“岭南才子”鲍俊牵头留下的“亦兰亭”书法石刻集群;有建于明代的前山古城寨等明清风格的建筑及众多的名人故居;有见证150多年前发生的“抗英”斗争伟大胜利的“白石街”;有华南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杨匏安陈列馆;有首任清政府驻檀香山总领事陈芳的家宅;有纪念孙中山先生宣讲革命思想的“中山纪念亭”;有纪念北伐的烈士陵园;等等。
(二)珠海市香洲区香山文化的保护利用情况
近年来,香洲区政府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非遗文化传承两方面加紧工作。利用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修缮维护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先后对苏曼殊故居、兆六容公祠、沥溪简氏大宗祠、山场北帝庙、南屏康真君庙、拱北莲花亭西亭、拱北拉塔石炮台进行了日常保护和修缮,完成石溪公园第二期项目、南屏民俗文化陈列馆建设和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标志牌的设计及安装。申报了北山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推荐渔女石雕像、前山寨城墙、南屏康真君庙、翠微韦氏大屋、保遐杨公祠等12处申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香洲区在非遗文化档案、项目数据库、传承保护基地建设、传承人培养、民间艺术大巡游和非遗展表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制作了前山凤鸡舞、沙田民歌集成等一批影音资料和多媒体教材、传承人纪录片。
(三)珠海市香洲区在传承保护香山文化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香洲区是一个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区,但对香山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上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些古村落,如北岭村、山场村改没了,一些古建筑、古民居正在加速蜕变、消解。北岭愚园庭园荒芜,完全失去了原来的韵味;前山寨城墙也在建公路和市场期间拆毁了大半;北山村、南屏村内违章建筑众多,一些不伦不类的现代建筑破坏了古色古香的古村风貌;翠微村古建筑群保护开发、香埠路等规划建设推进缓慢;更有许多还未来得及评定文物级别的文物被毁弃和遗失;随着少数存世老艺人的离世,许多非遗技艺已存失传之虞;等等。
作为香山文化的发祥地,香洲区不少历史遗迹“养在深闺无人识”,得不到很好的展现,没有焕发出应有的光彩。以致许多外地游客甚至不少香洲居民,对此知之甚少,或一旦知道会感到惋惜。这种状况与特区窗口、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和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香洲区不断进行的大规模旧村改造、建设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与此同时,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大同小异的现代建筑反而使城市失去了建筑特色与个性,原有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古民居也个性渐失。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文化才是立城之本,没有在规划建设上体现文化多样性与特色化,没有协调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山场村、前山村、北岭村和北岭愚园都是城中旧村改造人为破坏的典型,在旧村改建中位于山场村的“鲍俊故居”“鲍氏祠堂”“吴氏祠堂”等毁于一旦。
二是文化传承保护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香洲区作为中心城区和文化大区,历史人文资源的管理、保护开发工作缺乏一套有效的组织保障和良好的协调机制,缺乏进一步保护和利用的措施。首先,由于保护开发工作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和多个部门职能,市、区、镇、村多层级管理,加上多是私人产业,这种状况决定了历史资源保护开发工作很难开展。加上整体保护缺乏统筹考虑,信息沟通不够,工作脱节,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重复劳动。其次,缺少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大量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得不到科学有效的价值认定和开发保护。
三是政府资金投入的经费不足。由于香洲区文物遗迹众多,需要发掘、保护、修复的地方多,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拨款虽有所增加,但与实际需求仍显得杯水车薪。许多宗祠、民居属村集体或私人房产,虽已列入保护单位,但实际措施不到位。甄贤学校、中山亭等许多古建筑都年久失修,损毁严重,亟待保护和修缮。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文物保护修缮专项经费,香洲区目前每年投入的文物保护经费不足300万元,大大低于珠海市里和珠三角一些城区。一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开发工作缺乏应有的力度。如“容闳旧居遗址”复原工作一直还只停留于论证阶段,香埠路商业街还停留在规划上。
四是人文历史资源保护和利用缺乏总体规划。由于长期以来珠海市有关方面对香洲人文历史资源保护和利用缺乏总体规划,保护开发工作有着较大的随意性。一些城中村改造项目,开发商不顾文物保护的需要,强行拆除一些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古村落、古建筑。正在改建的翠微村和北部的界涌村、沥溪村、福溪村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五是宣传和推广的力度不够。十多年前区政协编撰出版了《香洲人文胜景》,近年来又筹划出版了《凤舞前山》,开展评选“香洲十景”活动,在宣传和推介香洲区香山文化底蕴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仍存在媒体引导力度不足,本土民众对香山文化的知晓度不高的现象。此外,全社会对香山文化的保护意识也有待提高,历史文化保护是全社会的事,单凭宣传文化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提高居民群众的认知和关注度。
(四)周边城市地区保护利用香山文化的做法和经验
中山市、佛山禅城区等城市(区)都很注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并把它与经济、旅游非常密切地结合起来,作为城区特色和亮点加以展示,其主要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一是注重宣传教育,强化保护利用的意识和责任感。中山市推出“大香山”的文化概念,抓住孙中山文化、疍家文化等独特的品牌资源进行精致运作,大力营造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环境,起到宣传、推介和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例如,将历史名人、华侨华商、粤曲粤剧、地名掌故、香山名艺、民俗童谣等收录到《香山语文》《香山历史》等校本课程(其中相当一部分与香洲区相关),进入全市中小学的课堂,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途径了解香山悠久历史和香山文化,培养学生们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使青少年一代在传承香山文化的同时也深深扎下了民族文化的根。又如,中山市本土著名风俗画画家邓振铃先生创作的描述香山文化大型画作《故园忆旧图》《岁晚趁墟图》,两部被称为“中山清明上河图”的作品均由中山市博物馆和中山市非遗博物馆收藏。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学术季刊《珠江论丛》发表了评介邓先生画作的文章《故园忆旧承宋韵,侨乡追梦绽新芳》,有关部门不仅为邓先生举办画展,还大量购买《珠江论丛》广为散发,扩大宣传。特别是中山市政协以“大文史”概念,统合各方资源,深入开展文史资料的征集、整理、研究、编辑出版工作,出版了一系列丛书,达到以文增智、以史辅政的目的,“三亲”文史资料征集工作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二是注重科学规划,推动城区建设与保护利用协调发展。中山、佛山等地都把城中村改造与香山文化的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确立了保护、利用、开发并重的原则,明确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总体思路。中山市石岐县按照全市行政区域、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三个层次,编制保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保护旧城、发展新城”,形成了平衡发展的格局。翠微村和国保单位孙中山故居整体环境一体化保护,佛山市禅城区强调城区规划建设与传统文化基调协调,“岭南新天地”项目最大可能地保留“祖庙”片区完整的历史信息,保存古城区传统历史格局、地方特色风格和历史文化遗产。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中山市利用粤中船厂旧址兴建的岐江公园和中山市美术馆深受当地城市居民的欢迎,成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亮点。在博物馆建设方面,中山市以“特色化、系列化、多样化、中小型”为原则,建设了一批中小型博物馆,突出了中山的商业文化、华侨文化、名人文化。
三是注重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拓宽保护利用的投资渠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放,除政府必须增加投入外,还必须依靠社会力量,探索多元融资体制。粤东历史文化名城潮州财政收入并不宽裕,但为了维修明代城墙,投入2.4亿元;维修广济桥,又投入了7000多万元。同时,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的投入也不遗余力,为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潮州市发动民间捐资出力,短短几天时间,捐款就达3000多万元,充分体现了民间珍惜爱护传统文化的强烈意愿。中山市结合对个别镇街历史街区和古村落改造,动员和利用社会力量进行保护和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如“三溪村”利用部分社会资金(尤其是海外乡亲捐资)修复了一大批古建筑,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表彰。社会力量是一池春水,这池春水,善用得当,可以构成汪洋大海。
四 香山文化的发展前景与对策思考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九市组成的城市群。这里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有活力的城市群之一,是由国家发展战略所确定的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和一流湾区的充满竞争力和未来希望的地域空间。粤港澳三地相连,文化同源,历史文化渊源具有基本共性基础上的相融性。如前所述,滋养和孕育了香山文化的香山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地区、引领地区,是中国联系世界的重要开放阵地和流通枢纽。大湾区建设,为香洲文化的大整合、大开发、大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历史机遇,也预示着香山文化充分发挥开放进取、多元包容、文化底蕴、价值支撑等优势的广阔空间和辉煌前景。粤港澳三个地区关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体系、行政体系是有差异的,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港澳回归以来的历史表明,文化底蕴的共性和文化交流的互动互融充满生机,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通车的当天,珠海市文物保护协会会长肖一亭研究员指出:大桥的开通“为深入挖掘、整合大湾区内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挖掘整合先民在古代开展海洋活动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多层次、多形式、宽范围、广覆盖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网络提供便利”。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成为带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必然成为香山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更为宽阔的舞台。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历史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我们要以香洲历史文化这个天然的情感纽带,巧打“文化牌”,扩大“朋友圈”、画好“同心圆”,“东进”“西延”“北上”“南联”,借力提升香洲特色文化影响力,重燃激情,重整行装,再创辉煌,创建一个“香山文化新特区”,占领文化新高地。今天的香山地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文化的发散效应、支撑效应。我们深入挖掘香山文化的目的在于把它内化成为时代精神,进行传承与弘扬,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香山文化的精心保护、深度发掘、充分利用、全面弘扬,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就珠海香洲区来说,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一)推进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
一是保护好容闳故居遗址,规划建设“容闳纪念馆”和全国首个“留学生主题博物馆”,打造“中国留学生节”,围绕容闳的生平事迹策划系列宣传片、开展专题陈展,用足用活本土文化,讲好华侨故事、留学生故事和香洲历史名人故事。二是加快香埠路的抢救保护与活化利用,规划能展现完整岭南特色骑楼民居商业街区,坚持修旧如旧,挖掘中华老字号,展现香洲开埠的历史原貌和香洲改革开放的历史。三是对苏曼殊故居进行升级改造,完成房屋修缮、配套设施完善、布展更新及周边环境整治,同时利用新近研究成果对故居展出内容进行内涵式开发。四是结合翠微村改造,保留原有的“七街七里一巷”的历史记忆,原址保留部分历史建筑,将韦氏大屋(韦鲁桐故居)融入教育家韦卓民、韦悫生平事迹展。考虑规划一条历史街区,将珠海的历史、香山文化的沿革融入该街区中,打造一个“香山文化缩影”。五是建议南屏镇申报历史文化名镇,把港珠澳大桥桥头堡第一镇打造成有影响、有文化品位的历史文化名镇。六是整合文化资源,推动北山村古建筑群与前山河两岸多个文创产业园的深度融合,打造一个集“历史文化名村”“民俗风情一条街”“民间博物馆群”“原创艺术基地”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带。结合北山全国文化名村建设,将现存部分老宗祠堂、老宅院,通过艺术修饰和文化提升,将其打造成乡村少年宫、居民议事厅、村史馆、乡贤馆,使其成为具岭南风情的文化阵地。七是将香洲历史名人名言、经典诗词用书法刻制的形式注入社区公园的景观设施。
(二)打造一批文化精品
一是树立“大文史”观念,整合资源,深入开展文史资源的调查研究。重点抓好留学文化和香洲历史名人研究,推出一批精品力作;组织一批名人传记的编写和出版。正如梁启超所指出:“凡真能创造历史的人,就要仔细研究他,替他作很详尽的传。而且不但要留心他的大事,即小事亦当注意。大事看环境、社会、风俗、时代;小事看性格、家世、地方、嗜好,平常的言语举动,乃至小端末节,概不放松。最紧要的是看历史人物为什么有那种力量。”[8]又如钱穆先生指出:“中国历史记载最主要的在人物。向来被认为正史的二十四史的体例,特别重要是列传。可见中国人一向以人物为历史中心。故要研究历史,首先要懂得人,尤其需要懂得少数的历史人物。如其不懂得人,不懂得历史人物,亦即无法研究历史。”[9]继续推进“香山记忆”香洲文史书系编辑出版,加快编辑出版《千年香洲》《沧波曼殊》《秀毓北山》等系列文史读本;编辑出版《香洲大先生——从香洲走出的知名大学校长》。二是继续做大做强“文化香洲·缤纷四季”系列活动;开展好“香山杯”“鲍俊杯”“苏曼殊杯”等各类文化赛事,提升香洲文化软实力。三是对名人故里、故居附近的街道、建筑物以名人名字命名。新建的香山湖公园建设“香洲名人雕塑园”,发挥历史名人的效应,提升城市历史影响力。四是继续孵化和培养一批香山文化的品牌项目,如“历史名人研究”“留学生文化”“侨商文化”“特区开埠”等,弘扬香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五是举办一些有“大香山”特色的传统节令活动,如系列民间民俗、文艺展演等。鼓励艺术传承,拯救濒危项目。六是充分利用市内外宣传媒体、阵地和平台,扩大对香山文化的宣传,其中包括“香洲饭米粒网”、“珠海香洲”官微、《香山》杂志、《香山文艺》等自有媒体继续策划推广。
(三)健全保护利用的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香山文化保护利用的协调机构,加强对保护利用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建立文物安全报告制度;建立区、镇街、社区三级文物安全管理网络;发挥镇街文化站和文化协管员、文物保护义务监督员作用,实现文物安全监管全覆盖。二是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对香洲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摸底,分门别类进行有效管理、科学研究。列出重点保护名单,定出保护等级与保护范围,对确定不能在原地保留的,制订出托管保护方案,按照“复风貌、保文物,继文脉、保重点”原则,适当筛选一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资源片区申报文保单位。三是聘请专业人员,对现有文保单位、已修缮的文物点、旧居遗址进行有效管理。如“苏曼殊故居”“沥溪简氏大宗祠”“甄贤社学旧址”等都应当提升管理水平,发挥文化资源应有的社会价值。
(四)突出本土特色,科学编制城市文化发展规划
香山文化的保护利用涉及面广,牵涉问题繁多,需要有一个立足长远、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由易到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城市规划和城中村改造要立足香洲区地域文化的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开发总体规划,充分体现香洲区海洋文化特质和香山文化精神。一是突出香洲名人及民俗特点,尽快将最有特色、最有开发价值的项目落实到有关部门,传导给改建开发商,在提高文化内涵、增强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二是将保护利用与城区建设、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有机结合,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民生保障“两保护”、文化价值与城市环境“双提升”。三是对旧村改造中确需拆除的一些古建筑上的重要构件,交由文物管理部门集中保存,以利于将来异地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如将正在拆迁的翠微村、沥溪村、福溪村、南溪村的古建筑上的重要构件移植到北山村历史文化名村建设中。
(五)加大政府财政支持,积极吸纳民间资金投入
要坚持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解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经费。一是区财政要按规划要求,对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逐步加大投入;二是研究出台文物保护补偿办法,促进文物保护和资金的有效使用;三是积极争取珠海市有关部门对香洲区历史人文资源,尤其是对在辖区内属市管文保单位开发利用方面的支持;四是实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吸引民间资金(尤其是海外乡亲)参与到香山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中;五是在市、区统一规划指导下,实行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充分调动经营者的投资积极性。
(六)打破地域界限,主动融入“湾区”文化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时代到来,香洲所拥有的人文资源和名人文化,不仅是香洲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稀缺资源。因此,我们要打破地域界限,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一是成立名人及其后裔联谊会,推进和加强名人及其后裔之间的联络与交流,通过恳亲大会,促进十多万域外香洲籍人大联谊、大交流、大融合,提升城市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二是建设香洲名人馆,与区档案馆资源共享,让改革开放理念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重燃改革开放激情,推动改革开放继续全面发展。三是打造历史文化长廊。以“十字门”古水道为核心,与澳门、中山、江门合作,共同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旅游线路;将以孙中山为首的一系列香山名人进行资源整合,加强五桂山、凤凰山的人文生态融合,共同打造一条中国近现代文化史迹长廊。
我们认为,发展规划的科学与合理,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都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对于香山文化的深入研究,是在研究、发掘、整合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理念与共识。因此,建议适时组织召开多次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香山文化研讨会”。如前所述,香山文化由于历史资源和发展演变的复杂性、包容性而带来多元性,因而文化整合十分必要,而且任重道远。历史的整合要改变仅仅依靠时间线索的现状,而是要理出不同资源要素的逻辑线索;地缘的整合要打破现行行政区划的“文化分割”,充分尊重文化体系的历史依据和内涵依据;处理好历史与地缘的关系、外来文化和本土资源的关系、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关系、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关系、文化之“形”与文化之“神”的关系等。要通过研究、梳理、整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必要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和广大民众充分意识到香山文化既源远流长,又富于时代精神;既广博杂糅,又具有内在的逻辑和内涵的统一;既体现了历史名人和各界精英的贡献,又具有深厚的民间土壤;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又具有开放性、世界性;既是丰富多彩的文化构成,又对于旅游经济、大湾区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让广大民众和社会各界充分意识到香山文化是一个整体的文化体系,意识到其重要的社会地位和鲜活的生命力,从而增强对于香山文化的热爱、珍惜的情感和参与意识,增强自豪感和使命感,让从远古走来的香山文化在新的时代青春焕发,魅力无限,绽放出新的光芒。
附件1
珠海名人一览
一 教育家、大学校长
教育家、大学校长
续表
二 专家、学者、实业家
专家、学者、实业家
续表
续表
三 社会活动家
社会活动家
续表
四 进士
进士
五 革命家
革命家
六 珠海香洲名人与历史上的第一
1.珠海第一个参加世博会并获奖的人——徐荣村
清咸丰元年(1851年),香山人徐荣村推荐“湖丝”12包参加展览,经博览会评定,公推中国湖丝为第一名。
2.珠海第一个留学生——容闳
作为中国近代化先驱和开拓者的容闳,1850年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成为该校和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毕业于美国高等学府的中国留学生。
3.珠海人创造的多个第一——唐廷枢、徐润
1862年,编印了中国学习英语的第一部词典和教科书《英语集全》;
1870年,开办上海历史上第一家医院——仁济医院;
1876年,开办中国人兴办的第一家保险公司——仁和水险公司;
1876年,兴建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煤矿——开平矿务局;
1881年,兴建第一条中国国有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并制造了中国第一部国产火车头——“龙”号机车;
唐廷枢,创办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唐山细棉土厂;
徐润,创办中国近代最早的民营机器印刷厂——同文书局。
4.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
1904年,唐绍仪以清政府议藏约全权大臣身份,先后两次与英国办理交涉,签订《续订藏印条约》,使英国确认中国对西藏地方的领土主权。
5.华南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杨匏安
6.第一位华侨百万富翁——陈芳
7.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的珠海人——容国团
8.近代珠海著名的留学家族——南屏容氏,唐家唐氏,北岭徐氏,翠微韦氏
9.最早的联合国人居奖
1998年,珠海荣获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联合国人居奖。
10.最早的中国百货业
上海南京路上有四个古老的百货品牌,先施、永安、大新、新新,合称为百货四大公司,全是香山人创建的,中山人的商业史对中国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附件2
珠海市重点古村落一览
珠海市重点古村落一览
续表
附件3
珠海市香洲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单(26处)
珠海市香洲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单(26处)
续表
续表
附表4
Ⅰ珠海市香洲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览
Ⅰ珠海市香洲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览
续表
Ⅱ珠海市香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览
Ⅱ珠海市香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览
附件5
珠海市香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一览
珠海市香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一览
续表
Rich Inside In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Xiangshan Culture
Zheng Guoliang Ye Shaosu Liu Zaiping
Abstract:Xiangshan culture is a regional culture with profound historical background,mainly in Zhuhai,Zhongshan,Macao and other regions,which is a representative and unique important composition of Lingnan culture. Xiangshan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experienced ancient development,long expansion,the impact of great historical migration,and the impact of the west in modern times. The creation of the folk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elite together created its rich inside information. The opening up of modern times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ought make it lead the ethos in many aspects,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uralism,inclusiveness,openness and guidance,and profound modern value.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 Bay Area provides an unprecedented historical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Xiangshan culture,and also indicates the vast space and brilliant prospect for Xiangshan culture to give full play to its advantages. The meticulous protection,deep excavation,full utilization and full development of Xiangshan culture are the historical mission entrusted to us by the times. The Xiangzhou District of Zhuhai City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town in Xiangshan City.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umber of key cultural projects,create a number of high-quality cultural projects,improve the long-term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scientifically formulate pla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ulture,and increase government financial support and attract private funds. Through research,combing,integration and necessary propaganda on this basis,leaders at all level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should fully realize that Xiangshan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abounds with the spirit of the times;it is not only encyclopedic and sophisticated,but also has the unity of internal logic and connotation;it embodies the contribution of historical celebrities and elit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and has deep folk soil;it has not only distinct nationa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but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 and cosmopolitan;it is not only rich and colorful cultural composition,but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ourism economy,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Bay Area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ociety.
Keywords:Xiangshan Culture;Historical Details;Sand Dune Site;Port Opening of Xiangzhou;Cultural Blending
[1]郑国良,珠海市香洲区政协主席;叶少苏,珠海市香洲区社科联副主席;刘在平,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教授,《珠江论丛》常务副主编。
[2]《隋志》。
[3]《澄海县志》(清·嘉庆版)。
[4]香山县,存在于1152年至1925年,主要范围包括今广东省中山市、珠海市、广州市南沙区大部分地方与澳门等。
[5]据《陈氏族谱》和《香山县志》记载,南宋时期,香山镇(现东莞文顺乡)进士陈天觉上书朝廷要求建县。县城选址时,陈天觉提出“地贵者土重”,陈天觉暗中让人把铁砂混到仁厚乡的泥土中,于是石岐胜出,因此,石岐建县后又称“铁城”。
[6]陈天觉只是被朝廷指定为“署理”,即“代县长”,治理长达17年。
[7]参见胡波主编《人文香山》,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第7页。
[8]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节录),夏晓红编《梁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第589~590页。
[9]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第93~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