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研究分析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本节将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毕业论文四个方面对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并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三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英语学科教学专业的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指出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在课程设置方面提出“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在教学方式上要求“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应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在毕业论文方面提出“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1.2.1 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来看,《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兼顾了专业理论与专业能力,特别是在专业能力方面兼顾了教学和科研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性,与《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也有较好的融合。但是,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对专业理念和师德没有足够的关注和强调,这一不足也反映在三所大学英语学科教学专业的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如表1.1所示)。除了东北师大外,北师大和华东师大两所大学在其英语学科教学专业的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中没有明确提出职业道德的培养,只是在具体的培养规定方面少量涉及诸如“道德品质”“热爱教师职业和英语教学工作”“事业心”“责任感”等字眼。
表1.1 三所大学英语学科教学专业的教育硕士培养目标
专业理念是专业人员群体为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履行职责以及维护其职业声誉而制定的具有自我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并为专业人员所认可,以此开展其专业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作为教师一定要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在学术上严谨笃学,在物质生活上淡泊名利,在自我要求和修养上要自尊自律,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丰富学识感化学生,可以很好地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和引路人”(教育部,2010)。习近平总书记(2014)提出的“四有教师”也提出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其中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都是教师专业信念和师德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应当把教师专业理念和师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并予以足够的重视。
1.2.2 课程设置
从课程设置来看,《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分为学位基础课
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四个模块,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基本涵盖了《专业教师标准》所要求的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有助于教育硕士的专业化发展。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各个培养单位的师资和课程资源的差异导致了课程设置的差异(如表1.2所示)。
从表1.2中可以看出,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多达12门的专业选修课,而华东师范大学的专业选修课仅为5门。同时,三所大学在课程的学分分配上也存在差异,学位课程学分最多,专业必修课的学分次之,专业选修课的学分最少。
表1.2 三所大学英语学科教学专业的教育硕士课程设置
此外,不同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在满足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方面存在不均衡的情况,鉴于专业选修课所占比例较小,均为4~6个学分,所以此处以学位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等必修课程为例进行分析(如表1.3所示)。
从表1.3中可以看出,三所大学关于教育硕士的教师专业理念和师德要求的课程仅有1~2门,关于教育硕士的专业能力的课程也仅为1~2门,而关于教育硕士的专业知识的课程则都多达7~9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过多注重专业理论学习,而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较少。
表1.3 三所大学英语学科教学专业的教育硕士课程分类统计
其中,三所大学关于教育硕士的教师专业理念和师德要求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或教师职业道德等公共课来完成的,这反映出我国教育硕士在教育理念和师德课程设置方面的不足。这些公共课多是停留在对师德和教育理念的浅显的介绍上,而且课程授课方式也较为单一,多是采用教师授课的灌输方式,未能引起教育硕士的认真对待和足够重视(李红、王方,2015)。此外,重视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无可厚非,但是中小学教师作为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中负责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专业能力也必须得到保障。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既需要理论知识作支撑,也需要教育教学实践,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和课堂有效性,因此,增加一些教学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就显得十分必要。
1.2.3 教学方式
从教学方式来看,《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要求的教学方式兼顾了专业理论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而且双导师制有助于教育硕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三所大学英语学科教学专业的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的教学方式也充分反映了这些要求(见表1.4)。
表1.4 三所大学英语学科教学专业的教育硕士教学方式要求
从表1.4可以看出,三所大学的培养方案都提及了案例教学的方式,突出了教育实践,提及了多导师的指导方式。唯一不足的还是缺少了对教育硕士的专业信念和师德的培养,具体反映在三所大学有关教学实践效果的评估方面。例如,华东师大要求提交教案及相关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一般会涉及实习单位对教育硕士实习生的专业信念和师德的评价;东北师大要求提交教育实践总结报告,这种总结报告一般都是教育硕士实习生的自我评估和自我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对专业信念和师德的自省;北师大并未提及实践教学的评价手段。此外,北师大和东北师大都明确了校外导师的参与,而华东师大只是注明成立导师组,并未注明是否有校外导师参与指导。
1.2.4 学位论文
从学位论文的要求来看,《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提出要紧密联系教学实践,并且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当有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参与,这样的要求突出了教育硕士培养的学术性和实践性的双重属性,兼顾了教育硕士培养中对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保障,但是在论文的具体要求方面不够细致。
表1.5 三所大学英语学科教学专业的学位论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