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现实中都可能会遭遇一些重大而突发的事情,它们可能是个人重大生活挫折(生活意外、婚姻失败、事业受挫、学业失利、丧亲等)或公共危机事件(自然灾害、人为恐怖事件等)。对于这类事情,我们如果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方式去解决,就可能出现心理失衡状态,产生心理危机反应。个体往往表现为不由自主地回想当时的场景、焦躁恐惧等情绪反应,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认知反应,失眠多梦、食欲减退等躯体反应,以及回避与危机事件相关的信息、场所等。
在遭遇剧烈的、异乎寻常的危机场景后,产生这些心理危机反应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随着时间的延长,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可能愈加严重,甚至发展成为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在我们的社会中,由于职业特点的差异,一些行业的从业者更容易在工作场景下遇到突发事件、恐怖刺激场景等。比如军人在战时的战斗中以及非战时的训练和灾难救援中,公安民警在处理案件追捕歹徒时,消防员在救援现场中,医护人员在抢救生命的过程中,他们都需要面对一些血腥惨烈的刺激场景;又比如飞行人员、海上钻井人员、冶炼工人等遭遇危机事件时,时常危及生命安全。对于职业人群,心理危机反应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心身健康、降低工作效率,还会影响组织绩效,甚至社会的稳定和谐。
近年来,我和我的团队成员一直为各行业职业人群提供心理服务,经过大量的探索和服务实践,我们在职业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研发了一套快速、简捷、有效的技术,并实现了七大突破:结合心理刺激源和心理刺激强度对受害人群进行分级;建构危机干预“现场心理动力模型”关注干预双方;图片-负性情绪表达/打包处理干预技术重点聚焦创伤性画面;强化危机干预工作者的职业化培养; “三人小组”的工作模式保障干预工作的有效、有序开展;提出危机干预组织实施的标准化工作机制,现场工作更有章法;心理危机干预计算机辅助系统规范危机干预工作流程。
从这套技术的提出到现在已过去了十几个年头,在2003年,图片-负性情绪打包处理技术定型,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帮助危机事件的受害者消除负性画面和负性反应。也是在这一时期,我们开始研发心理危机干预计算机辅助系统。2007年这套危机干预技术以及心理危机干预计算机辅助系统在国家的部级专家鉴定会上获得专家的一致认可,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套技术理念先进,设计合理,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填补了心理恢复工作的空白,居国内领先地位,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2011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并申请了发明专利,为各行业现场危机干预提供援助。另外,“4·28”胶济铁路特大交通事故、 “5·12”汶川地震、2008年北京奥运安保、2009年新疆“7·5”事件、2015年湖北沉船事件、 “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每当国家需要的时候,都有我们掌握这套技术的专业团队奋力援助的身影。
2008年汶川地震现场的心理危机干预是这套技术受到的第一次重大考验。令人欣慰的是,技术经受住了考验。有救援者在接受了我们的现场危机干预后,不仅现场效果明显,之后回访时也告诉我们,他目前状况很好,睡眠、饮食均恢复正常,可以每天正常开展执勤任务。甚至十年后,当我们重访灾区时,我们找到了当年的被干预者,看着他如今幸福健康地生活着,我们每个人都被深深感动……
我们团队成员的不断沉淀和思考,最终形成了本书。本书旨在将我们在职业人群现场心理危机干预探索和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教训进行梳理总结,与同行分享,还望大家不吝斧正。也希望在指导意见的指引下,这本书能对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在这里,我要感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心理训练中心在技术实验验证中给予的大力支持,我还想感谢一直在一线实践,并将技术实施中的经验、教训和感受落笔成文字的本书撰写团队,他们是赵敏、于潮杰、杨建设、闫宁、邢全超、游琳玉、孙冶、魏冬颖等。我还想特别感谢一直坚定信心、互相鼓励,在技术提出和标准化过程中精益求精的研发团队成员,他们是赵昆鹏、汪洋等。
王择青
2019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