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由周人这种“于玉比德”,人们已经不难感受到君子人格的基本特点。而从周人诸多对君子的称许、评说特别是论述中,更可见他们君子理想的具体内涵和层面。
首先,就内质而言,君子须有仁德操守义节,所谓正人君子是也。“仁德”即施仁惠、得民心、受爱戴;“操守”即持之以恒地守“德”,身正行端,取信于民;“义节”即追求道义,合乎礼节。《诗经·曹风·鸤鸠》称颂“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歌颂的正是君子的执义如一,用心公正,法有常度,为天下表率。《诗经·小雅·节南山》慨叹上苍无情,期盼有君子之德的人来安国治邦,所谓“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如届(至),俾民心阕(平息)”,诗人心目中的君子又是民心所向,仁君贤臣。上引《左传》叔向评论师旷关于“石言”的说法是“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则涉及君子的言语之“信”。孔子言及君子,更是反复强调其坚持道义德行的方面,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是也。
其次,就外在形式而言,君子须仪表端正,举手投足合乎礼仪规范。《诗经·小雅·湛露》在歌唱君子“莫不令德”后,就又唱到了“莫不令仪”;《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也唱“既见君子,乐且有仪”。仪,便是指外表的威仪,其中包括了堂堂仪表、举止风度及礼仪做派等综合指标。上面我们曾用“莫不令仪”作为周代礼仪化生活的概括,其实这种“令仪”的人格典型就是君子。孔子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所谓“文”,即是对内在之质的礼仪修饰,修饰得恰到好处,才是君子。
再次,就情性禀赋而言,君子须稳健谦和,温厚友善。《周易》《乾》卦言“君子终日乾乾”,说的是强健有为,“夕惕若”,则又是谨慎多思。《谦》卦反复称“谦谦君子”“劳谦,君子有终”,强调的都是其谦恭态度,《大壮》的“小人用壮,君子用罔”,更说明君子虽强而不逞强。《诗经》凡提到“君子”常用“乐”“乐胥”“豈弟”来加以修饰,诸如“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周南·樛木》)、“既见君子,乐且有仪”(《小雅·湛露》)、“君子乐胥,受天之祜”(《小雅·桑扈》)、“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小雅·蓼萧》)、“豈弟君子,来游来歌”(《大雅·卷阿》)等等。“乐”即和和乐乐,“乐胥”即“乐兮”,“岂弟”之“岂”亦训“乐”,“弟”训“易”,即平易友善。它们都旨在表现君子那种亲切和蔼、温厚友善的秉性和态度。至于孔子,对于君子温厚恭谨、礼让谦恭、能屈能伸的性格所言更多。在孔子看来,君子为人最忌张扬,应少说多做,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耻其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无争,忌“勇”,所谓“君子无所争”(《论语·八佾》)、“君子矜而不争”(《论语·卫灵公》)、“君子有三戒……及其壮也,戒之在斗”(《论语·季氏》)、“恶勇而无礼者”(《论语·阳货》);君子审时度势,能屈能伸,所谓“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这就是周人心目中的“君子”。有德有仪,温柔敦厚,怀持仁德道义,又以谦恭得体的态度行之,正所谓“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语,见《论语·卫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