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企业共享经济环境规制与集群价值共创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在结构—行为—绩效架构下,系统解析集群企业共享经济环境机制和集群价值共创路径特征的多个学科背景,需要界定一些适应于进行跨学科比较研究和理论整合分析的新概念。传统理论被区分为不同的理论范畴,主流企业共享经济理论以及关于集群企业的环境分析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制度理论并没有提供内涵一致的系列概念和命题。本书在主流理论基础上,通过理论的整合与深化构建了一些内涵相互联系可以用来系统分析集群企业共享经济环境规制与价值共创机制的核心概念及其相关定义。这些概念分为四组。第一组概念包括产业集群和集群企业,分别描述和界定了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环境和组织主体。第二组到第四组概念分别用来分析集群企业共享经济环境规制与价值共创路径特征。

第二组概念主要用来描述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环境属性。产业聚合时空用来分析产业集群时空结构,集群共享经济和集群社会资本用来评估有利于共享经济模式的集群共享经济和社会环境特征,集群竞争力和集群选择力用来评价影响集群企业战略行为的直接经济和社会力量。运用这组概念,可以系统分析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赖以形成与持续发展的区域环境特征。

第三组概念主要用来分析利益相关者主导下的制度环境规制集群企业战略导向的社会选择机制。集群社会产权用来评估集群企业实施共享经济模式的资质要求,集群共享价值用来描述集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诉求,集群社会创业用来描述集群企业的理性战略行为,集群社会绩效用来评估利益相关者对集群企业社会创业所创造的共享价值的认可程度。集群共享合法性、集群共享声誉和集群共享地位则可以用来分析集群企业获取社会产权的必要条件,通过创造共享价值谋求共享经济模式持续发展的路径特征。

第四组概念用来分析和评价集群企业如何实现共享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集群价值共创力可以用来评价集群企业提高集群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理性程度。集群网络嵌入力用来评价集群企业提高集群价值共创力所需的有效组织形式。集群共享竞争力用来评估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包括集群共享生产力和集群共享创新力,即采用共享经济模式所形成的生产力和创新力。

一、产业集群与集群企业

产业集群与集群企业是本书进行理论研究时使用的可以相互阐释的相关概念,产业集群是集群企业赖以与其他构成实体协同生产与创新的区域网络环境,集群企业是形成产业集群、影响产业集群结构、治理与演进机制的主要经济与社会实体。

(一)产业集群

依据Porter(2008)的定义,产业集群是在特定的区域中相互作用的公司与相互联系的机构,通过共享与互补性连接而成的地理上接近的群体。这一概念不仅指出了其构成实体在空间上集中的这一地理接近性属性,更为重要的是,它强调了构成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的网络关系以及这种网络关系具有竞争优势的结构特征。

本书运用这一概念来界定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战略环境,为运用与产业集群相关的理论来分析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时空环境结构、利益相关者结构及其治理机制、共享经济的存在形式、规制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制度环境特征等内容奠定理论基础。

(二)集群企业

多数学者认可的权威概念是:集群企业是在区域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发展非贸易联系从而提高其创新与竞争能力的企业(Scott&Storper, 1989)。本书第三章将集群企业置于产业聚合体系中,运用制度理论和组织理论解析其多元角色后,将其界定为在具有多重时空结构的产业聚合体系中扮演多元角色并需要服从多维制度逻辑,可以通过整合产业经济、网络经济、区域经济和全球化经济优势,提高不同时空范围内竞合优势的混合组织。

集群企业是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混合性组织。由于主流战略和组织理论均源于非集群企业的研究,运用这些理论难以完整地揭示集群企业的本质属性,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界定。

二、集群共享经济时空环境属性概念

产业集群是集群企业组采用共享经济模式所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社会环境。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成果均可作为研究产业集群结构与演进趋势的理论依据。在课题研究中,需要将产业集群理论转化为集群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的范式,从不同角度解读集群企业战略环境的需要,构建适用于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环境分析的理论概念。

(一)产业聚合时空

以产业集群多学科解释范式为依据,可以将产业聚合时空界定为产业聚合体系形成和影响的地理和制度约束范围,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市场、制度体系、实体关系的治理与演进机制等要素,具有地理时空、网络时空以及制度时空三重含义。

产业聚合时空中具有同质性产业集聚时空、集群网络、钻石体系以及全球价值链治理等四个层面的时空结构,不同的时空范围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共享经济,存在着多元利益相关者以及多维制度逻辑(社会福利逻辑、商务逻辑、公共部门逻辑和混合逻辑)以及动态社会选择机制。

通过对产业聚合体系时空结构和制度环境的分析,本书提出,用集群共享经济和集群社会资本来描述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所处环境的基本经济和社会属性,用产业竞争力和社会选择力来刻画影响集群企业战略行为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这四种产业聚合要素相互影响、共同影响集群企业的战略行为。

(二)集群共享经济

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产业集群中存在的有利于企业共享和发展的经济外部性如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知识溢出效应等,产业集群的这些环境特征都可以成为集群企业选择共享经济模式的重要诱因。但是,在主流共享经济理论中,只有降低交易成本和协同消费两种解释范式,因此,构建集群共享经济概念可以更为系统而真实地揭示集群企业选择共享经济模式的环境诱因。

整合产业集群理论和共享经济理论,可以构建集群共享经济的概念。集群共享经济是指集群企业实施共享经济模式时的集群环境诱因,其中既包括降低交易成本的经济诱因,也包该诱因以外的其他诱因,即利用产业聚合优势,通过共享区域性经济资源,降低交易成本、盘活存量资产、减少基础性投入,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

依据共享集群经济资源类别对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持续竞争优势可能产生的影响,可以将这些诱因分为三类。一类是共享经济资源,如共享基础设施、剩余物品、创意、技术等,这类诱因与直接减少创新和生产费用相关。第二类是共享公共服务,这类诱因与降低交易成本相关,包括降低搜索成本、联系成本和签约成本。第三类是共享市场机制,这类诱因源于同质性产业集聚和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可以减少机会主义,增加共享经济的选项,从而降低因共享而产生的路径锁定风险。

(三)集群社会资本

除了集群共享经济,集群网络也为集群企业实施共享经济模式提供了便利的区域条件。集群企业可以利用集群网络更好地识别共享经济机会,整合产业集群共享经济资源,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集群企业可以通过集群网络优先与其他国内或国际的产业集群进行沟通或建立潜在的联系,构建共享经济网络。集群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供应商、顾客以及竞争战略塑造集群网络结构与竞争态势,影响产业集群结构和演进趋势。

集群企业是否以及如何嵌入集群网络,则会受集群网络属性的影响。集群网络通过市场机制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治理影响集群企业的集群意识并规制集群企业的战略导向。集群企业只有服从集群网络的制度逻辑,才能嵌入集群网络之中并实施共享经济模式。集群企业管理者需要有意识地构建并治理企业所能利用的网络资源,提高实施共享经济模式的网络能力。

依据集群企业影响钻石体系和产业集群良性发展的角色作用,以及集群网络规制集群价值共创导向的社会属性,可以用集群社会资本来描述影响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特征。集群社会资本是指存在于集群企业及其协同组织之间便于集群企业识别共享经济机会、整合共享经济资源、协调集群价值共创过程、提高集群价值共创的区域性网络属性。

(四)集群竞争力

市场竞争是推动集群共享体系演进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优化共享经济资源配置的体制基础。共享经济理论解释了共享经济的动机、行为以及多边交易现象,但是忽略了市场竞争因素。凡是企业主体行为,均存在市场竞争。集群企业只有具备了足够的产业竞争能力,才能共享经济模式持续发展。要想深入了解影响集群企业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集群企业共享环境特征,就必须分析其中的市场竞争力。

借鉴波特的五力模型,可以构建“集群竞争力”的概念来描述影响集群企业共享经济盈利能力的市场影响力。集群竞争力是指产业集群中影响集群企业行为经济价值导向的产业竞争力,其中包括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同行竞争力、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力以及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力。

集群竞争力是塑造产业竞争态势的基本因素,影响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盈利空间的大小,是促使企业持续投资和创新的基本力量,也是推动产业集群创新与升级以及钻石体系良性运行的体制基础。因此,集群竞争力可以被视为影响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重要环境因素,是影响共享经济产业竞争态势的决定力量,是选择提高竞争优势的有效战略路径和依据,也是促使集群企业持续投资和创新的动力。

(五)集群选择力

产业集群中除了集群竞争力这种源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力之外,还有政府部门及其管理机构等利益相关者通过双边或多边治理机制影响集群企业的战略行为。这种作用力源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促使集群企业满足具有多维结构的共享价值诉求。这种力量不同于市场竞争,而是通过制度逻辑来约束集群企业的共享经济模式,可以称之为社会选择力。

社会影响力形成于利益相关者双边或多边治理机制,影响集群企业实施共享经济模式所应该满足的共享价值结构与治理机制,促使集群企业通过创造共享价值提高其合法性、声誉和社会地位。在本书中,将这种影响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可能创造的共享价值结构与治理机制的社会力量被称为“集群选择力”。集群选择力,是指集群企业利益相关者主导的影响集群共享经济体系中共享价值结构与治理机制的社会影响力。

集群选择力中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管理机构、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公共媒体、工会等,这些利益相关者是社会不同群体利益的代表,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在产业集群的多边治理机制中,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利益相关者具有影响集群企业共享价值结构、协调共享经济资源配置、平衡共享经济收益、谋求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监督和管理功能。由于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有利于盘活产业集群中存量资产、提高协同创新和生产能力、催生新业态、促进产业和升级能力,因此,促进集群共享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必然是利益相关者主导的集群选择力的价值导向。

三、集群共享经济体系制度约束概念

产业聚合时空中存在影响集群企业战略行为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利益相关者在双边和多边治理机制下提出诉求,并通过由此形成的制度逻辑约束集群企业的战略导向。集群企业在组织和实施共享经济模式时,需要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可、监督与评价。

为了系统分析集群共享经济体系制度约束机制,本书依据主流的制度和组织理论,构建了集群社会产权、集群共享价值、集群社会创业、集群社会绩效、集群共享合法性、集群共享声誉和集群共享地位共七个概念。运用这些概念,可以系统解析集群企业利益相关者如何通过制度逻辑约束集群企业的战略导向,集群企业如何通过共享经济模式为利益相关者创造共享价值并在集群共享经济体系中持续发展。

集群社会产权、集群共享价值、集群社会创业和集群共享绩效可以被用来界定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社会资质、价值导向、战略路径以及绩效评价方式。集群共享合法性、集群共享声誉和集群共享地位则可以用来具体解析集群企业实施共享经济模式时,在共享经济体系中所面临的制度约束条件以及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集群社会产权

依据产权理论和制度理论,将集群社会产权界定为集群企业实施共享经济模式的集群成员资质。只有获得了集群社会产权的企业才能实施集群共享经济模式,通过多维的创造共享价值的战略路径整合共享的产业经济、网络经济、区域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等体制优势,形成集群共享优势,并在集群共享经济体系中放大利润池带来的利益。

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利益相关者通过集群社会产权分析来判断其集群共享价值、创造共享价值的路径和绩效是否符合集群共享经济体系的制度逻辑。集群社会产权集中体现了产业聚合时空中利益相关者主导的规制集群企业战略行为的制度要求。只有获得了社会产权的集群企业才可以嵌入产业聚合体系之中,并在合法性、声誉和地位基础上的动态社会选择机制下履行创造集群共享价值的集群社会责任。集群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则依据集群社会产权的界定,对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合法性加以分析和甄别,依据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所创造的共享价值来评估集群企业的社会绩效。

(二)集群共享价值

在集群共享经济体系中,分布于不同产业聚合时空范围的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在集群意识和共享经济制度逻辑的约束下,集群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即集群共享价值。集群共享价值是集群共享经济体系中所有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结果,代表集群共享经济体系的整体优化和长远发展的价值导向。

依照集群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结构和治理机制特点,本书将集群共享价值界定为:在集群共享体系中受利益相关者集群意识主导的旨在追求优化共享经济结构、需求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利益诉求。集群共享价值可以用来评价集群社会产权的价值导向,即获取集群社会产权的集群企业具有满足利益相关者集群共享价值的社会责任。

(三)集群社会创业

集群企业共享价值模式需要获取集群社会产权并满足集群共享价值所界定的利益诉求。这一制度约束特点决定了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需要为利益相关者创造共享价值。集群企业只有具备了创造共享价值的能力,才能获取集群共享产权,只有不断地创造集群共享价值,满足多维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才能在集群共享经济体系中持续发展。

依据波特教授(2012)提出的创造共享价值理论分析,集群企业通过满足集群共享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行为可纳入社会创业范畴。通过整合波特的创造共享价值理念以及社会创业理论,在解析集群企业组织性质及其整合共享产业聚合经济优势的时空路径特征之后,本书将集群企业社会创业界定为:在产业共享经济体系的制度约束下获取社会产权的集群企业,通过多维共享经济路径提供或消费共享经济资源,整合共享经济体系优势,满足共享经济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共享价值需求的公司政策和营运活动。

(四)集群共创绩效

集群企业通过集群社会创业方式创造集群共享价值,从而谋求集群共享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由此产生的企业绩效跨越了传统意义的组织边界,不仅涉及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问题,还涉及对协同组织、产业集群和钻石体系健康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因此,有必要构建集群社会绩效概念,以此来评估集群企业社会创业形成的社会认同程度。集群企业利益相关者可以依据集群社会绩效对集群企业的合法性、声誉进行判断,并付诸必要行为来影响其地位的变迁趋势。

依据组织理论和制度理论分析,集群企业需要通过集群社会创业来实现必要的社会绩效,获取合法性,积累声誉并谋求地位变迁。这种社会绩效建立在共享产业聚合优势基础上,源于集群企业创造共享价值的一系列价值链活动,因此,可以将集群企业社会创业绩效称为集群共创绩效。在本书中,集群企业共创绩效的定义为:在多边或双边治理机制下,集群企业扮演多种角色,整合产业聚合体系优势,通过生产社会产品或服务来创造共享价值并获取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

集群共创绩效的测度指标,除了一般意义上反映企业竞争优势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指标外,还包含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对集群共享体系聚合时空中的产业经济、网络经济、区域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的所创造有利于集群共享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集群共享价值,属于多维网络组织绩效。

(五)集群共享合法性

依据主流制度和组织理论,合法性是社会参与者依据对组织的认知,对组织尊敬程度的判断,或者依据认知与判断的结果所表现出来的接受、认可等态度。组织参与者的合法性判断体现出一种社会控制机制:通过赋予合法性,鼓励这些组织提高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或者增加有益于社会参与者、社会群体和整个社会状况的社会实践活动。

利益相关者主导的合法性判断是影响集群企业能否获取集群社会产权、集群社会创业方式是否得到认可、集群社会绩效如何的依据。利益相关者依据通过合法性赋予的内涵,依照集群共享经济体系中的制度逻辑来影响和约束集群企业的战略行为、规制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营运活动。

依据一般意义的企业合法性定义,本书将集群企业的合法性界定为集群共享合法性,即:在产业聚合时空结构中,集群企业利益相关者对集群企业是否具有集群社会产权、是否具有创造集群共享价值的意愿和能力以及其集群社会绩效是否能满足集群共享经济体系中集群共享价值的利益诉求等问题所进行的认知、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接收或认可态度。

(六)集群共享声誉

声誉是用来考察社会动态选择机制的概念。依据组织理论,声誉源于企业过去的行动以及履行行动的特定方式,反映了局外人对组织行动的期望或组织的信仰。评价声誉的维度包括质量绩效、能代表企业特征的市场知识、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能力、满足多重利益相关者期望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相关的成就,等等。概而言之,声誉是利益相关者对于组织在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与要求时所做的总结。

与一般意义的企业声誉相比,集群企业的声誉评价者分布在产业共享经济体系聚合时空中,具有层次分明的多维利益诉求。社会福利逻辑、商务逻辑、公共部门逻辑以及混合逻辑均可作为集群共享声誉分析与判断的基础。在双边或多边治理机制的作用下,集群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了关系更为密切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声誉评价对于集群企业地位变迁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集群意识支配下,集群共享绩效是集群共享声誉评价的核心内容。

依据组织理论中关于声誉的定义、集群企业属性、利益相关者诉求以及声誉的制度作用,可以将集群共享声誉界定为:利益相关者依据集群企业社会创业所产生的集群共享绩效,对集群企业的集群共享价值所作出的评价。集群共享声誉是利益相关者对于集群共享绩效评价和集群企业创造共享价值的预期。集群共享声誉评价直接影响着集群企业在集群共享经济体系中获取机会、资本与人员的能力,进而影响其集群共享地位。

(七)集群共享地位

在组织理论中,与声誉相关的另一概念是地位。地位具有多重内涵,如:社会总体中某个行动者的声誉地位、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与威信与尊重相关的等级关系;在给定的社会结构中,由主体间商定与接受的关于个体、群体、组织或者一个社会系统中活动的秩序或等级;在特定社会结构中,企业所拥有的由其层级位置所决定的声誉,等等。总之,企业地位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由主体协商与接受的与声誉相匹配的秩序与等级。

在集群共享经济体系中,集群企业的地位与集群网络的闭合性、中心性以及价值链位置相关,集群共享产品与服务在市场中的声誉,集群企业在要素市场中、金融市场以及协同生产与创新过程中的声誉也会影响企业在集群共享经济体系中的受尊重程度,集群企业的地位体现了在集群共享绩效综合评价基础上的集群共享经济体系中的等级与秩序。

运用组织理论的一般性定义,结合集群共享经济体系的时空结构和治理机制特征,本书将集群共享地位界定为在集群共享经济体系中,位于不同层级结构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双边或多边关系与治理机制,在集群共享绩效评价基础上,通过与集群企业的谈判、协商或者资质认证与监管所形成的与集群企业声誉相匹配的秩序与等级。

四、集群企业共享经济可持续模式概念

随着产业集群成为现代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集群企业相应地成为现代组织的主要组织方式。主流企业管理理论均源于对非集群企业管理行为的研究。现有的企业战略管理和组织理论并不能有效阐释集群企业如何在集群共享经济体系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为此,本书构建了实现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新概念:集群价值共创力、集群网络嵌入力、集群共享竞争力、集群共享生产力和集群共享创新力。这些新概念的内涵与前面一些阐释集群共享经济体系环境规制机制的新概念相呼应,可以一起用来分析结构—行为—绩效架构下集群共享经济体系规制集群企业共享经济行为,以及集群企业通过创造共享价值实现共享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特征。

(一)集群价值共创力

战略和组织是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两个核心要素。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中并没有适合描述集群企业提高共享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路径概念。依据集群共享经济体系规制集群企业战略行为的制度环境特征,集群企业需要服从多维制度逻辑,通过创造集群共享价值获取集群共享产权,积累集群共享声誉,凭借集群共创绩效谋求有利的社会的地位。在本书中,集群企业通过集群社会创业提高共享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力被称为集群价值共创力。

综合企业共享经济理论和创造共享价值理论,可以用集群价值共创力来描述集群企业实现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执行力。集群价值共创力是指集群企业在集群共享经济诱因的影响下,在利益相关者主导的治理机制约束下,以社会创业方式创造集群范围内共享价值,实现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集群共享战略能力。这是实现集群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基石。

依据波特提出的创造共享价值的战略路径特征和社会创业属性分析,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评价集群价值共创力。一是可持续支持度,对企业的环境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弱势群体的关爱等社会责任感进行评价;二是协同的主动性,即是否主动共享剩余物品、互惠技术、空闲生产力或技术员工,是否进行协同生产或创新;三是竞争积极性,即是否主动投资创新,是否选择更高的质量标准,通过积极塑造竞争态势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集群网络嵌入力

与战略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是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第二个核心要素。集群企业扮演着集群成员的角色,提高集群共创绩效,需要具有适应共享经济体系的组织结构。这是实现共享经济可持续的必要组织条件。集群企业需要服从集群网络中的多维制度逻辑,嵌入共享经济价值体系,才能整合共享资源,创造共享价值,实现共享经济的可持续性。具有合适的组织结构,并能有效嵌入、适应和动态改善集群共享经济的价值体系,是实现集群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二个必要条件。

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一般方法是提高组织的模块化程度。在集群共享经济体系中,集群企业需要扮演多元角色、服从多维制度逻辑、具有开放性组织的特点,其模块化程度越高,其识别共享经济机会、整合共享经济资源、创造共享经济价值的能力越强。本书从模块化角度,构建集群网络嵌入力概念来评价集群企业适应集群共享经济体系的组织属性。

集群网络嵌入力是指集群企业为了有效地整合集群的共享资源、提高集群的价值共创力,通过模块化设计而展现的一种嵌入集群共享经济网络体系的开放式组织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用来评价集群企业组织结构是否有利于集群企业扮演共享经济的角色,是否有利于提高集群企业的集群价值共创力,是构建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竞合优势和提高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可持续能力的第二个基石。

(三)集群共享竞争力

有效的战略路径和组织形式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由于集群企业具有混合组织的性质,其共享经济模式需要通过集群网络嵌入力来提高社会资本,需要通过集群价值共创力获取集群共享产权、积累集群共享声誉、谋求有利的集群共享地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集群企业的有效战略路径和组织结构已打破传统的层级结构组织边界,因此,集群企业建立在共享经济基础上的战略优势超出了竞争优势范畴。本书构建了“集群共享竞争力”的概念来描述集群企业通过集群价值共创力和集群网络嵌入力构建的竞争优势。

集群共享竞争力是指集群企业在共享经济体系中,利用集群价值共创力和集群网络嵌入力来整合共享资源,为利益相关者创造共享价值,改善产业集群环境,在市场竞争和社会合作机制中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集群联动能力,可以从集群共享生产力和集群共享创新力两个维度来测评。

(四)集群共享生产力

生产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第一种表现形式。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价值链活动形成的盈利能力一般用生产力来描述。实现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具有必要的盈利能力,因此,可以用“集群共享生产力”一词来评价集群企业竞合优势的盈利能力。集群共享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集群价值共创力和集群网络嵌入力的集群企业通过共享经济模式,在集群共享经济体系中获取的集群联动盈利能力。

虽然具有平台型或混合性组织特征的集群企业不同于传统的层级结构,但它仍然具有实体组织和法人代表的基本特征,因此,测度企业生产力的传统指标如利润增长率、销售利润率、投资回报率等仍然适用于对集群共享生产力的测度。之所以要突出“集群”二字,是因为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利润起源及其经济和社会影响都离不开集群环境,是产业集群共享体系与集群企业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起源上分析,集群利润属于集群共享经济形成的放大的利润池的一部分;从结果考察,集群企业的盈利能力有利于整个共享经济体系。

(五)集群共享创新力

创新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是企业适应变化环境谋求长期发展的核心能力。具有集群价值共创力和集群网络嵌入力的集群企业可以共享集群网络中的信息、知识和创新,可以共享专业人才和价值链活动,通过与共享经济体系中的其他组织协同创新提高新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这种集群企业的协同创新力可以用“集群共享创新力”来描述。

集群共享创新力是指集群企业通过集群价值共创力和集群网络嵌入力,创造或改进与产业集群共享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共享经济模式的联动创新能力。之所以在“创新力”前面冠以“集群共享”,是因为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创新关系到产业集群共享经济价值体系的变革,创新的目的、创意的来源、创新的协同对象以及创新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都离不开集群共享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