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内涵与模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Preface

人口老龄化与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对当下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提出挑战,运用信息化的智慧手段进行为老服务,将智慧养老嵌入老龄社会发展,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也是老龄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2011年,“智慧养老”的概念由左美云教授的研究团队提出,对推动这个新兴交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于以往信息化养老、智能养老等概念,智慧养老概念的提出具有创新意义。养老信息化、智能化强调养老服务技术手段的变革,而智慧养老更强调以人为本、尊老敬老的哲学和文化意涵。本书系统总结了智慧养老的理念,包括智慧助老、智慧用老和智慧孝老。智慧助老是利用信息技术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延展;智慧用老是通过信息技术发挥老年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转变为社会财富的过程;智慧孝老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中国传统观念和文化相结合,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进行支持。

除了在理论层面创新智慧养老的丰富意涵外,研究团队也在实践层面进行探索。自2012年开始,左美云教授的研究团队自主开发运行了面向老年人的社交网络平台——老友帮。通过老友帮平台,鼓励老年人尝试利用网络平台撰写博客、回忆录,丰富老年人的网络生活。研究团队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在老年人网络使用特点和规律方面进行先期探索,并积累了第一手数据,对进一步分析老年人行为和心理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10年来,作者的研究脚步从未停止。从最初智慧养老研究团队建设,到8位博士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再到2015年国内学术界第一个智慧养老研究所的建立,以及2016年“智慧养老50人论坛”的发起,都在政、产、学、研各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带动了智慧养老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集成和创新。如今,对智慧养老内涵与模式的探索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也得益于作者和研究团队笔耕不辍、持之以恒的努力。

本书是作者10年研究成果的结晶,与其他研究成果相比,我认为有三方面的特点。

(1)理论上有建树。社会上讲智慧养老实践经验的文章多,但系统总结信息化与养老之间关系的理论概括少。目前,介绍智慧养老实践过程和相关经验的文章大多从平台建设运营、信息技术应用等角度探讨信息化手段如何应用于为老服务,而从理论上总结提炼“智慧”与“养老”关系的论著较为少见。本书在智慧养老理论的发展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多学科视角。目前的智慧养老研究单一学科分析多,而多学科视野少。对智慧养老的相关研究主要涵盖两大领域:一是信息化、智能产品开发等信息科技领域分析智慧养老的具体运作;二是从社会学、经济学、老年学、人口学等领域分析养老服务业新兴业态的发展。本书则是将计算机、信息管理等学科与人文社科类相关学科相结合,突出了研究的多学科和学科交叉视角。

(3)探讨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养老发展路径。现在的文章介绍国外进展的研究多,在比较分析基础上提出中国借鉴路径的少。很多研究在探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芬兰、德国、日本等国家针对智慧养老的先进经验,但其经验是否符合中国文化背景,能否在中国应用则论述不足。本书则在比较分析各国智慧养老进展的基础上,重点提出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可借鉴的路径,对于讲好中国故事迈出了一大步。

总体而言,本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多学科、国际视野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实施兼顾的特点。开创性表现为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围绕智慧养老主题进行理论与实践成果展示的论著;实践性表现为本书展现了智慧养老技术应用于各社区、街道、北京地区及全国各地,老友帮为智慧养老平台提供了很好的探索经验;系统性表现为本书不仅将智慧养老应用于机构助老,还应用于社区居家、异地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同时也涉及智慧养老的新兴领域,如医养结合、以房养老、大数据、区块链等。同时,本书不仅介绍发达国家先进的智慧养老经验,更重在探索将其有益成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将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落地相结合,提供适用于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的智慧养老方案。

本书通过对智慧养老内涵与模式的全面梳理,结合中国发展特点,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破解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供求矛盾等问题,对于解决目前社会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有裨益,同时也填补了系统性概括智慧养老理论的空白。

相信本书的出版会进一步启发、推动更多的研究与应用成果出现。

杜 鹏

2018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