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小学生成长的十大哲学家(小学生爱读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十字架上的救世主——耶稣

耶稣,犹太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6年。犹太民族是一个饱经苦难和屈辱的民族,耶稣也是平凡而苦难的犹太人中的一员。耶稣认为解救犹太民族的办法只能是加强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只有完全信仰上帝才能得救。耶稣的一生是传教的一生,他在各地流浪,传播上帝的福音,并以死来完成他的救赎使命。他以死向芸芸众生证明:上帝并没有抛弃我们,上帝就是爱,上帝以自己的死难来承担世界的苦难。耶稣死后,他的门徒广泛传播他的教义。今天,耶稣以其所创立的宗教影响了人类的历史,在我们栖息的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有近19亿人信仰耶稣基督及其所创立的宗教。无论你信仰与否,你都必须正视他的存在。

上帝之子

犹太民族是一个饱经苦难和屈辱的民族。在历史上他们丧失了自己的祖国,始终处于强大的异族的屠杀掠夺和奴役之下。在这种残酷的生存境遇中,许多弱小的民族都被同化、消灭了,但是犹太民族却充满希望地生存下来了。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犹太民族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呢?犹太民族自称是上帝的子民,具有精神上的自尊和骄傲,他们即使是深受奴役和压迫也不放弃他们的信仰。每当犹太民族濒于灭亡的时刻,犹太的先知便向人们宣布:“上帝不会抛弃犹太人的,他一定会派弥赛亚来拯救我们的。”

弥赛亚信仰是犹太教非常重要的内容。“弥赛亚”原意是指“受膏者”或“受上帝祝福的人”。在古代犹太王国新国王的即位仪式上,犹太教的大祭司代表上帝将橄榄油敷在国王的前额上,以表示上帝的祝福,国王即成为“受膏者”。受膏是获得上帝恩宠的标记,受膏者将按公义来统治国家。在古代犹太国亡国后,生活于苦难之中备受异族奴役的犹太人,期望上帝会派弥赛亚来拯救他们的民族,复兴他们的国家。由此,“弥赛亚”的含义已经由现实的公义的古代犹太国王演变为犹太民族的救世主。

古代犹太王国亡后的数百年间,苦难中的犹太人在内心深处不断地呼唤他们所信仰的上帝,苦苦地盼望上帝所许诺的弥赛亚的降临。尽管弥赛亚一直没有降临,信徒们却充满信心地期待着。耶稣就诞生在犹太民族的这种企盼之中。

耶稣约生于公元前6年,耶稣的父亲约瑟是一个木工,他的母亲叫马利亚。耶稣的出生具有一段传奇的经历。据说,上帝为了拯救苦难中的犹太人,就让天使到一座名叫拿撒勒的城市寻找一位童贞女马利亚,让马利亚来完成弥赛亚降临人间的神圣使命。天使在拿撒勒找到了童贞女马利亚,这时马利亚和大卫家族的约瑟已经订婚。天使见到马利亚时对她说:“万福!充满恩宠者,上主与你同在,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马利亚听到天使的话,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甚至感到不安。天使就继续说道:“马利亚,不要害怕,因为你在天主前获得了宠幸。看,你将怀孕生子,并要给他起名叫耶稣。他将是伟大的,并将被称为至高者的儿子,上主要把他祖先大卫的御座赏赐给他。他要为王统治雅各家,直到永远,他的王权没有终结。”就这样,马利亚担当起了这一神圣的使命。

马利亚未婚有孕的事,后来被约瑟知道了,但是他并不知道怀孕的原因。约瑟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并没有公开羞辱马利亚,而是决定和马利亚解除婚约。但是就在他思考这件事的时候,天使又在梦中对约瑟说道:“大卫之子约瑟,不要怕,马利亚接受的是一个神圣的使命,你要帮助她。她将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字叫耶稣,因为他要把自己的民族从罪恶中拯救出来。”约瑟从梦中惊醒,后来便按照天使的意思和马利亚结为夫妻。

当时犹太人处于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下令作人口普查,所有犹太人都要回到自己的原籍登记。约瑟就和妻子马利亚离开住地拿撒勒回到伯利恒等候人口普查。伯利恒是约瑟的祖先犹太王大卫的出生地。就在他们等候登记的期间,马利亚分娩的日期到了,她住进一个村庄的马厩中。在此,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并根据神的旨意给他起名叫“耶稣”。“耶稣”在希伯来文中有“救世主”的意思。

耶稣的诞生不仅具有宗教的意义,而且也有深远的文化和历史意义。西方历史很早就以他的诞生为纪元,现在国际通行的“公元前”、“公元后”即以他的诞生为标志。据现代史学家考证,耶稣大约出生在公元前7至公元前5年之间,具体的出生日期已无法考证。现代基督教徒就以12月25日作为耶稣的生日,也就是圣诞节。

耶稣觉悟

根据《摩西王经》规定,凡是第一胎生男孩的,就应该感谢上帝。于是,在耶稣出生的第八日,他的父亲约瑟便带着他到耶路撒冷的圣殿去感谢上帝,并受割损礼。

当时,一位叫默西翁的长者抱着耶稣,举目向天,感谢上帝。后来他还对马利亚说:“这孩子已被立定,将承担起拯救苦难的神圣使命。”感谢上帝之后,约瑟一家就返回伯利恒。在耶稣出生前,有三位来自东方的贤士,通过观察天象得知,古犹太国将出现一个救世主,并将成为犹太人的王,就来朝拜。他们进入犹太境内后,到处询问、寻找新生的“救世主”。当时的犹太国王听说此事后怕影响自己的王位,就暗地召见三位东方贤士询问此事。三位东方贤士按照星象的指引来到伯利恒,并在一个马厩外面听见婴儿的哭声。他们欢喜地见到圣婴和马利亚,并俯伏朝拜了圣婴,献上了黄金、乳香等贵重的礼物。由于他们在梦中得到指示不要回到犹太国王那里,便由另一条路返回。这就是《福音书》中记载的“三贤士朝圣”的故事。

三位东方贤士离开后,约瑟也在梦中得到圣谕,便按照圣谕的指示带着孩子离开伯利恒,逃到犹太国王管不到的埃及。犹太国王没有得到三位东方贤士的报告,更加确信犹太人中降生了一个救世主,并将取代他的王位。于是犹太国王下令搜寻传说中新降生的犹太王,并将伯利恒中两岁以下的男婴一律杀死。由于犹太国王的残暴统治,耶稣一家就没有再回伯利恒,而在拿撒勒定居,因而耶稣又被称为拿撒勒的耶稣。

耶稣的父亲约瑟虽然是一位木匠,但却是一位忠厚、善良、虔诚的犹太教徒。尽管他为了维持全家的生活必须终日做工,但总是想办法抽时间教耶稣识字读经。每到安息日,约瑟必定带领全家到会堂里去守安息,聆听拉比(教师之意)宣读《律法书》《先知书》和讲解经文。耶稣聪慧异常,他虽然年纪不大,但能把听到、学到的知识都牢记在心里,并且认真地思考。

按照《摩西王经》,犹太儿童在13岁之前由父亲承担其法律责任,从13岁起他就要自己承担法律责任,成为“法律之子”。为了纪念这个日子,父母往往要带领13岁的儿子到耶路撒冷去守逾越节,耶稣也不例外,这一年他的父母便带着他到耶路撒冷去守逾越节。逾越节是犹太人的主要节日,是纪念摩西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的民族解放日。

在守节期间,耶稣曾无意中走进了犹太人的会议厅。在会议厅里,一群经学家和法利赛人正在讨论《摩西王经》,小耶稣就站在那里默默地听着他们的讨论。耶稣听了一会儿后,忍不住提了一个问题。一位老者慈祥地看了看他,很耐心地作了回答。但耶稣觉得他解答得不够完满,不禁又问了一句。那老者没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然提出了如此深刻的问题,不禁十分仔细地端详耶稣,并问了他的名字。耶稣所提出的问题大大地激起了老者的兴趣,他就让耶稣也加入了讨论。面对许多经学家,耶稣并不胆怯,而是积极地参加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耶稣的见解不免带有稚气,但在场的人都很喜欢耶稣的聪明好学。

当第二天清早在耶稣参加讨论的时候,约瑟和马利亚随着乡亲们开始动身回家,他们以为耶稣和他的小伙伴们在一起也就没有找他。但到了晚上住宿时,其他孩子都回到了自己父母的身边,约瑟和马利亚却迟迟不见耶稣回来。这时,他们开始焦急地寻找,但同行的人都说没有见到他。在度过了一个煎熬的夜晚之后,约瑟和马利亚就赶紧沿着原路返回寻找小耶稣。下午才赶到耶路撒冷,有人告诉他们说有一个聪明的孩子正在犹太人会议厅里和经学家、法利赛人一起讨论《摩西王经》。约瑟和马利亚便赶紧到会议厅去,果然看见耶稣在那里一边听一边问。耶稣在父母的带领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会议厅。

马利亚在找到耶稣时曾焦急地说:“孩子,你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们?看,你的父亲和我一直焦急地找你。”但耶稣却说:“你们为什么寻找我?难道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他的父母不明白他所说的是什么意思。耶稣对父母的回答,并非对父母不敬,而是向他们表明自己是上帝之子的身份,叫他们知道他与天父的关系远远超过他和人的关系。这表明,此时耶稣已经具有强烈的宗教上的自我意识。

耶稣受洗

公元27年,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加利利的犹太人中间传开了。在约旦河下游出现了一名犹太人的先知在那里给人们行悔改的洗礼,他在旷野中高呼:“你们悔改吧!因为天国临近了。”耶路撒冷、约旦河一带的人,乃至全部的犹太人都到他那里去,承认自己的罪,并接受他的洗礼。

这时耶稣已经三十多岁了,父亲约瑟已经去世。他断定这位行悔改洗礼的先知肯定是表哥约翰。他决定前去参加这个由约翰发起的悔改运动,并与那些志同道合愿意为此理想奋斗的人联合起来。于是,他辞别了母亲动身去找约翰。

耶稣来到约旦河边,看见一大群人围坐在野地里专心地听一个身材高大的人讲话。他一眼就认出这个人正是自己的表哥约翰,这时约翰也认出了耶稣。两人热情地拥抱并相互问候之后,耶稣向约翰表明了来意,准备接受约翰的洗礼。但约翰知道耶稣的身份是犹太人的弥赛亚,便对他说:“我本来是要受你的洗礼的,我怎敢给你洗礼呢?”耶稣听到约翰的话后便说:“这洗礼是进入一个新时代的标记。这个新时代不正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吗?二十多年来我们梦寐以求的不正是这个理想的开端吗?你就暂且容许我吧!因为我们应当这样!”于是,约翰就在约旦河边给耶稣行了洗礼。

耶稣受洗的当天,他和约翰作了一次彻夜长谈。约翰诚恳地对耶稣说:“我相信你就是上帝所恩许的那位弥赛亚……你应当担负起拯救国家和复兴民族的重任……”耶稣被约翰的诚意感动了,他也更加相信自己就是犹太人的弥赛亚,他要拯救那些像自己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犹太人。

耶稣受洗后并没有回到家乡拿撒勒,而是独自一人在旷野中修炼思索,思索如何拯救生活在苦难中的犹太人。在耶稣修道的过程中,曾三次受到魔鬼的诱惑。耶稣一次次用坚定的对上帝的信仰,把魔鬼击退。就这样,耶稣在旷野中思索了四十个昼夜。

耶稣长时间地祷告,求上帝指引道路。他反复思考犹太民族一千多年来的历史,他夜以继日地苦苦祷告、思索,忘记了饥渴、疲劳,甚至睡眠。他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目前犹太民族面临的主要危机不是罗马帝国的民族压迫,而是犹太人背离上帝所产生的宗教危机;弥赛亚不是犹太民族复兴的政治领袖,而是全人类灵魂的救世主;他的使命不是等待一个天国来临而是积极地去建立一个地上“天国”;首先拯救犹太民族,再进而拯救全人类,实现上帝对全人类的救赎。

继而耶稣又开始思考:用什么方式建立天国,怎样号召群众呢?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天国呢?经过长期的思索,他决定开展一场“天国运动”。天国由上帝直接统治,上帝把公义、和平、幸福归还给这个被扭曲了的世界。于是,他决定首先全力支持施洗约翰的“悔改运动”,为“天国运动”铺平道路。

天国运动

耶稣作出了开展“天国运动”的决定后,便动身去找约翰。经过耶稣和约翰的努力,“悔改运动”声势越来越大,这引起了当局的注意和不满。耶稣和约翰为了防备不测,便决定分头开展“悔改运动”。

于是耶稣带着几名愿意跟随他的人到别的地方去开展“悔改运动”。他们来到约旦河的另一个地方,学着施洗约翰的样子为来听道的人们施洗,不过耶稣把工作重点放在宣讲悔改的福音上。来听耶稣讲道的人逐渐增多,耶稣的宣讲不但使许多普通犹太人深感振奋,而且也引起一些经学家、法利赛人的兴趣,他们也常混在人群中聆听耶稣的宣讲。

耶稣带着门徒开展“悔改运动”与约翰遥相呼应,一时之间声势浩大,影响广泛。公元28年,加利利和庇里亚的统治者希律·安提帕担心犹太人在“悔改运动”的鼓动下进行武装暴动,下令逮捕了施洗约翰。约翰被逮捕之后,原来跟随约翰的门人便转到加利利跟随耶稣继续传教。这时,耶稣认为“悔改运动”已经为自己所要开展的“天国运动”铺平了道路,就决心开始自己的工作。他让门徒留下来继续为人行悔改的洗礼,自己回到了故乡拿撒勒。

在他的家乡,乡人们并不相信他是弥赛亚,甚至认为他亵渎神明并要将他处死。耶稣见拿撒勒人对他反应冷淡,就离开拿撒勒往北到了迦百农。在这里,耶稣的老朋友彼得、安得烈、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约翰都经常跟随耶稣,并愿意做他的门徒。耶稣带着彼得等四人在加利利的各个犹太人会堂里巡回讲道,宣传天国的福音,同时给人医治疾病。不久,耶稣的名声就传遍了加利利,许多犹太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耶稣周围聆听他的训诲,其声势比当初施洗约翰的“悔改运动”更加壮大。

耶稣倡导的“天国运动”很快就赢得了不少犹太人的支持,形成了一个犹太教的新教派。因为耶稣是拿撒勒人,这个教派就被称为“拿撒勒派”。为了使拿撒勒派发展成为犹太教内的主流派,通过“天国运动”来振兴犹太民族,耶稣开始在众多的追随者中间物色人才。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慎重的考虑,耶稣挑选了十二个门徒,以象征古犹太人十二支派之数来代表整个犹太民族。这十二个门徒分别是:彼得、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约翰、腓力、巴多罗买、多马、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达太、奋进党的西门,以及加略人犹大。耶稣把这十二个人团结在自己身边,成为这个新兴教派的领导核心,并经常派他们到各地去宣传天国的福音,扩大教派的影响。

约公元28年夏,加利利和庇里亚的统治者希律·安提帕处死了施洗约翰。耶稣听到施洗约翰遇害的消息,立刻就明白了这一事件的政治含义:罗马—犹太当局对犹太人民进行镇压。“天国运动”虽然不是政治运动,但也带有对现实社会的反抗、改革性质。但耶稣所采取的方式不是大张旗鼓地公开抗议示威,而是以布道的方式,尽量与当局避免正面冲突。

面对施洗约翰的被杀,耶稣信徒中的奋锐党人要拥立耶稣为王,并举行大规模武装起义,推翻希律王朝,驱逐罗马人,重建犹太王国。而耶稣则明确地拒绝了奋锐党人的要求,因为根据双方的军事实力来看,犹太人绝不是罗马人的对手,武装暴动肯定会遭到罗马人的残酷镇压,犹太民族的处境将更加悲惨。因为耶稣的拒绝,奋锐党人离开了耶稣,“天国运动”也遭到了一定的挫折,进入到低谷阶段。

公元29年夏,耶稣带领着十二门徒东渡加利利海,在希律·腓力的领地内上了岸。在这里耶稣痛苦地思索着,思索该如何去完成神圣的使命,拯救正在遭受奴役的犹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他彻底领悟了拯救犹太民族的方式绝不是弥赛亚从天而降,大显神威打败罗马人,也不是上帝猝然降临审判世界,而是需要他用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来唤醒人们的良知。以前走过的路不但没有错,而且还应该坚定地走下去,直到完成“上帝的儿子”的使命!

荣进圣城

约公元30年春天,耶稣决定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逾越节是犹太人的主要节日,届时很多犹太人都将会聚耶路撒冷,各种政治力量和宗教势力都将在此展开较量。耶稣决定利用这次机会,亲自到耶路撒冷扩大自己教派的影响。但是耶稣到耶路撒冷去活动却要面对巨大的危险,他不仅要面对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两个强大的对手,还要面对犹太当局。但是耶稣既然决定走上自我牺牲的道路,就不会把这些危险放在心上。

于是,耶稣带领十二门徒先回加利利去做了些准备工作,然后动身去耶路撒冷。

耶稣知道罗马当局和犹太当局都十分重视这次逾越节,并且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已亲自来耶路撒冷坐镇,加利利的分封王希律·安提帕也要来耶路撒冷。耶稣反而认为彼拉多和希律·安提帕来到耶路撒冷,正是让他们亲自了解“天国运动”的一个好机会。为了制造声势,扩大影响,耶稣决定安排一次出人意料的“入城式”。

耶稣骑了一匹小毛驴,像一位和平的君王那样进入耶路撒冷。路上的行人看见耶稣一行,就跟着他们一路同行。人越聚越多,人们挥舞着棕榈树枝,并高声地唱着歌。当耶稣一行走近耶路撒冷城门的时候,从城内涌出了一大群人,他们也挥舞着棕榈树枝,高声欢呼着欢迎耶稣。

一时间欢呼声、歌唱声响彻云霄,人们奔走相告:“拿撒勒人耶稣回来了!”“上帝的恩许要应验了!”……

大祭司该亚法虽然料到耶稣可能到耶路撒冷来过逾越节,但他绝没有想到耶稣竟然这样轰动地进入耶路撒冷。为了不把事情闹大,尽量缩小耶稣对群众的影响,他便派人去破坏、阻止耶稣一行的活动。但是,他们的阻止毫无意义,丝毫不能阻止人们对耶稣的信仰。就这样,耶稣在人们的簇拥之下进入了圣城耶路撒冷。

此后的几天,耶稣一边在圣殿里给人治病,一边宣讲天国的福音。耶稣一连几天的宣讲都将矛头指向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这是对祭司集团的公开挑战和严重打击。以大祭司该亚法为首的撒都该派敏感地觉察到了这一切,并决定由该亚法亲自出面来对付耶稣。但是,无论是撒都该派还是法利赛派的责难和挑衅,耶稣都以其智慧一一化解,在众人面前大大地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随后的几天是安宁的,但是耶稣敏锐地预感到局势越来越严重。对方的沉默并不代表他们认输或悔改,相反这恰恰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的来临,他们将会不择手段地置自己于死地了。但是耶稣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仍然对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进行抨击与揭露,使他们在群众中的威信大大下降。

犹大卖主

再过两天就是逾越节了,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都希望过一个安宁的节日,几天来他们早已对耶稣恨之入骨,希望尽快除去耶稣。但他们知道支持耶稣的人很多,如果公开逮捕耶稣,不但毫无理由,而且肯定会引起骚乱。于是,就有人建议从耶稣的门徒中找一个可以利用的人,然后再除去耶稣就容易得多了。

十二门徒中的加略人犹大原是一个激进的犹太民族主义者,他跟从耶稣的动机是相信耶稣就是犹太人历来期望的弥赛亚。在耶稣拒绝奋锐党人拥他做王的要求后,犹大的心情就一直处于矛盾之中:他崇拜耶稣,也拥护耶稣的“天国运动”,但他始终摆脱不开传统的弥赛亚观念;他想离开耶稣,可是又下不了决心。

犹大的矛盾心情很快被大祭司派来的人看在眼里,就马上想办法接近犹大,试探他的口气。犹大是个聪明人,也立刻明白了对方的意图,不过他认为这是一个置耶稣于绝境,逼他为王的好机会。双方各怀鬼胎,接触了几次之后,就达成了协议:犹大向大祭司提供耶稣夜间活动的情况,但要求大祭司绝对保证耶稣的人身安全。大祭司让人交给犹大三十块银币作为报酬。

4月6日上午,耶稣没有带门徒到圣殿去。他知道“十字架的道路”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他需要在受难前与门徒们作最后的诀别,给他们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并将未来的使命交托给他们。这天晚上,耶稣决定与门徒们共进一次最后的晚餐。

犹大的活动,耶稣全都看在眼里,并猜想犹大可能已经与撒都该派接触了。耶稣爱他的门徒,就决意爱他们到底,他并没有责怪犹大。晚餐以前,耶稣对门徒说:“后天是逾越节,我们今天提前吃逾越节的筵席,因为我不能和你们一同过节,也不能再吃逾越节的筵席了。”大家坐下以后,耶稣就脱下外袍,倒了一盆水来准备给门徒们洗脚。按照犹太人的规矩,宴会前仆人要给客人洗脚表示尊敬。门徒们见耶稣要给他们洗脚,都十分惊讶。这个意外的举动使他们既吃惊又感动。耶稣给门徒们洗完脚,收拾完毕,穿上外袍,就坐下来和他们一起用餐。大家心事重重,默默地吃饭。快吃完饭的时候,耶稣对犹大说:“你去做你要做的事吧!”

犹大一愣,不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但他马上联想到耶稣可能已经知道了他的活动,甚至可能默许了他的活动,于是站起来走了。犹大走后,耶稣拿起饼来向上帝表示感谢,然后掰成十一块,分给门徒并对他们说:

“吃吧,这是我的身体,是为你们舍的。你们以后也要这样做,为的是纪念我!”耶稣接着说:“现在,我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你们要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人们就能够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如果爱我,就要遵行我这条命令。”

吃过最后的晚餐,耶稣带着十一个门徒来到了橄榄山的客西马尼园。当他们在这里休息了一会儿之后,犹大便领着大祭司的人来了。虽然犹大出卖了老师,但他并不想伤害他的兄弟们。他便和大祭司的人约好,他亲吻谁,谁就是耶稣,大祭司的人就可以抓他了。于是犹大飞快地走到耶稣面前,对他说:“老师。”并亲吻了他。大祭司的人立即举起灯笼,想把耶稣看个清楚。面对这种情况,耶稣的门徒们都惊慌失措,但耶稣却平静地对犹大说:“朋友,干你想干的事吧!”就这样,耶稣毫不反抗地被抓走了。门徒们见耶稣毫不抵抗、束手就擒,一时没了主意,就趁乱分散逃走了。

耶稣受难

大祭司该亚法对耶稣恨之入骨,决心置耶稣于死地。于是他连夜就召开犹太最高权力机构——耶路撒冷公议会,商议给耶稣定罪的问题。第二天是逾越节,耶稣在这天早晨必须被处死,否则过了逾越节便是安息日,在安息日将不能做任何事。

犹太最高权力机构——耶路撒冷公议会,以“亵渎神”的罪名治耶稣死罪。但是,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犹太人的公议会虽然给耶稣定了死罪,却没有权力执行这种判决。于是他们把耶稣交给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然而,本丢·彼拉多知道耶稣是一个和平主义者,耶稣曾在加利利拒绝过奋锐党人拥立他做犹太王的政治要求,他知道该亚法等人的借刀杀人的阴谋诡计……所以他不想介入犹太人内部的宗教斗争。

但是,大祭司该亚法等人为了置耶稣于死地,便煽动民众要求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本丢·彼拉多怕闹出乱子来,只好向该亚法等人妥协。于是,本丢·彼拉多按照罗马法律把耶稣鞭打了,并交给士兵去钉十字架。

自从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里被捕以后,加略人犹大一直混在人群中等候耶稣行“神技”来自救。但是,耶稣却一直逆来顺受,任人摆布,一点反抗自救的意思也没有;更让犹大失望的是大祭司该亚法不但不遵守保证耶稣人身安全的诺言,反而亲自出马要挟彼拉多置耶稣于死地。这时犹大才发现自己上了当,但是已经晚了,彼拉多已经向该亚法让步,下令把耶稣钉上十字架了。犹大悔恨已晚,他出卖了耶稣,也出卖了自己。

公元30年4月7日上午,耶稣被带到耶路撒冷城西北的刑场去钉死在十字架上。十字架的顶端有一块木牌,上面用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写着他的罪名:“这就是犹太人的王——耶稣”。因为耶稣曾经说过要拆毁圣殿并在三日内重建。于是,这时就有人出来讥讽耶稣:“你是自称要拆毁圣殿,又在三日内重建的人,为何不救自己?你如果真是上帝的儿子,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甚至和耶稣一同钉在十字架上的一个囚犯也讥讽耶稣:“你不是上帝的儿子吗?为什么不救自己,也救救我?”虽然受到讥讽,耶稣在十字架上还替那些置他于死地的人祷告说:“父啊,饶恕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

耶稣完全相信,作为受难的弥赛亚,他已经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的牺牲肯定会唤醒亿万颗悔改的心,一个新时代开始了,天国在地上诞生了。想到这里,耶稣欣慰地说:“成了!”

随后耶稣就断了气。

据《新约圣经》的描述,耶稣在死去三天后复活了。这也就是他自己所说的“拆毁圣殿并在三日内重建”的预言。耶稣复活后又在世上活了40天,然后升天而去。许多门徒见证了他的复活和升天,此后门徒们便开始广泛传播耶稣基督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