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序
随感,顾名思义,是一种随时随地的感想,其实是一种有感而发。巴金在《随想录选集》中说:“《随想录》……都是我现在的真实思想和真挚感情。……《随想录》其实是我自愿写的真实的‘思想汇报’。”[1]但是,过去我一直认为,随感欠缺严谨性,有可能只是一种兴之所至的随意表达,大胆假设有余,小心求证不足。更何况,涉猎问题过多,超出了自己所研究的领域,研究不深而未免会产生一些遗憾。“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留在书面上的东西,最好写得扎实一些、论证严密一些。正是这一原因,使我一直不敢写随笔,更不敢开设博客、微博,发表时政评论和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
想起来,其实这种认识未必妥当。学术本身就是积累和探索的过程。随感也可能会有一些思想的火花,尽管它是微弱的亮光,但在人生的轨迹上,它仍然出现过。如果能够把它记载下来,至少可以反映出法治探索的历程和思考的轨迹。日积月累,或许对自己的研究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不记载下来,则很可能像流星一般一闪而过,回想起来,也未免可惜。
我从步入法学研究的殿堂开始,三十多年来,每日坚持思考和写作,已经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遗憾的是,大量的随感写下来之后都被当作废纸扔掉了。现在留下来的大多是一些报刊上已经发表的和未发表的。要不要结集出版,我一直比较犹豫,忐忑不安。不过,身边的一些学生给我鼓励,希望我多写写轻松的小文章,算是法学入门的读物,或者是普法的读物。他们见到我的这些随感,也一再鼓励我汇集成册。特别是,北大出版社邹记东编辑一再邀请并反复敦促,我也在繁忙的事务工作中抽空整理了这本小书,使之得以面世。
随感者,有感而发也。法治随感体现了我对法律和法治建设的一些初步的认识,也是对自己参与立法、司法和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中的心得体会。如有不当不妥之言,还敬请读者多多包容海涵、批评指正。时值北国之春临近,万物正在料峭春寒中酝酿万紫千红。春暖花开、百花齐放、繁花似锦,自然如是,社会如是,学术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