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完整街道![本章的部分内容来自:叶朕,李瑞敏.完整街道政策发展综述[J].城市交通,2015,13(1):17-24.并非修建足够多的道路即可缓解机动化交通拥堵。相反,建立充分考虑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者需求的具有良好活动空间的道路体系,恰恰可以减少机动化出行的需求,从而实现城市交通出行的优化与城市街道的繁荣。](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279A3/15367251204210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40436590-IoqVFWWX6phwYSYaPqv8aubKAwUvDXci-0-452968e5d59ba5105c46777ed3d03ad9)
“城市之所以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交,而街道即便不能说是唯一的,也会是非常主要的社交场所”,我国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亦展现了北宋时期的繁华,其中不乏街道空间多种功能的体现。然而,时至今日,工业化带来的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街道空间越来越多地向机动车倾斜,似乎在人们的意识中,街道仅为交通功能之用,而作为社会活动“空间”的功能正在逐渐消失。同时在街道的交通功能实现中,似乎也只是为机动车服务,而行人、自行车的空间惨遭严重挤压,已难以形成连续、合理、安全的通行空间。当前阶段城市街道更多地追求为快速机动交通服务的道的功能而忽略了城市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街的功能。
同时,街道的机动化所带来的另一严重后果是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例如,在美国,每年近5000位行人或自行车出行者死于道路交通事故。2007年和2008年,超过50%的行人死亡交通事故发生在干路,超过40%发生在无人行横道处。这些事故多发道路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如缺乏人行道或人行横道,车道太窄无法容纳自行车出行,换乘公共汽车的公交乘客空间很少或基本没有,缺少残疾人设施等,从本质上而言即是“不完整的”街道。而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中也很常见。
将更多的街道空间用于机动化交通有缓解机动化交通拥堵之意,但现实表明并非修建足够多的道路即可缓解机动化交通拥堵。相反,建立充分考虑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者需求的具有良好活动空间的道路体系,恰恰可以减少机动化出行的需求,从而实现城市交通出行的优化与城市街道的繁荣。
随着对城市功能与道路功能的深入理解与反思,目前,街道设计已经成为衡量城市社区特性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由此也导致对如下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改善街道的功能和景观;方便行人和自行车出行;减少潜在的超速和其他安全问题;引入恰当的设计元素,如绿化带、与非机动车分离的人行道,营造良好的街道氛围;在某些地区或区域,如住宅、商业区等,设置具备分支小路和拐角空间的短小街区,为步行者提供方便等。通过这些设计的不断完善,将“不完整的”街道转变为“完整街道”。因此对于已经建设的以“车本位”为导向的街道,需要通过交通组织等方式重新组织为满足各种交通方式出行需求以及兼顾考虑街道活动的“完整街道”。
本章在此介绍美国“完整街道”的相关概念与内容,一来“完整街道”的概念也应作为未来我国发展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一个参考,扭转目前日渐以机动车为导向的道路规划、设计、管理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已有道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在交通组织优化过程中也应当借鉴“完整街道”的理念,通过交通组织优化的手段为全部交通出行者提供良好的出行空间。对于众多我国城市而言,绝大多数没有快速路交通体系,城市街道基本为平面相交道路,在此背景下,应当重视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出行方式的地位,构造完整的街道网络体系。
虽然比较遗憾的是,本书中的案例还是多针对机动车交通组织而言,但是希望“完整街道”的理念能够在未来给城市道路交通组织以更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