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 研究进展
国际上对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始于英国首都伦敦1877年《大都市开放空间法》(Metropolitan Open Space Act)的制定,其后,欧美其他国家亦展开了对开放空间的理论研究与规划探索。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公共开放空间相关概念,较之国外,公共开放空间研究起步晚、积累少,尚处于初级阶段。本书所界定的公共开放空间与国外相关研究中的Open Space多有重合,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而国内相关研究对公共开放空间尚未有清晰完整的定义,不同研究多从各自视角对公共开放空间的范畴进行界定,相关提法还包括公共空间和开放空间。
0.4.1 国外相关理论及规划先进成果
国内研究者对国外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研究的优秀成果进行了大量的引进与介绍,主要集中在英、美、德三个国家。英国方面,韩西丽等(2004)通过对1929—1991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的回顾,分析了各个规划阶段的指导思想及其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思想的发展趋势;刘家琳等(2013)则以东伦敦绿网为例,探索了东伦敦公共开放空间保护与再生策略。美国方面,李咏华等(2010)选取美国为主的北美十大都市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的典型案例,对比剖析了公共开放空间保护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任晋锋(2003)通过对美国的公共领域与公园关系的探讨,侧重土地的获得与利用,介绍了美国城市公园和公共开放空间发展的历程和发展策略;姚朋(2014)则从具体案例入手,介绍了以绿色开放空间模式为主导对哈德逊河公园城市滨水工业地带进行更新开发案例。德国方面,王洪涛(2003)在对德国城市开放空间发展系统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德国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经验;董楠楠(2011)以莱比锡与柏林为例,归纳总结了德国公共开放空间“临时使用”策略及其发展趋势。此外,何韶瑶(2004)、王佐(2008)等还分别研究介绍了加拿大、荷兰等国的不同类型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思想与建设经验。
0.4.2 公共开放空间的功能与价值
公共开放空间功能与价值主要表现在生态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2个层面。在生态价值层面,绿地作为公共开放空间的主要类型,其自然生态功能一直为人所重视。公共开放空间能降低空气和噪音污染、改善小气候、保护物种与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目前对公共开放空间生态功能与价值的研究多集中在公共开放空间绿地规模、类型、区位与其生态功能效率发挥等方面。Lam K.C.等(2005)和Lee S.W.等(2008)的研究表明公共开放空间生态效应的发挥与其规模有密切关系,距离远、规模小、单元破碎度高的绿地开放空间生态效应低下;Taha H.(1998)等对公共开放空间植被降温增湿影响的研究表明,该影响有明显随距离增加而递减的趋势。
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共开放空间的社会经济价值进一步显现,相关研究迅速增加。其中,叙述性偏好法多用以衡量居民对开放空间非市场属性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态度。Wu J.J.等(2003)对公共开放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表明,居民更喜欢居住在离开放空间近的区域;Backlund E.A.等(2004)基于对伊利诺斯州(Illinois)5000个家庭的分层随机抽样以及问卷调查,指出森林区域、溪流廊道、郊野生境和湖塘水域等自然开敞空间应该在规划管理中优先得到处理;Bowman T.和Thompson J.(2009)基于对开发商和居民对小规模土地出售及设计的认知的调查,发现超过66%的人愿意为公共开放空间的进一步开发支付费用;Broussard S.R.等(2008)调查了上沃巴什(Upper Wabash)河谷地区,基于居民对公共开放空间保护政策的认知,采取有效措施平衡社区增长,保护区域环境;Brander Luke M.等(2011)利用CV和HP法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表明:公共开放空间价值与人口密度显著相关,而与居民收入水平无显著关联。显示性偏好法反映公共开放空间的市场属性,多围绕Hedonic模型、房产交易资料和调查数据进行研究。相关研究表明: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建设会对房价产生显著的影响,其影响因空间类型、保护特征和规模的差异而不同;就市场影响力的大小而言,大型公园优于小型公园,自然公园优于人工公园,保护性空间优于可开发空间。
0.4.3 公共开放空间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公共开放空间对城市空间影响研究,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扩展演变两方面。首先,公共开放空间所表现出的布局模式则对城市形态结构有直接影响。Turner T.(1995)基于对伦敦(London)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调查,总结了公园、广场、绿道等不同类型空间在城市中的布局模式。同时,公共开放空间的分布以及居民对其价值的认知等因素,亦会影响到城市功能分区、产业布局、居住区分异等,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
其次城市各种公共开放空间的存在,能够有效限制城市的无序扩展和蔓延;Bengston D.N.等(2006)基于对首尔城市空间蔓延控制的研究,指出:以城市边界绿化隔离带为代表的城市公共绿地可有效限制城市空间的增长;而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外围生态开敞空间,Bruegmann R.的研究指出:其本身在阻止城市无序蔓延方面的作用有限,主要通过影响城市发展方向来疏导城市的扩张。在这一方面,Jim C.Y.等(2006)和Crawforda D.等(2008)的研究表明:当生态开敞空间距离城市中心较近时,城市将围绕其进行环状扩展;而距离较远时,市民依然会靠近优质的市域开敞空间居住,形成“飞地型”城市扩展模式;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生态开敞空间类型、规模的不同对城市扩展速度、结构的影响也不同。
0.4.4 公共开放空间的调查与评价
公共开放空间的调查主要采取现场调查或文献研究的方法,调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自身属性、使用状况与建设发展情况,并分析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公共开放空间数量的增减、形状的改变及类型的转换常被看作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覆被的变化来研究。王绍增和李敏(2001)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公共开放空间的布局规律,并构建了规划建设的基本生态原则和指标体系;徐振等(2011)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简述了1930—2008年南京城墙周边开放空间形态的变化及背景,总结了该区域景观特征的转变规律;王发曾等(2012)、邵大伟(2011)、曾容(2008)等基于GIS平台,利用多年的土地利用资料,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洛阳、南京、武汉的公共开放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并提出了空间优化策略。Herlod M.等(2005)利用Ikonos卫星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利用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圣塔芭芭拉城(Santa Barbara)公共绿地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并建模分析了城市增长和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Taylor J.J.等(2007)则利用航片,分析了密歇根州芬顿镇(Fenton)开放空间景观格局的演变。
公共开放空间评价方面的研究则主要从公共开放空间品质及公共开放空间价值评估两个角度进行,其中品质评价的相关探索往往结合公共开放空间的调查与分析一同开展。就空间品质评价而言,陆宁、陆路等(2008,2013)分别采用故障树分析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了公共开放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王祖纬(2008)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筛选评价因子,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国内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使用后评价方法,并对太原市2个公园进行了评价;王璇(2011)运用POE(使用状况评价)法评价了东北师范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就公共开放空间价值评估而言,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者多引用国外相关研究方法,对国内城市或不同类型公共开放空间进行价值评估,其中孙剑冰(2009)基于CVM价值评估法对作为休闲街区的苏州古典园林空间进行了价值评估;周佩佩(2013)和熊岭(2013)分别运用HPM法和CVM法对武汉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价值进行了评估。
0.4.5 公共开放空间保护与规划研究
公共开放空间保护及规划设计研究方面,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于空间保护体系介绍、总体布局规划及空间优化设计3个侧重点。
就空间保护体系介绍而言,Koomen E.等(2008)基于对荷兰10年间(1995—2004年)土地利用和空间保护政策的分析,肯定了管理部门采取的严格限制开发的措施。Tang B.等分析了香港1965—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变化趋势,立足于生态环境保护,对40年间的土地利用趋势提出了警示。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学者均根据各自发展特色,对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进行了评价与反思。国内学者关于空间保护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宋立新等(2012)通过对我国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建设现状的总结与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规划和保护建议与策略;王绍增和李敏(2001)基于对我国规划、建设工作中现实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开敞空间优先”城市规划思想。
就空间总体布局层面规划而言,基于空间分析技术的进步,在对自身发展与相关政策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对不同研究对象提出了积极、有效的优化建议,如Neema M.N.等(2010)以达卡(Dhaka)为例,基于公共开放空间现状布局,以人口密度、空间和噪音污染等为优化目标,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总体布局进行了优化。杨晓春等(2008)结合深圳市实际情况,梳理界定了公共开放空间概念内涵,并从整体视角探讨了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规划方法,并提出了人均公共开放空间和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2项量化分析指标;卢一沙(2008)以整合公共开放空间为目的,在总体规划视角下,探讨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的规划编制方法。
就空间优化设计层面而言,研究者多以城市外围区域或社区、邻里单元内不同类别的公共开放空间为对象,以引导公共开放空间功能发挥和吸引力优化为目标,对其进行优化设计。Francis M.(2003)从使用者需求出发,指出利用乡土植物、增加栖息地斑块面积、蓄留城市雨水、透水铺装应用等利于提升环境生态功能的技术应该在公共开放空间设计中推广应用。Owens P.E.(1997)、Turel H.S.等(2007)的研究则旗帜鲜明地提出设计、建设时应关注不同人群,尤其是老人、儿童及残障人士的身体条件和游憩需求,营建人性化的公共开放空间。同时,Germeraad P.W.(2003)在对西班牙城市空间的研究中强调了文化对于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的重要性;Thompson J.W.等(2000)则对现代景观设计追求标新立异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景观化应用表示了担忧。刘坤(2012)以苏南地区典型乡村为例,在详细分析地域特色、社会经济背景和公共活动等对乡村公共开放空间影响的基础上,探究了乡村公共开放空间的发展策略;高碧兰(2010)基于国外相关研究理论和优秀案例的借鉴,分析了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初蕾蕾(2009)通过理论梳理与现状调查,归纳并整理了大型零售商业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原则,并对其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杨涛立足城市更新,分析了历史地段更新改造时公共开放空间的作用,并探讨了历史地段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点。与此同时,康健等(2002)、王新军等(2013)还分别对公共开放空间声景、光环境等专项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国内外公共开放空间优化设计层面表现出了功能化、人性化、人文景观化的趋势与特点。
综上所述,从研究历史来说,自1877年起,国外对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已延续百余年。得益于长期、完善的学科发展及规划实践历程,国外公共开放空间理论与应用层面的研究均较为深入。就研究方法而言,随着研究领域多学科的不断渗入以及3S等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定量研究已成为国外公共开放空间相关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特色;就研究内容而言,国外学者建立了包含公共开放空间分析、评价、保护与规划等内容的多层次的、相对完整的研究框架;而当前相关研究侧重于定量分析的过程,对空间的优化,多数研究仅提出了策略,未能发展出优化模型、延续量化分析这一优势,这亦是目前相关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较之国外,我国的公共开放空间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公共开放空间”或与其相关的概念尚未收录于行政法规性名词,没有规范或标准性质的界定;同时研究者多立足于各自的学科与研究视角提出对其概念的理解,目前对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尚未取得相对统一的结论;同时国内的相关研究定量化正成为趋势,但目前的大部分研究多只提观点,缺乏实证过程,往往带有较为强烈的主观色彩,不能揭示开放空间规划设计所需要的“客观规律”。就研究内容而言,大部分研究多着眼于宏观层面,规划设计实践研究也多借鉴国外相关理论成果,关于中国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及自身发展较少涉及;而涉及具体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较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则往往从公园、广场、街道、绿道、郊野公园、农业观光园等某一类型入手,从整体视角对具体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构建以及基于公共开放空间居民休闲活动现状和需求的空间规划设计研究十分缺乏。由此,定量化、系统化是我国公共开放空间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