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三:“消炎止痛”+“保健养生”
当需要心理疏导的当事人找到我们时,他们往往身处客观的冲突事件中,带着激烈的情绪和急需达成的目标,期待尽快获得情绪的疏解和问题的解决。就像一位伤口汩汩流血的病患来到医院,他最急迫的需求是尽快清洗包扎、消炎止痛,而绝非医生拍拍他的肩膀说:“受伤流血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你要学会坚强。”
心理疏导不是闭门造车,必须密切贴合当下情境,扎实落地,急人之所急。切忌脱离当事人眼前实际存在的困扰,泛泛地与他谈论道理、规则、价值观等。忽略具体情境去“喂鸡汤”“做思想工作”,很容易陷入“你说得很有道理,但跟我现在的情况有什么关系/但对我现在的情况没什么用处”的尴尬处境。
不过,仅仅局限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不是好的心理疏导。好的心理疏导不应止步于帮助当事人应对眼下的困境,而应更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根源和共性,教会他如何应对一类问题、一类情境。在重视当前“症状”的同时,为当事人提供“强身健体”“长效养生”的良方,否则就会出现看起来一疏导就改善,实际上一转头又出现老问题的情况。循环反复,当事人会越来越依赖,疏导员却越来越疲惫,心理疏导的效果也越来越有限。
有位姑娘第一次受邀到小伙子家“见家长”。临出门前,姑娘还在慌乱地挑选衣服,每换一身衣服,就到小伙子面前寻求一次“心理疏导”——“这样穿好看吗?”“这样会不会太艳?”“刚才那件和现在这件哪件更好?”……虽然小伙子每次都认真鼓励“很好看”“你怎么穿都好看”,但姑娘似乎还是不自信。直到小伙子微笑着把姑娘拉进怀里:“亲爱的,我知道你很紧张,很在乎他们的看法。其实穿什么都不重要,你在我心中是最美的。”姑娘的慌乱一下子就不见了,也不再需要下一次的“心理疏导”了。
事实上,如果“不自信”的实质没有被解决,“紧张”的情绪没有被觉察和理解,“这件衣服好不好看”的困惑就会一再出现,用“很好看”进行心理疏导,所发挥的作用也往往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