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课后习题详解

1.简述“六艺”教育。

答:西周的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其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1)礼乐教育是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乐”类似综合艺术课。“乐”的内容很广,形式多样。

(2)“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射”是指射箭,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御”是指驾车。学习驾车也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3)“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是指书写文字。“数”是指计算、算法。西周小学教育从识字、书写开始。

综上所述,“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它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武备,也重视文事;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也影响至深。

2.西周教育制度的概况和特点。

答:(1)西周教育制度的概况

西周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

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a.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西周的“国学”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称太学,此外南北东西四周分设“成均”“上庠”“东胶”“西雍”。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宫”,又名“泮宫”。

b.西周的“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乡学设立于闾的称为“塾”,设立于党的称为“庠”,设立于州的称为“序”,设立于乡的称为“校”。

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

a.官师一体

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这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典章文物有专官执掌,唯官有书;礼、乐、射、舞所用的器具,都藏于宗庙,由典乐官掌握,唯官有器;在宗法制条件下,学术官守,父死子继,子承父业,造成了学术垄断,唯官有学。因此,学校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国学”的教官,由大乐正总其事,下设许多官员分掌各职。“乡学”的教官,由地方各级行政首长兼任,大司徒总其成,并有退职的大夫和士任“乡学”教师。

b.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西周的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其中射、御、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其中,礼乐教育是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这些教育内容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武备,也重视文事;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也影响至深。

西周的家庭教育和女子教育

a.西周的家庭教育

西周贵族很重视家庭教育。西周家庭教育既注重知识教育,也重视品德与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且能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b.西周的女子教育

西周时代的女子在社会上和家庭里都没有地位,也没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她们接受教育的过程如下:

第一,幼儿从刚刚学会说话时起,就强调男女有别,言行举止,穿戴装束都有明显的界限;

第二,七岁的幼儿,起居饮食就要严格隔离,男女授受不亲;

第三,十岁,女孩就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为原则,不得已而出门时,必须以头巾遮面。

女子的品德以顺从为原则,因此要从小加以训导。女子一生所学习和从事的工作内容无非是烹饪、缝纫、编织等家庭杂务,不必过问“治学”和“从政”的大事。

西周学校的管理制度

西周在学校行政管理方面也建立起初步的规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入学年龄及修业期限

入学年龄古籍记载不一,大概是因学生身份不同,而有先后迟早的差别。入学年龄的差别是宗法等级制度的反映。修业年限,古籍无明文记载,据入学年龄推算,小学当为七年,大学约为九年。

b.考查与奖惩

西周已有一套分年考查的办法,学生每年入学,隔年考查。考查中发现有不受教者,报告大乐正,大乐正报告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入学习礼以感化之,如不改变,王亲自视学,以示警告,不改变,则迁送远方,终身不齿。“乡学”的考查由乡大夫负责。

c.养老和视学

西周把养老与视学结合起来进行。天子和诸侯每年视学,同时举行隆重的养老典礼。这种养老、视学制度,是为了表示统治者“尊年敬德”和“尊教重道”之意,同时又借“乞言修治”使青年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西周教育制度的特点

“学在官府”

西周的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政教合一”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等就是国学的教师。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