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又称为企业家精神,是极为稀缺的社会资源。21世纪以来,创业活动的蓬勃兴起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了主旋律。有研究认为,创业精神不仅对企业至关重要,对一个国家来说,它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优势。创业推动了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是社会变化与发展至关重要的动力;创业提供了一种使信息技术向产品和服务转化的机制;创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创业是经济改革的来源,是经济部门迅速增长的发动机和社会部门迅速增长的推动力。总之,创业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经济形态之一。
创业热潮兴起的深层次原因是社会的转型。20世纪80年代之前,企业管理多数是以大企业为主导的。由于工业社会管理范式强调的是秩序性、连续性、稳定性,因此必然会出现官僚化管理体制。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整个社会迫切需要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企业既要创造满足社会需求的新方法,又要创造新的需求,这就必须进行传统管理转型。
创业管理属于企业管理活动范畴,但又明显区别于传统的企业管理。传统管理通常面对的是既有企业在运营中各方面的具体问题,它致力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取得组织绩效的最大化,是单一的、确定的、静态的管理;而创业管理则需要从创意开始,在面临资源缺乏和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时,创造性地运用包括管理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理论知识,深入研究、分析和把握市场规律,整合各项资源,创造出新的社会财富。因此,创业管理是一种综合性、创新性、动态性的管理,是一项更加复杂、更具挑战性的管理工作。
一直以来,人们把个人的禀赋看作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个人的禀赋不是最为重要的,甚至提出了创业是可以管理的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是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他指出,个人天赋并不是最为重要的,事实上创业也是一种有组织的系统工作,是可以组织的。从某一层面上说,创业活动其实就是一个机会,是企业与环境互动,为完成某一目标所经历的整个过程。客观上说,透析了解这一观点,对于更好地进行管理创业活动是会有很大帮助的。正因为这样,这一观点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及全球管理领域的广泛关注。
创业导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作为创业管理中的核心概念,对创业企业战略的重要作用很早就被创业管理和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者所重视。随着创业研究从个体层面向组织层面的不断转化,对创业导向的研究也渐渐地超过了对公司创业本身的研究。截至2014年,用词条“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在ABI/INFORM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有367篇学术文章涉及了创业导向的概念,其中发表于2008—2014年的有324篇。与之形成对比的词条“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即公司创业)在检索时得到了343个结果,其中仅有108篇文章是发表于2008—2014年的。尽管创业导向根植于公司创业的大框架下,但从检索结果看,在创业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在转向为对创业导向的关注。
有关创业导向和企业家精神的关系问题,Lumpkin和Dess于1996年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上发表的文章有详尽的阐述。具体来说,企业家精神描述的是一种新进入(new entry)的概念,包括进入一个新市场、提供一种新服务、创办一家新企业或者全新改造一家原有的企业,它重点阐述的是创业的内容;创业导向强调的是如何通过新进入的策略(strategy)、程序(process)、态势(posture)来抓住市场机会,重点阐述的是创业的过程。
创业导向作为创业企业的一系列决策过程(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先行性、自治性、竞争侵略性),被认为是影响创业绩效的重要因素。然而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研究背景下所得到的结果却存在较大的分歧。并且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较,对创业导向的研究还缺少对本身知识演化的自省(introspection)研究。作为一个与其他众多学科交织的新兴研究领域,对创业导向知识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找出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企业利用创业导向来取得创业的成功。基于此,本书试图从创业导向的知识结构演化入手,分析其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
二、问题的提出
创业导向这一新兴概念的产生是为了描述创业企业在创业过程中一系列具体的战略决策过程。与其他新创的潜在构念(latent construct)一样,创业导向的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研究者的广泛认同。主要的分歧首先集中在创业导向代表的是一种倾向的(dispositional)概念还是行为的(behavioral)概念。例如,Pearce等把创业导向定义为一系列相互联系但又有所区分的行为,这些行为体现了组织的风险承担性、创新性、先行性、自治性和竞争性。其次,创业导向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学科发展极大地受益于与其他学科的交织与融合。然而这种学科的重叠也会使其自身缺乏独立性。许多学者将创业导向的研究成果发表于一些综合性的期刊而不是本学科的专业期刊。而且模糊的学科研究范围,会使得学科独有的理论模式和研究工具被其他竞争学科分享,最终导致虽然存在创业导向这一研究领域,但“这个领域到底是什么,有哪些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这个研究领域的前景如何,什么样的条件有助于该领域更好地发展”等问题长期存在。再次,创业导向作为创业企业的战略选择被学术界一致认为是影响创业绩效的重要因素,然而具体是怎样影响的学术界还存在着许多分歧。有学者认为,如果创业导向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不是鲁棒性(robustness),那么单纯地强调创业导向可能并不会增加组织的创业绩效,反而会浪费组织过多的资源。基于以上论断,本书提出并试图回答如下问题。
1.创业导向概念的本质内涵、外延及其维度是什么?
由于创业导向属于创业学中新兴的研究领域,其所表述的创业现象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从而导致学术对话中的分歧。研究者经常会发现某一研究中所表述的创业导向并不是他们所理解的创业导向的含义。此外,内涵的模糊导致对创业导向所包含的维度也存在分歧。以Covin和Miller为代表的用三个维度来表述创业导向的学派和以Lumpkin为代表的用五个维度来表述创业导向的学派,长期以来都各执己见。本书希望通过文献的梳理来明确创业导向的内涵及其边界,这是进一步探索创业导向对创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基础,也是创业导向继续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所必要的条件。
2.创业导向理论的知识结构及其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虽然对创业导向的研究兴起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却已经与众多其他学科知识所交叉,包括战略管理、知识管理、市场营销等。正是这种跨学科的属性,导致了创业导向知识结构的极度复杂性。目前尚没有研究试图对创业导向的知识图谱进行描绘,这就使得创业导向的研究无法像其他一些成熟的学科一样进行知识的有序演化。因此,通过对创业导向知识结构的研究,找出创业导向发展过程中重要及核心的研究成果,并描述及刻画出这些成果在创业导向知识结构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方式,从而清晰地呈现创业导向的知识演化过程,就很有必要。
3.创业导向对创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有哪些方面,是如何影响的?
研究创业导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创业导向所描述的战略决策过程的分析来探索其可能对创业绩效产生影响的机制。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创业导向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过程,而不单单是一般理解上的简单的、线性的过程。因此,创业导向对创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创业企业更好地寻找着力点,从而提高创业绩效,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