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七节 出版《经方各科临床新用与探索》

我在临床应用经方的同时,文献整理和理论探索的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1992年7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由我领衔主编的《经方各科临床新用与探索》一书。书中最有原创性的就是141页半夏泻心汤下对寒热错杂证外在表现的理论阐述。

说起这本书,还真有点故事。伤寒大家,南京中医学院陈亦人教授曾在他的博士硕士课堂上就推销了几十本,后又将书款原价寄回西安。我有时开玩笑说:“现在想来,应该是真的,不是做梦。”因为陈老师在南京中医学院学报发表的文章中提起过这事,有据可查(文中当然是推介之意)。还有令他自豪的是当时国内外许多读者都争相邮购此书。

img
img

当时的日记

出版《经方各科临床新用与探索》后一两年时间内,通信员常常拿着一沓沓汇款单,高声喊:“王三虎,三块五。”钱虽然不算多,社会效益很好,这种感觉真好。

当年在西京医院中医科门诊的时候碰到一个这样的病例。患者产后尿失禁,用多种方法效果均不好,在详细地询问下,发现患者大便干结日久,考虑张仲景在三承气汤条文中也说过“小便数者,大便必硬”,就是用小便次数多来判定是不是有燥屎,是不是成为可下证的一个指标。而这个时候的小便数不仅仅是小便次数多,它和尿失禁有了联系,有可能是因为大便的刺激,因为大便和小便神经传导线路差不多,大肠的刺激误传到掌管膀胱括约肌的地方,造成了尿失禁。结果用麻子仁丸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这个病例于1992年发表在《实用中医内科杂志》第2期,10年前收入姜建国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伤寒论》中。另外,陈明、张印生主编的《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也收录了这个医案。麻子仁丸作为习惯性便秘的一个非常常用的方剂,它的疗效却不能让人非常满意,所以便秘,尤其是习惯性便秘仍然是我们临床上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麻子仁丸证,胃强脾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麻子仁丸中对胃强的干涉太少,除了大黄直接通便以外,泻胃火的药基本没有。所以近年来我应用麻子仁丸时,常加生石膏40到50克,直接泻胃火,因为胃火才是导致便秘的重要原因。石膏泻胃火就是直接通便的,张仲景在《伤寒论》承气汤条文中也讲到了“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这显然不是说胃中的燥屎,但是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胃与大肠同属阳明是多么重要。麻子仁丸中白芍也有重要的通便意义。这个是有根据的,《伤寒论》第280条曰:“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白芍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也就是说太阴病用药常容易使人拉肚子,这时候用大黄、芍药的话宜减量。试想,在容易引起腹泻的问题上把芍药和大黄相提并论,难道不是非常明确地说明它的通便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