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和背景
1.1.1 研究的缘起
20世纪90年代,在语言教育政策与规划的研究中,人们并不重视外语教学政策与规划的研究,例如Van Els提到“外语教学很少被看作语言政策的决策对象”(2005)。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在世界各国的语言教育规划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1世纪初Kaplan & Baldauf(2005)在研究东亚、非洲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语言教育政策后指出“随着英语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应该把英语教育政策作为各国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的任务之一。”
21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培养高水平的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世界上有85%的国际组织使用英语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世界尖端科学文献的共同语言和绝大多数国家研究生以上的教育,基本上都是以英语为语言轴心进行的”(刘海涛,2004)。随着英语国际化语言地位的日益稳固,各国都十分重视英语教育。英语教育规划已经成为各国语言政策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为一名语言政策的研究人员和大学外语教师,笔者深感研究我国大学外语政策与规划的重要性,不仅要研究政策的制定、政策的内容,还要研究政策的执行、政策的评估。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我国大学外语教育实践进一步向科学化方向迈进。
目前语言教育规划的主要理论大多是西方学者提出的,我国学者也有相关研究,如李宇明(2005,2010)。在以往研究中有学者回顾和总结了我国1994年至2004年关于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当前对语言教育规划的研究比较缺乏(王辉,周玉忠2005)。现有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外语与母语之间关系的地位规划上,如维护汉语母语安全、加强汉语教育、增加外语教育语种以避免过热的英语教育等(参见左秀兰,2006;李芳,2004)。也有学者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语言规划研究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发现我国近三十年来的语言规划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规划史、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这三个方面,而语言教育规划和声望规划的研究则比较缺乏,少数涉及语言教育规划的研究也仅限于宏观理论的探讨,缺少具体的系统性的实证研究(邬美丽,2008)。
在现有的外语教育规划文献中,笔者发现对我国大学外语教育的各个环节(政策制定主体、语种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材教法、评估测试)进行深入研究的较少,从政策的制定、政策的内容、政策的执行和政策的评估等视角对我国大学外语教育政策进行的调查研究也不多见。因此本书拟从这两个角度来研究我国大学外语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