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名著名言选释
【原文】“凡久病之后,或大便一月不通,不必性急,止补其阴,使精足以生血,血足以润肠,大便自出。”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陈士铎 《石室秘录·末治法·论大便不通》。肾主五液,开窍于二阴,津液盛,则大便调和。凡久病体虚,损伤气血阴精,肠道失润,大便燥硬难行者,不可徒泻大肠。法当补肾水,生阴血,使精充血润,便自畅通。药可酌选熟地、元参、当归、川芎、麻仁、大黄、桃仁、红花、蜂蜜等味。
【原文】“见利水而水益多者,补肾为先;见散邪而邪益盛者,助正为急。”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陈士铎 《石室秘录·失治法》。水性润下,赖气以动。因外感内伤,致水湿停聚、正旺邪盛者,攻下逐水,使邪从二便去。若利之复来,须责之肾。肾主水液,肾阳衰微,不能化气利水,当温肾助阳,气化则水行。其他发汗、健脾、降浊、化瘀诸法,亦可辨证选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凡外感六淫,辛温发汗,辛凉清解,邪不散者,当辨阴、阳、气、血之虚,扶正以解表。
【原文】“肺乃娇脏,可轻治而不可重施。”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陈士铎 《石室秘录·抑治法·论肺火》。肺居胸中,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易受邪侵,不耐寒热,故称娇脏。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肺位最高,药若过重,则过病所。
【原文】“大汗势必用补气之药,以救亡阳之症。然而过用补气之药,仍恐阳旺而阴消。服数剂补气之后,即宜改用补阴之品。”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陈士铎 《石室秘录·重治法·论大汗》。汗为津液,由阳气蒸化阴精而出。津能载气,汗出过多,气随津脱,故须补气,以防亡阳。然汗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大汗伤阳,亦伤阴。故补气之后,尤须滋阴,使阴充阳秘,汗自复常。
【原文】“肾中之水,有火则安,无火则泛。欲抑水之下降,必先使火之下温。”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陈士铎 《石室秘录·抑治法·论肾火》。此语宗明代赵献可 《医贯》。肾为水火之脏,内藏元阴元阳。水为阴,火为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火为水之主,水为火之源。阴阳一气,水火不离,相互制约,互为依存。水有火温,安而不泛;火有水涵,平而不亢。若肾阳 (火)衰微,水泛为患,益火之源,水即输化。
【原文】“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痫症者,寻痰火之重轻。”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刘一仁 《医学传心录·病因赋》。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癫;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为狂;卒仆吐沫,目吊肢搐,移时乃苏为痫。癫狂多因七情内伤,肝胆气逆,心火暴张,扰乱神明所致。痫证则由脏腑失调,痰浊内聚,气机逆乱,蒙蔽清窍而发。
【原文】“嗳气皆由于痰火;咽酸尽为乎食停。”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刘一仁 《医学传心录·病因赋》。嗳气,古称噫气,多因肝胃不和,积滞蕴蓄,痰火冲逆于上所致,证有虚实。咽酸,又称吞酸,多因肝气犯胃,食停胃脘,湿热蒸变,郁遏胸咽,酸味刺心,治分寒热。
【原文】“夫百病之生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则显其症。”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刘一仁 《医学传心录·病因赋》。人之患病,必有其因,因之不同,症亦各异。医者临证,审察内外,辨证求因,正确施治,定能中的。
【原文】“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刘一仁 《医学传心录·病因赋》。医乃精微之道,不容浅尝问津。学必沉潜专一,方能探其秘要。就方药而言,组方如正音,皆有严格法度,遣药如派兵,在精不在多。方药之施,既要对症,又要把握时机,有的放矢,箭不虚发。律:古代音乐中正音用的一种竹管。机:弓弩上发射箭的机关。
【原文】“百病皆生于六气,诸症莫逃乎四因。”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刘一仁 《医学传心录·病因赋》。百病皆生于六气,出自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证莫逃乎四因,本于明代王纶 《明医杂著》。此两语尚见于清代程曦 《医家四要》。百病之生,原因虽多,无非外感内伤两端。外感病邪,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 (淫)。内伤致病,有气、血、痰、食四因。六气有谓风、热、湿、火、燥、寒,亦有谓风、热、暑、湿、燥、寒。根据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可知火、热、暑三者,实为一气。
【原文】“药不贵繁,惟取其效。”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刘一仁 《医学传心录·用药传心赋》。药为病设,不得已而后用。用之有利,亦有害,中病则止。名医治病,用药不过数味,亦有百药不治之症,而一物足以疗之者,是药不贵繁,惟取其效。
【原文】“麦冬生脉以清心,上而止咳;天冬消痰而润肺,下走肾经。”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刘一仁 《医学传心录·用药传心赋》。麦冬与天冬,皆入肺经,同为甘寒清润之品,以滋阴润燥为用。主治燥咳痰黏,劳嗽咯血等症。其所异者,麦冬复入手少阴心经,清心降火,与人参、五味子相伍,名生脉散,能益气生津。天冬兼走足少阴肾经,滋肾助元,与生地、人参相合,名三才丸,善滋阴养血。
【原文】“白芍药治腹痛——补而收——而烦热上除;赤芍药通血瘀——散而泻——而小腹可利。”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刘一仁 《医学传心录·用药传心赋》。芍药,两晋以前不分赤白,自南北朝陶弘景始分之。以后各家咸谓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白芍与赤芍,性味皆苦,微寒,入肝经,有 “止痛”之功。其所异者,白芍味酸,兼入脾肺,偏于养血敛阴柔肝,能于土中泻木,治血虚腹痛。赤芍活血通经破积,能行血中之滞,治血瘀腹痛。
【原文】“五气之郁,因病而郁者也;情志之郁,因郁而病者也。”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顾锡 《银海指南·郁病论》。原出明代张介宾 《景岳全书·杂证谟·郁证》。五气之郁,即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的木、火、土、金、水五运之郁。天地有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脏之应,郁则五行失其本性,气血滞而不通。凡病之起,多由乎郁。因病而郁者,始于外感六淫;因郁而病者,始于内伤七情。
【原文】“治脏先治腑。”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顾锡 《银海指南·小肠主病》。治脏先治腑,是脏病治法之一。五脏藏精,六腑化物,阴阳相对,经脉络属,气能互通,病能互移。故脏病可治腑,腑病可治脏。如心有实火,移热小肠,可见小便短赤,灼痛尿血;小肠有热,循经扰心,可见心烦不寐,口舌生疮。治心火上炎,用导赤散,使心经之热,从小肠而出,即属治脏先治腑之法。
【原文】“胃为水谷之海,转输旋运,生化不穷,故治病先讲胃气。”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顾锡 《银海指南·胃经主病》。饮食入口,容纳于胃,与脾配合,腐熟水谷,升清降浊,转运精微,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灵枢·海论》喻胃为水谷之海。胃气,即指脾胃纳化功能,又泛指人体正气。胃气盛,化源足;胃气伤,诸病生。有胃气,疾易愈;无胃气,病难疗。故临证辨治,必须先察胃气、顾胃气。
【原文】“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顾锡 《银海指南·气病论·引王应震语》。亦见于明代张介宾 《景岳全书·传忠录上·论治篇十·引王应震语》。气,是物质与功能的泛称。天地万物,气正物和,气化物生,气盛物壮,气变物易,气弱物衰,气乱物病,气绝物死。气之在人,既为生化之本,又为百病之源。平、病、诊、治,皆关乎气。故医者临证,必须识气。
【原文】“治心火,必用导赤,以心为君火,无直折之理,但当通利小肠,则心火自降。”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顾锡 《银海指南·小肠主病》。心火,是心功能的代称。心经火邪,有虚实之分。心经实火,由五志过极,六气化火,嗜食辛辣引起。若上炎下移,口舌生疮,溺赤涩痛者,用导赤散,脏病治腑,引热下行;若扰乱神明,迫血妄行,烦热不寐,吐衄便秘者,用泻心汤,苦寒直折,泻火解毒。心经虚火,由久病失调,劳心过度,耗伤心血 (阴)所致,用补心丹,滋阴养血,清热安神。虚实不同,治法各异,不能忌苦寒直折,而概用导赤一方。
【原文】“妙药难医心上病。”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顾锡 《银海指南·郁病论》。心上病,古称心疾,或情志之病。多由情意隐曲,所愿不遂引起。人为万物之灵,具有极其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情志异常,扰乱气机,耗伤气血,损及脏腑,导致诸病。选用疏肝理气、养血安神、豁痰开窍、活血祛瘀等药,虽有一定疗效,然欲彻底治愈,还须针对病因,因人制宜,分别采用以性胜情、劝说开导、移情易性、暗示解惑、顺情从欲、气功导引等心理疗法。故曰 “妙药难医心上病,心病还须心药医”。
【原文】“痰之所生,无不由乎脾肾。脾恶湿,湿胜则为痰;肾属水,水泛亦为痰。”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顾锡 《银海指南·痰病论》。人之气道,贵乎清顺。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房劳过度,皆可使脏腑不平,升降悖逆,气血瘀滞,变生痰饮。五脏之中,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肾主水液,藏精纳气。脾气虚弱,运化不健,则水饮停聚,酝湿生痰;肾精亏损,命门火衰,则水失蒸化,上泛为痰。故脾肾一虚,其痰必多。
【原文】“痰为百病之母。”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顾锡 《银海指南·痰病论》。痰是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由内外感伤、津液壅逆、气血浊败、蒸变而成。咳吐上出,有物可见者,为狭义之外痰;隐蕴于内,流动难测者,为广义之内痰。内痰为患,变幻百端,凝滞胸膈,聚积胃肠,流注四肢,皮里膜外,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喘咳、呕利、嘈杂、眩晕、怔忡、惊悸、痛肿、麻木、癫狂、寒热等疑难怪症,皆痰所致。故有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之说。
【原文】“精亏则血亦亏,而七窍不灵矣。”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顾锡 《银海指南·血病论》。精血同源,均为水谷精微所化。精血互化,精能生血,血能生精,两者皆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肝开窍目,心开窍舌,脾开窍口,肺开窍鼻,肾开窍耳 (二阴)。精血充盛,五脏气和,则九窍通利,感觉灵敏。精藏于肾,血藏于肝。若房室不节,疏泄过度,精亏则血亦亏,精血亏乏,五脏失养,则诸窍不灵。
【原文】“血本阴类,其动者,皆由于火。”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顾锡 《银海指南·血病论》。引自明代张介宾 《景岳全书·杂证谟·论血证·论证》。血,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血常动者,因于气。若外邪不解,火郁于经;五志过极,气郁化火;纵饮无度,火起于胃。则火迫血妄,内渗外溢。血妄动者,由于火。
【原文】“气之性,善升而易散,育与固,养气之妙法。血之性,善降而易凝,和与温,养血之妙法。”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唐笠山 《吴医汇讲·石艺医话》。气源中焦,上输于肺,宣发布散,充身卫外。活力强易逸脱;动之甚易耗散。故言其性善升而易散。血为气之守,气得血载,升降出入,继而有常。故养气之法,要善于培育阴血,固摄阳气;不妄作劳,静存守中。
血源水谷,下藏于肝,和调洒陈,养形营内。如水灌溉,无微不至。故言其性善降。血之运行,赖气推动,气弱阳虚,则易瘀滞。故养血之法,要善于和畅血脉,温养阳气;食饮有节,运动调中。
【原文】“上损宜治下,下损宜治上。”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唐笠山 《吴医汇讲·管见刍言》。损即虚损,亦称虚劳,乃气血空虚、脏腑亏损之证。肺气虚损为上损,肾精虚损为下损。上损治上,益其肺气;下损治下,益其肾精。然虚损之病,因多证杂;虚损之治,法难执一。肺肾相通,精血互化,上损及下,下损及上,又当上损治下,下损治上。若肺损气不化精,精因气而虚者,须补气以化精;肾损精不化气,气因精而虚者,则补精以化气。
【原文】“外感、内伤为证治两大关键,然去其所本无,复其所固有,两言可尽之也。”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唐笠山 《吴医汇讲·管见刍言》。引自明代方广《丹溪心法附余·内伤》语。百病之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则显其症。证因虽杂,不外两端,一为外感,一为内伤。外感者,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之气,侵入肌表、口鼻,致营卫不和、邪毒散漫;内伤者,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失常、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使脏腑损伤、气血亏耗。外感多实证,祛邪为先,治以发散清解;内伤多虚证,扶正为主,治以补益滋养。医之治病,能明辨内外,补虚泻实,使邪去正复,为辨证论治两大法则。
【原文】“补,戒急授而骤壅;伐,戒亟夺而峻利。”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唐笠山 《吴医汇讲·摄生杂话》。补,即补法。补方之制,补其虚。虚者,正气虚。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久病之后,气血、津液、阴阳损伤。虚证宜补,当善用补。盖正虚如家贫,非旦夕能富、能复。故病属于虚,宜治以缓。若急切盲投滋腻之品,中焦壅塞,纳化不及,则反生胀满而缠绵难愈。
伐,即攻法。攻方之制,攻其实。实者,邪气盛。实证,多由外邪袭入,或内脏失调,气、血、痰、食积聚壅滞。实证宜泻,法分轻重。邪实如贼盗,必开门急逐驱出。故病属于实,宜治以速。然实证有微甚,痼疾无速效。若概用蛮攻、峻下,必戕伐正气,邪未去,而变证蜂起。
【原文】“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阳气足,水气随之而升。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阴气足,火气随之而降。”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唐笠山 《吴医汇讲·石艺医话》。火性炎上,从阴则降;水性润下,从阳则升。天地之间,水升火降,万物生化,蕃莠华实。人身之水火,即阴阳气血。心居上焦,主火为阳;肾居下焦,主水为阴。心中之阴 (血),濡润心阳,则心火下降,以资肾阳,温肾阴。肾中之阳(气),温化肾阴,则肾水上升,以济心阴,濡心阳。阴阳相交,水火互济,神安精藏,生机蓬勃。若肾阳虚衰,肾水下凝,温补肾阳,水化则升;心阴不足,心火上亢,滋养心阴,火平则降。
【原文】“坎中阳能生,离中阴能降。”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唐笠山 《吴医汇讲·石艺医话》。坎、离,卦名。卦,即八卦,乃我国古代占卜之术,出自 《易经》。八卦由阴 (--)、阳(—)两种线形组成,具有丰富哲理。其中坎为水,离为火。坎水属阴,阳居于中;离火属阳,阴藏于内。阳主乎升,阴主乎降,坎中阳升,离中阴降,阴阳相交,水火互济,则万物生化。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易同源而相通。卦象与藏象,其中肾为坎水,心为离火。水火互藏,升降相因,心肾交泰,则精神充沛。
【原文】“小便之于汗,俱为津之所化,是同出而异名者也。”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唐笠山 《吴医汇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解》。从津液生成、输布、排泄,可知汗与小便,皆为津液所化。食饮入口,胃纳脾化,清升浊降,精微之气,上归于肺。浊中之清,宣发布散,外出肤腠则为汗。清中之浊,经三焦水道,下降于肾,肾阳蒸化。浊中之清,上腾于肺;浊中之浊,注入膀胱而为尿。汗与尿,名异源同,故汗多忌利尿,恐阴从下竭;尿多禁发汗,虚阳从上亡。
【原文】“治肝虚者,直补其肝,以御外侮;治肝实者,先实脾土,以防滋蔓。”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唐笠山 《吴医汇讲· <金匮>上工治未病一节辨》。引自清代尤在泾 《金匮要略心典·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注语。肝藏血,以阴为体;主疏泄,以阳为用。肝之病,血亏、阴伤多虚证;气郁火盛、寒湿热邪犯之,多实证。肝气虚,易受邪;脏邪盛,能传变。故治肝虚,当直补阴血,本气充,邪不侵。治肝实,须防木旺乘土,故先补脾,脾气实,木难犯。然肝之虚实,关乎它脏,治法尚有滋水涵木、养血濡肝,以治肝虚;清金制木、泻肝实脾,以治肝实。肝病最杂,治法甚广,凡补、养、滋、柔、缓、和、敛、镇、搜、舒、散、化、平、泄、疏、抑、清、凉、泻、温肝诸法,应明辨虚实寒热,灵活选之,以养肝体而理肝用。
【原文】“司人性命者,岂仅粗知经络、药性、脉诀、汤头,遂可云胜任哉!”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唐笠山 《吴医汇讲·医宜博览论》。医药为用,性命所系。病人生死安危,皆在于医。故古称医为 “司命工”。医道宏博,医理精深。凡为医者,当熟读 《内经》 《难经》 《伤寒》 《金匮》 《本经》 诸典;通晓阴阳、五行、运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方药、针灸、摄生诸说;博采医经、经方、伤寒、河间、攻邪、易水、丹溪、温补、温病、汇通诸派,切忌粗知医理,浅尝辄止,妄自尊大,草菅人命。
【原文】“邪达则痧透,痧透则烂自止。”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唐笠山 《吴医汇讲·烂喉痧论》。痧指喉痧,又名烂喉痧、疫喉痧。冬春之际,疫疠流行,邪入口鼻,郁于肺胃。咽喉为肺胃通路,疫毒上冲,则疼痛肿烂;肺主皮毛,胃主肌肉,疫毒外发,则痧疹隐现。治以辛凉透表,泄热解毒,滋液养阴,使疫毒外达,痧疹透发,热清液复,则诸证自趋痊愈。
【原文】“治疫之法,总以毒字为提纲。”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唐笠山 《吴医汇讲·认疫治疫要言》。疫指瘟疫,乃感受疠气、疫毒肆虐之疾。发病急骤,病情严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治法甚多,如辛凉、辛寒、甘寒、苦寒,解表清里;或疏利膜原,分消走泄,芳化利湿;或攻下腑热,荡涤瘀积;或清营凉血,豁痰开窍,息风镇痉;或滋液养阴,益气固脱等。当明辨症之表里、虚实、轻重、兼夹,及时选用,使毒解热清,则正复病愈。
【原文】“命门者,人身之真阳,肾中之元阳是已,非另是一物也。”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唐笠山 《吴医汇讲·命门说》。命门,内寓真火,藏精舍神,为人体生化之源、生命之根。其形态、部位,古今医家,众说不一。大致有:①睛明 (《灵枢·根结》);②右肾 (《难经·三十六难》);③心包 (明代李梴 《医学入门·脏腑赋》);④肾间 (明代赵献可 《医贯· <内经>十二官》);⑤动气 (明代孙一奎 《医旨绪余·命门图说》);⑥脑垂体(宋知行 《新中医·考古问今探命门》1980年第2期)。肾间命门说,受到后世赞赏。命火即肾阳,亦称真火、真阳、元气、元阳。功能温百骸、养脏腑、充九窍、主生化。从临证实践看,补命火,即温肾阳。命门虽极重要,然非独立脏器。
【原文】“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唐笠山 《吴医汇讲·辨脾胃升降》。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通降浊阴,下行为顺;脾主运化,转输精微,升发清阳,上奉为贵。二者同属中焦,升降相因,通达上下,斡旋脏腑,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若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则浊阴上逆,清阳下陷,膨胀飧泄,诸病由生。故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调治脾胃之病,当明升降之理,察失调之因,辨乖逆之症,精燮理之法。使胃纳脾化,清升浊降,则化源足、体康泰。
【原文】“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唐笠山 《吴医汇讲·摄生杂话》。脾胃属土,居中纳化,升清降浊,上养肺气;肺金在上,主气宣降,通调水道,下助脾运。若脾失健运,化源不足,则肺气虚弱,痰咳喘促;肺失宣降,布散无力,则眩晕、纳呆、腹胀、泄泻。脾胃纳化水谷精微,上供心血,下充肾精。心火下温肾水,肾水上济心火,悉赖脾胃居中斡旋。脾胃为炉鼎,以水火为用,心肾相交,水火互济,才能纳化传输不息。故治脾胃者,先调肺气,交心肾;治肺、心、肾者,先理脾胃。此乃母子相生,天地交泰,阴阳水火升降相调之法。
【原文】“脾胃一虚,肺气先绝。”
【释文】此语出自明代孙一奎 《医旨绪余·痿论》。饮食入胃,脾主运化,精微之气,上输于肺,肺先受益,肺气充盛,布精诸脏,泽及百脉。若脾胃损伤,纳化失常,无精上奉,肺必先虚,肺不宣降,气血乏源,诸病由生。
【原文】“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释文】此语出自明代孙一奎 《医旨绪余· <难经正义>三焦论》。原出唐代王冰注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冲,即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关乎月经。冲脉盛,血室盈,则经血行;冲脉衰,天癸竭,则经血断。故冲脉被喻为 “血海”。冲脉之行,上头下足,贯串周身,为气血要冲,能调节、滋润、温养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又被称为 “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任,即任脉,亦起胞中,下出会阴,关乎妊娠。任脉行于腹胸正中,其关元穴,乃女子维系胞胎之处。任脉气通,促成胎孕,故谓任主胞胎。任脉尚与手足三阴、阴维交会,总任一身之阴经,凡精、血、津液,皆属其司,故又称 “阴脉之海”。
【原文】“凡人中气充足,则暑邪不能相犯,暑气之侵,皆气虚招之也。”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陈士铎 《辨证录·内伤门》。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最易耗气伤津。夏月,天之暑热逼迫,地之湿气熏蒸;人身之阳,以汗而外泄,人身之阴,以热而内耗。中气盛者,纳化力强,精微源充,内外适应,则暑邪难犯。中气虚者,纳化力弱,气阴亏乏,内外失调,则易中暑湿。然盛夏酷暑,万国如炉,人在气交,消耗甚大,无论强弱,皆应节饮食,慎起居,勿过劳,谨防中暑。
【原文】“无水之火,火虽旺而实衰;无火之水,水欲通而反塞。”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陈士铎 《辨证录·小便不通门》。人身润泽之气为水,温暖之气为火。水性本寒,水得火助,则气化宣通,滋润周身;火性本热,火得水涵,则气充形泽,生机旺盛。故人身之水火,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若水失火济,虚火上炎,不宜寒折,惟当补水,水壮则火制;水失火养,湿浊壅瘀,利之不通,治宜补火,火益则水行。
【原文】“水中补火,而火无大炎之惧;火中通水,而水无竭泽之虞。”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陈士铎 《辨证录·小便不通门》。水,性寒为阴;火,性热为阳。水中无火,其寒必极,寒极则伤阳;火中无水,其热必极,热极则伤阴。火衰益火,火易上炎,水亏壮水,水易壅塞。故善补水者,当水中补火,火有水济,则热而不亢;善补水者,当火中补水,水有火温,则润而不滞。如肾气丸中,桂附温肾阳,“六味”滋肾阴,即水中补火、火中通水之法,使水火互济,则气化水行。
【原文】“寒邪舌必滑,而热邪舌必燥耳!”
【释文】此语出自清代陈士铎 《辨证录·心痛门》。舌为心之外候,苔乃胃之明征。凡内外杂证,察舌象变化,可辨正气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病情进退及转归、预后。如外感寒邪、营血失畅,或阴寒内盛,脾阳不振,火不制金,土不制水,“血虚”湿盛,则舌淡白、苔薄白而湿润。若舌面光滑无苔、洁净如镜,为胃阴枯竭。外感热盛伤津,或内伤阴亏液耗,津不上承,则舌苔干涩燥裂。结合脉证,辨之更确。
【原文】“百病皆有因有证,因则为本,证则为标。”
【释文】此语出自明代孙一奎 《赤水玄珠·中风》。人之所苦谓之病,致病之由谓之因,病之所现谓之证。大凡治病,必先明其标本。病分标本,犹树有根叶。标者枝叶,本者根源。标本含义甚广,如以疾病言,病因为本,见证为标,对症处理为治标,审因论治为治本;以邪正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祛邪为治标,扶正为治本;以新久言,旧病为本,新病为标,治新病为治标,治旧病为治本;以证候言,急者为标,缓者为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总之,通过辨别病证主次、本末、轻重、缓急,以确定治疗原则。
【原文】“血随气行,气和则血循经,气逆则血乱。”
【释文】此语出自明代孙一奎 《赤水玄珠·血门·诸血见证总论》。血之与气,同源水谷,一阴一阳,主濡主煦,为人身至宝。血不自行,赖气推动,气行血行,气滞血瘀。血在脉中,靠气固摄,气动平和,血循经行,气动乖逆,血溢脉外。
【原文】“外感重者,宜先祛外邪而后补中气;内伤重者,宜先补正气而后攻外邪。”
【释文】此语出自明代孙一奎 《赤水玄珠·中风》。凡病之起,多由正虚。扶正祛邪,乃治病要则。病有轻重、缓急,治分先后、主次。如外感重者,邪实在表,猛悍慓疾,当急驱之,邪易外出,迟则传变。若先补益中气,正气未盛,邪更鸱张。内伤重者,正虚在里,无力抗邪,宜先扶正,正气充盛,邪难为害。若先攻外邪,邪未逐出,反伤正气。故治病之道,必求其本。
【原文】“治怔忡之法,惟当益其心血,壮其神气。”
【释文】此语出自明代孙一奎 《赤水玄珠·怔忡惊悸门》。心中悸动不安,终日难宁者,谓之怔忡。心主血而藏神,若思虑过度,劳伤心血,心血亏虚,神气失守,则心胸跳动,无有宁时。其治,总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为主,可酌选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归脾汤等方化裁。
【原文】“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则止。”
【释文】此语出自明代孙一奎 《赤水玄珠·血门·诸血见证总论》。寒为阴邪,其性凝敛,寒入血脉,阳气受损,脉道收引,血寒凝结,则瘀滞不畅。热 (火)为阳邪,其性燥动,热入血脉,阴津耗伤,脉行加速,血热沸腾,则渗溢妄行。黑色属水,水能克火,热迫血妄,诸出血症,选用炭 (黑)药,止血颇效。
【原文】“狂为痰火盛实,癫为心血不足。”
【释文】此语出自明代孙一奎 《赤水玄珠·癫狂痫门·明狂证》引林亿语。癫狂,为神乱之疾,其因关乎七情。癫由志愿不遂、气郁生痰、痰迷心窍,或心血不足,猝受惊恐,神不守舍所致;狂因悲喜恼怒,气郁化火,津熬痰涌,上蒙清窍,或大惊气逆,胃热蒸心,扰乱神明而成。癫为久病,多喜多静,属虚属阴,治以补益心脾,化痰宁心;狂为暴病,多怒多动,属实属阳,治以清涤痰热,镇心安神。然癫久生狂,狂久致癫,又当察痰火,审脉证,辨虚实,调阴阳,兼而治之。
(《中医研究》2010年第9~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