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楼医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献可论,合二张” 吗?

清代医家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云:“景岳出,著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并自注云: “明·宁波,赵献可,号养葵,著 《医贯》,大旨重于命门,与张石顽、张景岳之法相同。”对于陈氏之说,方药中 《医学三字经浅说》、北京中医学院中药教研组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皆顺文解释,未有异议。

姜春华在 《历代中医学家评析》中,独具慧眼,则质疑之。其云:“陈修园 《医学三字经》说:‘献可论,合二张。’二张谓张石顽、张景岳,石顽即张璐,清初人。谓张合赵则可,谓赵合张则颠倒历史。”此说甚是,评析如下:

赵献可,字养葵,号医巫闾子;明代鄞县 (今宁波)人,约生活于1573—1644年。代表著作 《医贯》(成书于1617年),学术特点首倡命门两肾之间,强调命火性命之本,善用六八补养水火。他认为先天之火,乃人身立命之本,养身、治病莫不以此理 “一以贯之”。据 《浙江通志》记载,其 “好学淹贯,尤善于 《易》,而精于医”。一生到过许多地方,足迹遍及中原,名噪秦晋。不求荣华富贵,不住楼亭高阁,人称 “江湖状元”。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明代会稽 (今绍兴)人,约生活于1563—1640年。代表著作 《景岳全书》(成书于1624年)、《类经》(成书于1624年)。学术特点:注释 《内经》,转难为易;阐发阴阳,重阳主补;博通诸科,工于辨治。他年轻时,曾拜京城名医金梦石为师,尽得其传。壮年投笔从戎,遍历河北各地及东北三省。卸职后,返归故里,精究岐黄,从事临证与著述。人称 “医门之柱石”。

张璐,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明末清初吴县 (今苏州)人,生活于1617—1700年。代表著作 《张氏医通》(成书于1695年)。学术特点:精研 《伤寒》,发挥三纲;阐发 《本经》,注重实用;辨治杂病,贯通诸说。誉为清初三大名医 (喻嘉言、张石顽、吴谦)。任应秋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四版教材 《中医各家学说》云:“张氏之学,在 《伤寒论》和《医通》上最有成就,但 ‘大都博采众长,贯以己意’,并不过于偏颇。”“张氏的治学思想,重视经典理论,重视学说渊源,基础是颇扎实的。而在临床,重视辨证论治,重视方药分析,但手法略偏于温。”虽 “手法略偏于温”,教材也未将张石顽列入 “温补学派”,而是列在 “其他著名医家”里,即俗说的“杂家”。

以上可知,赵献可与张景岳是同时代人,其学术观点有许多类似之处。然赵氏行医西北,名噪秦晋,著作 《医贯》早于 《景岳全书》7年问世;张氏治学东南,享誉江浙。陈氏说献可论,合景岳,实在缺乏说服力。张石顽《张氏医通》晚于赵氏 《医贯》78年,献可论怎会合石顽呢?笔者认为若改为 “献可论,重肾阳”则比较切实。

另外,陈氏 《医学三字经》云:“士材说,守其常;张景岳,著新方。”“士材”,即明代末年医家李中梓 (字士材,号念莪),生活于1588—1655年,著有 《内经知要》《医宗必读》等书。李氏晚于张氏10余年,却置于张氏之前,亦颠倒历史了,读者不可不知。

(《中医研究》201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