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名选释
月华丸
本方出自 《医学心悟》,由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山药、百部、沙参、川贝、阿胶、茯苓、獭肝、三七、白菊花、桑叶组成,为清补肺阴之剂。“月华”指月光和出现在月亮周围的光环。如 《月令广义》云:“月华之状,如锦云捧珠,五色鲜荧,磊落匝月,如刺绣无异。华盛之时,其月如金盆枯赤,而光彩不朗,移时始散。”
月属阴,肺亦属阴。肺居上焦为娇脏,乃五脏之华盖,职司清肃,如明月当空。若外感迁延失治,内伤久虚不复或痨虫蛀蚀肺叶,皆可使其宣降失常。或痰涎壅遏,或津枯咳红,或肺萎空洞。如月缺、月晕,失却光彩。古代医家认为:“诸畜肝叶,皆有定数,惟獭肝一月一叶,十二月十二叶,其间又有退叶者。”方中獭肝甘咸而温,生肌之力甚强,与他药相伍共奏 “滋阴降火,消痰去瘀,止咳定喘,保肺平肝,消风热、杀尸虫”之功。肺属金而应秋,服之能使肺脏恢复秋令清肃之职,如中秋之月,重放光华。故名月华丸。
大小青龙汤
本方出自 《伤寒论》,大青龙由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为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剂;小青龙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组成,为解表化饮、治咳平喘之剂。“青”为深绿色,属东方肝木,应春气生发,在八卦为震;“龙”为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麟有须能兴云致雨的神异动物。祖国医学认为三冬阳气在下,伏于北方之坎,春阳气动,则出于东方之震;其在天能腾云致雨,在地能翻江倒海。故名之曰青龙。
谓大青龙者,以其能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如青龙在天腾云致雨,雨降热减而烦除;谓小青龙者,以其能解表化饮,如蛟龙在地翻江倒海而去水湿。尤在泾云:“龙之谓为灵,能幽能明,能大能小,或登于天或入于川,以布雨之师,亦行水神也。大青龙用麻桂而加石膏能发邪气而除烦躁;小青龙无石膏有半夏、干姜、芍药、细辛、五味能散寒利水饮。而通谓之青龙者,以其有发汗蠲饮之功。”《汉方简义》则更形象地说:“名曰大青龙者,经曰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犹郁蒸之气候,非雨不爽,人身之热烦暴躁者,非汗不解也。欲兴云致雨,舍龙其谁?方以麻黄为其首,桂枝其项,杏仁其身,甘草其尾;更以姜枣为角为爪,得成其云行雨施之功;且石膏为驭龙之神,以驾御之耳。”
三拗汤
本方出自 《和剂局方》,由麻黄、杏仁、甘草组成,为发散风寒、宣肺平喘之剂。“三”谓方中有三味药组成;“拗”有违逆之意。“三拗”指方中三药,用法颇违常规。因一般外感方中,用麻黄须去节,杏仁去皮尖,甘草蜜炙。此方则麻黄留节,杏仁留皮尖,甘草生用,故名 “三拗汤”。如王旭高云:“三拗汤中用法拗,杏仁不去皮尖捣,麻黄留节甘草生,风寒喘嗽服之好。”并自释云:“麻黄留节,发中有收;杏仁留尖,取其发,连皮取其涩;甘草生用,补中有发也。”
另外,本方与一般汤剂煎服方法不一样。据原书记载,此方是先将三药咀为粗末,然后再加生姜煎服,这样则表散风寒之力更大。肺主宣降,麻黄宣肺气,杏仁泄肺气,甘草缓肺气。三药性虽不同,合而用之,具有宣泄缓降之功,能 “拗”使上逆之肺气,恢复宣降职能,因名三拗汤。
华盖散
本方出自 《和剂局方》,由麻黄、桑白皮、紫苏子、杏仁、赤茯苓、陈皮、甘草组成,为治肺感风寒咳喘之剂。“华盖”指古代帝王所乘坐车子上伞形的遮蔽物。古代医家称肺为娇脏,位居上焦,六叶两耳,覆于诸脏之上,形如华盖。此方宣肺散寒,止咳化痰,其治在肺,故名华盖散。
(《河南中医》1983年第6期)
越婢汤
本方出自 《金匮要略》,由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组成,为治风水之剂。方名的由来,说法不一。成无己云:“脾治水谷,为卑脏若婢……是汤所以谓之越婢者,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外台方》一名越脾汤,即此义也。” 《金镜内台方议》则认为:“婢即脾也,岁久传写之误。”方有执谓:“越,逾也,过也;婢,女子之卑者也。女子,阴也;卑,少也。”喻嘉言亦宗此说,谓石膏之辛凉以兼解其寒,其柔缓之性,比之女婢,犹为过之,用之可无恐矣。钱潢则不以为然,他说:“想仲景当时,或以此治越人之婢而得效,遂以名方,亦未可知。”
最近,柏德新提出:“越婢实有使婢越级出其受压地位之意。结合疾病,则有发越郁闭的意思。再观其方证及药物,‘郁闭’当指 ‘肺之郁闭’。”(见《陕西中医》1981年第5期)诸家所说,虽各有其理,然一般多取成氏之释。
温胆汤
本方出自北周姚僧垣 《集验方》,由陈皮、半夏、竹茹、枳实、甘草、生姜组成,为治病后胆寒虚烦不眠之剂。“温胆”即温胆散寒之意。方中生姜用量独重,确有温胆之能。后世医家,不断使本方的主治范围扩大,原方的药物亦有所增加,渐为清化痰热、理气和胃之剂。 《医方集解》列为和解之剂。陈修园《时方歌括》将其列为 “寒能胜热”之剂,并说:“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温之者,寒凉之也。”秦伯未则解释说:“本方称为温胆,是根据胆的性质,以期达到升发的作用。与温脾、温肾等的温字,意义完全不同。”
综上观之,“温胆”原意为温胆,后世由于方中药味增加,药量变化,已衍化为清胆和胃、化痰理气之剂,故欲明此方之名义,须从源到流以识之。
越鞠汤
本方出自 《丹溪心法》,由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组成,为通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剂。“越”有发越之意。“鞠”是古代一种用来踢打玩耍的球。丹溪以比喻气血痰火湿食六者郁结如鞠,须一个接一个地将其踢开。故吴鹤皋云:“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
另外,“鞠”还含有鞠躬之意。鞠躬是古代很通行的礼节,六郁在身,弯腰不便,服此方可使气机宣通,诸郁得解,而俯仰自如矣。
真武汤
本方出自 《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组成,为温阳利水之剂。《汉方精义》云:“方名真武,为北方水宿、司水之神。经曰: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夫兴云致雨者龙,倘真武不与以水,则龙亦不能行云以致雨。名真武者,全在镇定坎水,以潜其龙也。”可见本方是以神话传说中的 “水神”为名,喻其有利水之功。
八正散
本方出自 《和剂局方》,由木通、瞿麦、车前子、萹蓄、滑石、甘草、大黄、栀子、灯草 (引)组成,为治湿热下注膀胱、水道不利之剂。“八”谓方中由八味药组成,“正”乃正治之意。朱丹溪云:“小便不通有热有湿,有气结于下,宜清宜燥宜升,有隔二隔三之治。如不因肺燥,但因膀胱有热,则泻膀胱,此正治也。”
考 《局方》尚有八风丹、八风散、八味丸、八解散等方,皆系八味药组成,故知八正散之 “八”是指方中之药味数而言。
燃照汤
本方出自 《霍乱论》,由滑石、香豉、山栀、黄芩、省头草、川朴、半夏、白蔻组成,为治热霍乱之剂。“燃明”即点燃犀烛以照之。古人称犀牛为“灵兽”,谓燃其角可以烛幽。如沈金鳌 《杂病源流犀烛》云:“极天下能烛幽者,犀之角而已。角何能烛?以犀性之通灵也。犀之神力,全注于角,其通灵之性,亦全聚于角,是以燃之而幽无弗烛也。”王孟英以此比喻其方清热化湿,辟秽泄烛之功甚著。他在 《王氏医案》中云:“暑湿内蕴,未化也,须具燃犀之照,庶不为病所蒙,因制燃照汤予之。”
玉女煎
本方出自 《景岳全书》,由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组成,为治少阴阴精不足,阳明气火有余之剂。“玉女”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女,据说观音左有善才 (金童)持净瓶,右有龙女 (玉女)拿柳枝。观音用柳枝蘸净瓶之水(甘露),洒于大地,则万物清凉。又古代炼丹家称肾为玉女,脾为黄婆。本方主治肾水不足,肾火有余,方中石膏色白无暇,其性阴重 (《本草经解》云:“石膏气微寒、禀天初冬寒水之气……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其象玉女;更伍地冬知母,共奏壮水制火之功,故以玉女煎名之。
二至丸
本方出自 《证治准绳》,由旱莲草、女贞子组成,为治肝肾阴虚之剂。“二至”即夏至与冬至。因方中女贞子禀天地至阴之气,其木隆冬不凋,冬至采之,果实熟透,味全气厚;旱莲草乃草本植物,其株盛夏繁茂,夏至采之,茎叶健壮,汁黑液足。《医方集解》云:“冬青子即女贞实,冬至日采,不拘多少,阴干,蜜酒拌蒸,过一夜,粗袋擦去皮,晒干为末……旱莲草夏至日采,不拘多少,捣汁熬膏,和前药为丸。”可见,此方因两药分别于冬至与夏至采来配制成丸,故名二至丸。
(《河南中医》1982年第5期)
一贯煎
一贯煎,出自清·魏玉璜 《续名医类案·心胃痛门》,由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甘杞子、川楝子组成。功能养阴清肺,滋肾柔肝。主治肺虚不能生水,肾虚不足涵木,肝失疏泄条达,肝气横逆犯胃,而致胁肋攻痛、胸腹胀满、咽喉干燥、吞酸口苦、疝气瘕聚,舌红无苔,脉象细数或虚弦等证。
观 “方中地黄、杞子滋水,以育肝体;沙参、麦冬养金,以制肝用;当归辛香善走,补血活血;川楝子泄肝通络,调达气机。全方总以肾为肝母,滋水即能生木,以柔其刚悍之性;肺能克肝而本主制节,养金所以制木,以平其逆动作乱。”(俞大祥 《江苏中医杂志》1981年第6期)药简效宏,较清·高鼓峰 “滋水清肝饮”(六味地黄汤加当归、芍药、柴胡、枣仁、山栀),更胜一筹。
方名涵义:“一贯”,考 《论语·里仁》云:“吾道以一贯之。”可知 “一贯”本指一理贯穿万物而言,魏氏取之为方名者,比喻此方立法遣药,本脏腑制化之理,亦如环相贯也。“煎”,乃中药服用方法之一,即将药物加水煮、熬后,饮服其汁。医家引申其义用作 “汤剂”方名,与 “汤”“饮”同义,如桂枝汤、达原饮等。
晚于魏氏数十年的清代名医王孟英,选辑魏氏 《续名医类案》中的按语85条 (条下王氏又加按,以阐发魏氏之意),附方29首,单方103方,名为《柳洲医话》(魏氏号柳洲)。王氏对一贯煎甚为重视,将其辑入书中后,此方遂名扬于世而得以广泛流传。后来许多医家医著,则直称此方出自 《柳洲医话》。
近代医家张山雷在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中云:“柳洲此方,原为肝肾阴虚,津液枯涸,血燥气滞,变生诸证设法……独加一味川楝子,以调肝木之横逆,能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无上良药,其余皆柔润以驯其刚悍之气,苟无停痰积饮,此方最有奇功。”张氏之赞,并不过誉。现代医家常用此方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症、高血压、肺结核、月经病等病的任何阶段而具有 “阴虚肝郁”证候、舌脉者,疗效皆著。
(《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9月7日第4版)
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散,出自金代医家刘完素 《宣明论方》,由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组成。功能解表通里,疏风清热。主治因风热壅盛,气血怫郁,而致憎寒壮热,头昏目眩,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疮疡肿毒,肠风痔漏,惊狂谵语,丹斑瘾疹,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表里俱实之证。
观 “方中麻黄、荆芥、防风、薄荷,在寒凉的膏、芩、山栀配合之下,成为辛凉解表剂,以疏散在表之风热。大黄、芒硝、滑石、甘草,前二药泻热通便,后二药下行利尿,合为解除里热实结之剂。连翘、石膏、黄芩、山栀清热解毒,以通解三焦之实热。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白术健脾补中。综合起来,本方具有上下分消,表里交治的作用。同时于散泻之中,寓以补养之意,这样便可达到发汗不伤表,攻下不伤里了”(朱良春等 《汤头歌诀详解》)。诸药相伍,温清并用,升降兼施,故可收表解里通、风散热清之效。
方名涵义:“防风”,方中之首味药。古代医家制方喜用方中的首药、主药作方名,如瓜蒂散、香薷散等。或配以功效、服法与剂型,如藿香正气散、川芎茶调散等。“通圣”,清代医家王旭高释云:“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神耳”(南京中医学院 《中医方剂学讲义》)。“散”,乃中医方剂剂型之一,有内服、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调服,或为粗末水煎服;外用散剂,是将药物研成极细末,撒布或调敷患处。“防风通圣散”,现多制成丸剂服用。
刘完素阐发病机,倡言六气化火,重视阳气怫郁。治法善用辛苦寒药,以宣之、清之、通之。他创制的防风通圣散,即是这一治法的代表方剂之一。读清代 《谢映庐医案》中的 “表里风热”验案,颇能体现刘氏防风通圣散“于散泻之中,寓以补养之意”的神奇疗效。选录如下,可细品味:
江妪,下元素虚,今秋四肢十指肿痛,手足不能运动,有时右边肿甚,即右边痛加。似恶寒,或微热。舌苔灰白,二便略通,面色枯黑,口不作渴。有以血虚为治者,有以风湿为治者,有以痰饮为治者,竟无一效。卧床贴席,转侧维艰,其兄光裕来寓请诊。脉得弦紧而数,时劲于指,认定为表里风热之症。踌躇良久,乃得其方。病者蹙额问曰:贱躯可活否?曰:三日之内即安。与防风通圣散,每日连进二剂。一剂而大便通,肿消肢软。二剂连泄黑粪两次,遍体得汗,痛止身轻。次日下榻,向家人云:昨服药后,懵懂一日,至晚汗出始清,今晨周身轻快。但许久未经盥面,方取水间,乍闻余至,即出房诊脉,惟步履尚艰,尤须扶持。舌苔变黄,颇思饮茶,仍令原方再进一剂。复泄二次,下午急求止泄之药。余于原方中除硝黄,加葛根。服之泄止渴住,安睡进食,其病如失。后其兄光裕来寓问曰:舍妹之病,几至废弛,先生一视,预限三日成功,果符所言,必有奥秘,可得闻乎?余曰:令妹之症,必先有饮食之热,后受外入之风,因见体虚不先伤卫,所以不病身热拘急,而直入于营,发为筋挛肿痛,与身中向有之热,凝聚经络。夫风无定所,走注疼痛,或左或右,流注关节。风入既久,郁而成热,未经解散,久之必入于胃。夫阳明胃者,主束骨而利机关,阳明既病,机关不利,手足岂能运动。恶寒发热者,表邪之征也;舌苔灰白者,伏热之验也。合推此症,是上中下三焦表里俱实,有非轻剂所能疗者。又风邪散漫,非仅苦寒可以直劫,兼之下元素虚,即用重剂,又恐其放逸,更当以固护驾驭其间。由是观之,发表攻里之外,尤当寓一补字于中。追思古人表里门中成方,而得防风通圣散,此盖刘氏河间所制,虽非为此症而设,然其用旨默合,是以借之取效。
俗话说:“有病没病,防风通圣。”防风通圣散问世九百年来,古今医家和民间百姓已习将其作为春季 “防疫”与四季 “脱敏”药服用,疗效极佳。远自元代医家罗天益 《卫生宝鉴·春服宣药辨》中,可窥此方在当时的盛行情况。近从今人朱良春等 《汤头歌诀详解·防风通圣散》载:“根据南通市中医院的经验,流行性脑脊膜炎急性脑症状解除后,但遗留额部疼痛不已者,用本方丸剂,每服一钱半至二钱 (小儿半量),一日三次。一般于第二天可得缓解,三四日后,可获痊愈。”可知,此方对局部症状的解除,亦 “立竿见影”。
今年春末夏初,笔者采用防风通圣丸,治愈数例皮肤瘙痒肿痛患者,疗效甚著。其中一例更令人称奇,陆性,女,82岁。患周身皮肤痒痛湿烂半年余,屡经中西医治,未效。来诊时,患者诉皮肤痒痛难忍,不停抓挠,其状目不忍睹。询知大便秘结,望其舌苔薄白黄腻,脉象弦滑。四诊合参,证属表里上下湿滞热郁。令服防风通圣丸,每次3g,日服两次。半月后来复诊,言症已去半,数月来首次洗澡,身心爽快,嘱继服半月。再来诊时,视其皮肤光平如常,已彻底治愈,患者高兴不已,称谢而去。可见,防风通圣丸,名曰 “通圣”,名副其实,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