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余之为医无所求,但愿汇中做正流。
致远钩深索精微,终身沉潜岐黄楼。
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笔者初学中医时写的一首自勉诗。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倏忽半个世纪过去了。50多年来,在学习、临证、教学实践中,牢记初衷,潜心岐黄,每有感悟,辄笔录之,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已数十万言,总其名曰 “岐黄楼医学文集”。
俗话说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网络虽是个虚拟的世界,有真有假,但世上自有真情在。要得到别人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诚恳待人者,人亦诚恳待之。弄虚作假,以怨报德者,毕竟是少数,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树林。使我深切感到有朋友的生活真好!在茫茫人海中,能遇到喜欢自己的人,亦能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人类的需求既需要物质,也需要精神。博友们虽不曾谋面,然从博客 “倾诉”“倾听”的文字中,已得到了某些精神的需求。
我初学电脑,尚处于幼儿园小班水平。博客的建立、操作、发文与更新都是由好友、学生协助的。俗话说 “笨鸟先飞”,但对无纸化办公的现代工具电脑来说,我却是 “笨鸟后飞”。因起步晚,加之心不灵,手不巧,只好 “多飞”、多练、以勤补拙了。
著书不易出书难,半在人为半自然。
博学约取须精一,厚积薄发待机缘。
这是几年前我在百度博客 “玄珠阁”里,回答博友清风留言时的一首打油诗。她在 《号 “斋”名医琐谈》一文的评论中云:“以张老师的功力,也可出本医学书,以启后学。”我读后,深感愧然和欣然。遂留心整理自己多年来学习、应用、探究中医药学的感悟和经验,同时陆续发表在全国各地的医学杂志上及网易博客 “岐黄楼”里,亦期待机缘结集出版。
经网易博友蜻荷推荐,又与贵州中医何钱结为博友。何钱先生是贵州医界新秀,去年秋来郑州大学进修康复医学时,一见如故。课余在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院名医馆与我学术切磋中,对我临证制方遣药,采用小方加味,对药相伍,一药多用,专病专药,味少量轻之法,颇感兴趣,并目睹药虽简而效甚宏。同时,还拜访了数位名老中医,博采众长。临别,谓收获甚多,不虚此行。
今年夏天,何钱先生在繁忙的诊务之余,将我博客的医学文章择要举荐给人民卫生出版社。中秋前夕,收到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与何钱先生发来消息,申报立项评审通过了。遂将 “岐黄楼医学文集”中历年所写的文章进行筛选、分类,汇编成书,书名 “岐黄楼医话”,发给出版社。
书名涵义:“岐黄”,中医学术之代名词;“岐黄楼”,是我的网易博客名,亦是我的书房名;“医话,是医家用笔记或短文等形式写成的临证体会、研究心得、传闻的经验,以及有关医药问题的考证讨论等。它没有固定的体例,内容也较广泛”(《简明中医辞典》)。
本书内容共分7类:第一 “医学正传”,载 《中国医学史歌诀》1篇,文中以四言歌括形式,简介了历代各科的名医名著及医学贡献。此文是参编中医大学生基本功训练丛书 《中医熟读背诵精选》所撰,置该书首篇,要求各专业学生熟读背诵。第二 “医学心悟”,载文16篇,乃读医之心悟,其中《中医名著名言选释》和 “朱丹溪 《丹溪心法》学习辅导”等篇,曾在 《中医研究》杂志连载。第三 “医学散墨”,载文25篇,是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医学杂论。第四 “医学心理”,载文10篇,评析古今医家医著,告诫临证诊治疾病,不仅要看 “病”,还要看生病的 “人”。第五 “医籍提要”,选载历代名医名著32部。文中简介了名医的生平、著作、书名涵义、学术特点及评价影响,使读者知其要而选读之。第六 “医案评析”,载文12篇,评析古今医案中的得失,供医者、读者阅读、整理验案时参考与借鉴,仅是个人愚见,并无贬人之意。第七 “临证笔录”,选笔者临证治验31篇,从中可知余临证制方遣药之大要,土单验方之简便验廉。其中温肺饮、玉桂汤、柴胡纵横汤、土茯苓汤等系自创新方,经数十年的临证应用,疗效颇佳,经得起实践与时间的考验。请医者、读者运用时,能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知常达变,切不可刻舟求剑,削足适履,以免偾事。
竹影轻拂陋室窗,月映砚池溢墨香。
一知半解书愚见,虽是碎石亦生光。
观明代医家周礼著 《医学碎金》、近代名医沈仲圭著 《医学碎金录》,而余之 《岐黄楼医话》只能说是 “医学碎石录”。《木鱼石的传说》中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医学碎石录”中的石头既不精美亦不会唱歌,那就给走岐黄之道的人,铺铺路吧。
本书问世,首要感谢何钱先生的热心推荐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的认真指导;还要感谢跟我临证实习的袁成纲、杨雪、熊薇、李志红、赵新玉、杨振等同学,将手写稿制成电子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书中不妥之处,诚请同道、读者指正!
张鸣钟
2015年中秋于
岐黄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