刃针疗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九针

古有《针经》之谓,堪称针灸医书精粹的《灵枢经》,其首篇即命名为“九针十二原”,并言“虚实之要,九针最妙”,可见“九针”在医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习针者,无不知九针;针籍者,无不载九针。

《灵枢·九针十二原》具体论述了“九针”的名称与形态,指出“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以镵针、员针、〓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合称“九针”。

“九针”是应病情需要选择针具的形状、大小而产生的,其长短、粗细、圆钝、锋利俱全。《灵枢·官针》云:“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就针具的外形而言,针尖锐利,针身细长是其基本外形;但其中的镵针、锋针、铍针和长针是带有刀刃的;铍针形状像宝剑,主要用于排脓;锋针的尖部三面有刃,对组织有切割和分离作用,主要用于放血。

“九针”不同的形状与性能,提示临床应按不同的病症而施用不同的针具,其中含有“病不同针,针不同法”的意义。《灵枢·官针》曰:“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痛。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泻泄,亦复为败。”

“九针”绝不仅限于九种针,还有多种医疗器具的总称之意。在《黄帝内经》中,除前述九针的名称外,还记载有“綦针”、“巾针”、“絮针”等多种不同的针名。

“九针”的针法,是针刺治疗的关键。《灵枢·官针》曰:“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旁针之也。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旁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旁针刺,旁针刺者,直入旁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纳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纳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在传统针法的基础上,现在常用的针法如下表所示:

续表

刃针的针具和针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实际的需要,传统意义上的“九针”也发生了演变;“镵针”作为浅刺的工具,发展为现在的皮肤针;“员针”、“〓针”目前临床常用于皮肤浅表的按压与揩摩;“锋针”发展为目前的三棱针,用来刺血泻络;“铍针”,已为外科临床的手术刀替代;“毫针”是目前临床针具运用的主体,运用很广,也替代了圆利针的使用;“长针”则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现在的芒针;“大针”目前大多是当为火针使用。

而刃针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新型针具,主要是针的作用。通过切刺、钩拉激发经脉之气,是对传统“九针”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医原创的针具。

在传统针法基础上,除侧重“多切刺,少摆动”外,还发展出钩拉、平刺等多种创新针法。由于临床软组织损伤的复杂性,浅、深病损的共同存在,所以单纯的松解效果有限。而直刺、斜刺、平刺、钩拉结合,立体减压松解效果才会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