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90%的人,都被短时间内形成的标签左右着思维
你的声音价值百万
最近,我常常会听到一些年轻人被父母逼着相亲的趣事,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对各种相亲对象的吐槽。有的男孩说,自己的相亲对象不够漂亮,不够贤淑;有的女孩说,对方不够绅士。
其实,相亲的男女双方不过才见了短短数面,很难做到全面了解一个人。他们所做的大部分判断,往往来源于第一印象,而这个第一印象,会影响他们下一步是不是还要同对方继续交往。
由此可见与人交往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那么,到底该如何维护我们的第一印象呢?
在这里,我们不会探讨衣着礼仪上的一些问题,而是把侧重点放在有效运用语言的交流沟通,留给对方一个好的印象上。
与人沟通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美化你的声音。动听的声音如同姣好的容貌,会在交流沟通中给人留下一个极好的印象。好的声音是无价之宝,在适当的场合运用好自己的声音,可以让你价值百万。
在此,我先来分享几段个人的人生经历:
有一天,我下班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便打算跟朋友阿楠在公司楼下喝一杯酒再回家。结果旁边走来一位气质典雅的职场女性,看样子是想同我们搭讪。
记得那天我很累,不太想说话。如果我当时带着保温杯,肯定会把它拿出来往吧台上一拍:“老板,给我来一壶女儿红,加热,放枸杞。”
见我不说话,美女问:“你怎么不说话?”
阿楠笑嘻嘻地冲她开玩笑:“请他说话是要钱的,很贵!”
我分不出阿楠这是在夸我,还是在损我,但效果甚好。他也没说错,我的本职工作的确是“卖声”的。
这些年,我们听过很多诸如“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的说法,我个人觉得很有道理。但与此同时,我也赞同“声如其人”。声音不仅是一个人立体的展示,更是与人交流的第一个台阶,是你感知世界的一种角度,也是你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
有一次,我跟国内某知名化妆品公司的老总聊天,她说的一段话至今让我记忆深刻。
她说:“大飞老师,你知道吗?在我们公司,所有的大区经理都需要锻炼一下声音。”
“锻炼声音?你们为什么要锻炼声音呢?对工作有帮助吗?”
“当然啦!”她自信满满地说,“我们从事的是化妆品行业,使命就是带给客户一种‘美’的体验。而这种美应该是全方位的、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声音是我们展示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向客户介绍我们的产品时,必须是美丽的。”
我听完后目瞪口呆,当时便在心里暗想:这位老板是不是有些过于偏执了?
无独有偶,一家知名航空公司负责培训的朋友也向我发出了邀请:“大飞老师,我们想请您来给我们公司的员工做一下声音培训,旨在提高飞机舱内的服务质量,优化旅客的出行体验。因此,空乘们的声音也需要做相应调整,希望能更加亲切自然,最好是有点儿个性。”
一家位列世界五百强的家电公司的售后服务部门领导也同我说过,希望我去他的部门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以确保售后服务电话里传出来的是一种非常动听的声音,从而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上述的这些事例都说明: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身声音的修饰了。
其实,声音锻炼并没有很难。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让自身声音变好听的小妙招。
一、想让声音优美动听,要先学会让声音圆润集中
每个人的音色不一样,喜欢的声音也千差万别,但即便这样,我们也不能否认共性的存在。比如声音圆润集中目前还是社会公众的主流审美以及共性所在。
一个在人文历史方面颇有研究的朋友跟我讲过:“北方人之所以比南方人更加‘高声大嗓’,是缘于饮食的习惯。北方人以面食为主,进食方式是吞咽,后口腔开度大,所以产生的共鸣多;南方人以米饭为主,进食方式是咀嚼,所以咬字时常用口腔前部发声,声音也偏细。”
他的话有一定的道理。的确,声音要有口腔共鸣,有共鸣的话,声音就会显得圆润集中。共鸣来源于各个共鸣腔体,我们在此不展开详细叙述,只强调一下口腔共鸣。
相信大家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共鸣腔体越大,共鸣就越强。张大口腔会带来更多的共鸣,声音也会更集中。但我要强调的是,张大口腔不是要我们盲目地张大嘴,而是要像打哈欠一样张开后口腔——软腭的部分。为了让声音变得好听,你需要做的事是多打打哈欠,并试着用后口腔这个部位来发声音。
有一个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的小知识:普通话里70%以上的音节都需要我们张开口腔来发声。你如果不打开自己的口腔,除了语音不标准外,声音也不会好听。
如果你想让自身声音变得好听、有力量、容易被信任,那集中圆润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希望大家对此予以注意,平时大声朗读的时候要打开口腔,多练多说,口腔共鸣自然就会越来越多,声音也会变得越来越好听。
二、想让声音亲切自然,要学会让声音积极外送
众所周知,声音是需要发送出去的,而且,这种送出去的感觉要非常明显,明显到足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交流欲望。有些人的声音本身就很好,但为了让自己的声音更好听,他们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会刻意将声音收回来或是压着喉咙说话。这时候,他们自己可能会觉得挺好听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我们自己听到的声音有一部分是通过骨骼传导过来的,而传到别人耳中的声音则是通过空气传导的,如果压着喉咙,声音是无法完全外送出去的,有时候还会让人觉得你畏首畏尾,或者根本就不想说话。
此外,有些人在说话的时候,声音听上去很小。这并不是因为分贝低,而是因为声音没有发送出去。所以,要是环境稍稍嘈杂一点儿、空间稍大一点儿,听者便无法清晰地听到声音。这个时候,你需要练习的只是声音的外送。
方法很简单,用意念。
练习的时候,找一面墙或者一个物品来练习。想象说话的时候,每一个字都化为一颗子弹,直接射到那面墙或者物体上。照此练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目标感和交流感自然就提高了。因为你的唇舌运动会向中间集中,目标会向远处延伸,吐字自然越来越向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喜欢说话清脆响亮、掷地有声,而不是含糊不清的原因。
三、想让声音富有感染力,要学会让声音高低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说话声音圆润有感染力,但是一到正式场合或者公共场合讲话,他们就没有气势了。
什么原因呢?
一是因为不自然,声音扁平化发出,缺少变化,也就缺少了吸引力。这里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高低变化。
众所周知,普通话的基本句式是一个拱桥形,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我们大部分人缺少打动人的力量,原因就在于说话声音太平。仔细观察那些说话有感染力的领导和老板,他们在公开场合讲话的时候,其感染力大都来自语调的高低变化。
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声音富有感染力,学会声音高低变化就很重要。
在练习这一点上,建议大家从最基本的练习开始,然后平时说话时多加注意,将高低变化融入其中,久而久之,你也可以变成一个声音有魅力的人。
圆润集中可以让我们的声音变得自然动听、扎实有力——这是声音的好感度和信任度;积极外送可以让我们显得热情洋溢、真诚坦然——这是声音的迎合度;富于变化则让我们的表达更有感染力——这是声音的活跃度。用这样的声音做交流的载体,就好比一个人穿上了华贵的礼服,瞬间身价百万;有了这样的表达状态,自然让你交流起来事半功倍,魅力四射!
你的声音价值百万,绝不是一句妄言,它每时每刻都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你。
用一见如故降低你的沟通成本
中国古人曾对人生的几大乐事做过这样的总结和描述: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陌生的城市里奋斗。于是,“故乡”便成了人们心灵中一处想起来有些熟悉却又有些酸涩的栖居地。
若能在人来人往的陌生城市有幸得遇“老乡”,那么在与“老乡”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相信除却和谐与熟悉感之外,双方更容易达成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而在此基础上所延伸发展出来的友谊与合作,想必能维系得更坚韧和长久一些。
而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概括起来,便是我们常说的:一见如故。
我最近和一个为自己公司扩大发展寻求融资的朋友相谈甚欢,也经常陪同他前往各个投资机构寻求合作。一天,我意外听见了一个新词,叫作“沟通成本”。
当时我便开始思考:什么是沟通成本?如果沟通成本存在的话,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降低沟通的成本呢?
和朋友深入探讨后,我发现:如果在商务谈判中,未能有效注意谈判技巧,往往会造成“词不达意”“对方无法领会我们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的困境,轻则浪费时间,重则伤害彼此感情,甚至导致沟通失败。我们为谈判顺利进行所花费的时间、情感、技巧等,便是我们所需负担的“沟通成本”。
既然沟通有成本,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降低我们的沟通成本呢?尤其是对于新人、陌生人来说,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沟通,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让情感升值呢?“一见如故”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打个简单的比方:
有一天,我走在路上,迎面走过来一位领导,于是我同他打招呼:“王老师,您好!您今天系的领带非常有气质,上面的小熊图案青春时尚,跟您的西装颜色也很配。”
如果我遇到的是发小海涛,那么我一定会拍拍他的肩膀:“海涛啊,你今儿系的这条小熊图案的领带真棒啊!”
一样的意思,但说出来却是两种感觉,为什么?
不是我虚伪,也不是我聪明。只是因为我跟海涛有长期的感情基础——我们是发小。
因为是老朋友,所以说话可以不用那么复杂,也不必担心彼此心有芥蒂。因此,在沟通上可以省心省力。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一些沟通小技巧,可以让不那么熟悉的两个人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呢?或者是“强行”但又比较自然地一见如故呢?
下面,我来给大家支上几着。
第一着:预设介入法。
预设,指的是交流的双方要有共同的事实交集。简单来说,就是双方所谈论的话题,是他们都已经明确知悉的事实。
打个比方,我跟朋友小洁聊天的时候会说:“小洁,你姐姐最近好吗?”
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就存在两个事实。第一,小洁有一个姐姐;第二,我认识小洁的姐姐。这两个事实就叫预设。
预设其实是很好用的语言手段。
营销学中有一个知名的案例,就很好地运用了预设:
街道两边各有一个酒吧,在销售酒水的时候都会搭配干果进行售卖。其中一家生意惨淡,另一家却生意火爆,而他们在服务质量、价格等方面不相上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来,是服务员服务时的问话内容不同。生意惨淡的那家问的是:“请问您需要干果吗?”而生意火爆的那家问的则是:“请问,干果您需要一份还是两份?”
顾客在听到第一家的问话时,心里想的是:我可以选择要干果或不要干果。在此预设下,他极有可能回答说,不用了。但听到另一家问话时,他心里想的是:酒水似乎原本就应该搭配干果,只不过是一份还是两份的问题。所以,他便要在一份或两份中做选择,在此种情况下,店家至少可以卖出一份干果。这便是预设的力量。
预设有时候会被用来“套话”。打个比方,如果老师想问问两个学生是不是在谈恋爱,正面询问的话,他们一般是不会直接回应的。但如果老师云山雾罩地说了半天之后突然发问:“你们俩去看电影的时候,意见如果不统一,会吵架吗?”
这时候,无论他们回答会还是不会,都意味着他们俩在谈恋爱。因为如果不在一起的话,怎么会一起去看电影呢?又怎么会因为这种事吵架呢?这就是预设的作用。
如果你想和陌生人“一见如故”,预设有时候会很管用。
比如你坐火车出差,看见邻座中年人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其中有给小孩子带的电动玩具枪。这时,你可以据此做出这样的预判:对方十有八九是带给孩子的,家里应该有男孩,能玩这种枪的孩子估计可能得五六岁了。
假设你先简单地打招呼说:“您好!”
对方当然会礼貌性地回复:“您好!”
这样开头之后,你们就可以开始聊天了,可沟通时间就太长了。
所以你最好在开始交谈时从上文提到的预判入手,这样打招呼:“嚯,您这东西真没少带啊,这下小朋友得开心死了!”
要是你觉得这样说会导致对方不舒服,那就做一些微调,比方说在后面再补一句:“我猜孩子该上学了吧?”或者增加一些自己的信息:“我姐姐的孩子就特别喜欢这种玩具枪”。
当对方做出符合你预判的回应时,你们之间的距离感就减少了,可以像朋友一样说说话,打发旅途的疲惫。
再比如你去参加一个陌生行业的聚会。你本来不太想去,但朋友一定要拉着你去作陪。聚会开始之后,朋友就去和同行聊天了,留下你自己在现场发呆。这时,你看到不远处有一个人没有去参加交谈,看起来有些游离于聚会之外。
这时候,你就可以上前说:“我也不是很喜欢这种场合。去找点吃的吗?”
在这句话中,一来你没有提出“你为什么不去交谈”之类的问题;二来说了个“也”字。这种共同点会让你们之间形成统一战线,在拉好感的同时让对方不再感到孤独。如果你觉得这种预设过于冒昧,那你也可以换个表述:“有时候安静地吃点东西就觉得特别开心。”“我也很喜欢看窗外的风景。”
瞧瞧,多么有智慧的搭讪方式呀!
第二着:信息介入法。
一见如故,带来的是老朋友的感觉,因为我们对老朋友不设防,所以交流起来不必揣测对方的心思;因为我们跟老朋友有默契,所以交流起来特别亲切。如果对方也把你当成老朋友,心理上便会有天然的好感,愿意和你深入地交流,也更容易达成共识。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里有这么一个耐人寻味的情节:在颇有社会地位的女总编米兰达参加聚会时,助理是不能离开的,因为时刻要在她耳边提醒,眼前来人是某某某,有什么特点,最近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米兰达就可以根据助理提供的信息及时转换交流频道,跟各色人等熟络交谈。
这样,每个来参加聚会的人都会感觉自己未被忽视,整个聚会就会显得其乐融融。
但对于可能没有助理的我们,如何开启一段有趣而亲如“故人”的谈话呢?
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有一次参加上流社会的聚会,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他是谁,但都对他非常冷漠。聪明的他马上意识到:大家虽然都认识他,但他却不认识他们。因为彼此不熟悉,所以没人愿意和他交流。
这时,他看到一个朋友也来参加聚会了,就走过去,悄悄地对他说:“可以麻烦你将聚会上其他人的情况和我简单说一下吗?”
这位热心的朋友大致和他讲了讲。他了解了之后,立刻向旁边一个陌生人开口:“嘿,查尔斯,最近生意怎么样?据我所知,茶叶行情不错。”
对面的查尔斯感到十分惊讶和诧异,但马上热情地回应说:“是啊,的确不错,小赚了一笔。”
就这样,富兰克林通过三言两语就顺理成章地加入了对方的小圈子,又看似不经意地抛出了几个小问题,和其他人也有了谈资。不久后,富兰克林就交到了新朋友。
对于我们来说,即便没有助理,也没有朋友,但先前的了解有助于让我们迅速融入新圈子,并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信息的使用最好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你可以先从今天的服装聊起,表明你也喜欢对方的穿衣风格,再聊到去年的年会他穿的还是整套的,今年就时尚多了,然后再说今年他们的市场节奏也踩得很准等。如果你一上来就大谈今年的市场形势,可能会引起别人的戒备。
别忘了,所谓的“一见如故”其实是为了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还不是真的老朋友呢!别太放飞自我,以免吓着对方。如果一开口就宛若间谍一般,让别人知道你对他了如指掌,这也够吓人的!那就不是一见如故,而是“一见如事故”了!
此外,你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增添信息。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对方是一名医生,你就应该把简单的“你好”扩展成“李医生,早上好”。这样既表示你了解对方的工作,还展现出了足够的尊重。
同时,加一个你们共同的朋友信息也是一个不错的聊天方式。比如你知道对方和你的发小是朋友,就可以说:“你好,我是某某的发小某某,总听他提起你,今天总算见到你了。”
这样一来,原本陌生的两个人,在经过一番热络的聊天后,相信感情立刻会增进许多,那么,成为知心好友,就指日可待了!
第三着:习惯介入法。
当你通过打招呼和对方拉近距离后,就要有意识地观察对方的言谈举止。
相似的人之所以相似,是因为他们拥有类似的习惯、类似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印象:来自同一个家庭的人,说话方式听起来都差不多;同一个公司的同事通常也会有相对一致的表达风格。于是,我们会下意识地把和自己说话方式类似的人划到自己的圈子里,然后和其他人做出区别。
因此,在增进交流的过程中,要快速找到对方的习惯,然后模仿他。
最简单的一种方式是“重复”。字面意思是,对方说了什么,你也说什么。这当然不是说让你当一个复读机,而是要和对方在表达观点上达成一致,像回声一样。比如对方说:“这个蛋糕吃起来像棉花糖一样。”你就可以跟着说:“是啊,像棉花糖一样,软软的。”
接下来,你要学会和对方的语境同步。例如我们在提到工作的场所时,为了方便起见,统一称之为“职场”。但是,同样是职场,不同行业的人却有不同的叫法。会计师们工作的地方叫作“事务所”,所以你会听到会计师们说“回所里一趟”。如果你能迅速get(学习)到这一点,尽量和对方处于同一个语境中,就会被引为老友。
与之相类似,同样一项工作也有不同的叫法。对于出租车司机师傅来说,叫“一单活儿”;对外企里的白领来说,叫“一个案子”。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风雨交加的下班时间,用打车软件叫到了车,上车就跟出租车司机说:“谢谢您接了我这个案子。”
师傅可能会吓一跳,哆哆嗦嗦地回答你说:“警察同志,我家三代司机。我爷爷是拉洋车的,我爸爸是骑三轮车的,我是开出租车的,都是好人啊。”
由此可见,习惯和语境很重要。
第四着:时间介入法。
所谓时间介入法就是用时间的概念来拉近距离,造成时间错位的感觉。比如童年的回忆以及未来规划等。
所谓时间错位,就是对过去的回忆,或者在对未来的展望中找到一致性,从而让对方觉得你们在当下是一致的。你可以把对方带回到过去的时空中,通过回忆一些共有的经历来拉近彼此的距离。
比如对方带了一个复古的布袋子,你就可以和他说:“看见你这个布袋子,我就想起以前上学时拎盒饭的那个包,那时候真容易满足啊。我妈一天就给我五毛钱零花钱,我就攒着,攒一个礼拜,然后去买一个冰激凌吃。有冰激凌,就感觉很幸福了。”
这时,对方可能会说:“是啊,我小时候也差不多。”
当然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追忆,如果你知道对方从小家里条件就不错,那么这种忆苦思甜就得不到什么回应。对了,还有要注意开头的分寸感,这要针对交流对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对方是个特别注重时尚感的人,你要是用人家的包来回忆过去,相当于找打。所以你在开场时还可以加上一句“现在这种包又开始流行了,你这个图案真特别,也好看。不过还是让我想起了……”
同理,你还可以展望未来,在未来里找到你们的一致性。
你可以先谈一下自己的人生规划,然后问对方:“如果我们那时候就能合作,估计现在都能成为行业龙头了,到时候……”
注意,在你说完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后,最好不要问对方“你是怎么想的”,而是要把你们的共同点变成一个先决条件,让对方顺着你的意思去想。这时候,如果对方开始认真思考,那么你们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巨大的默契。
追忆过去和展望未来的方法可以穿插着使用,这可以让你和交流方找到更多的一致性,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在短时间内就变得像亲密无间的老朋友一样。
由上可知:让对方对你产生“一见如故”感的四个锦囊妙计分别是预设、信息、习惯和时间介入。预设是语用学中的技巧;信息和习惯是心理学中的元素;时间是社会学中的内容。
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你打开局面,让自己和别人攀谈时增加对方的好感度和信任度,从而为下一次的交流打下基础。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希望读者朋友们能熟练地使用上述的技巧,在接下来的社交活动中绽放迷人光彩!
自我介绍就是自我营销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要用到自我介绍,说明我们进入了一个陌生而且相对庄重的环境中。别担心,这个时候,一个好的自我介绍能让你光彩熠熠,帮你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
下面我给大家举两个极端的例子:
“俺叫魏淑芬,今年29岁,至今未婚。俺娘说了,找对象就要找个实在人……”
“我叫李大壮,今年28岁了,性格开朗,喜欢读书和旅游。大家好,嘿嘿。”
前者是小品中的桥段,只为博君一笑罢了,实际上不会这么夸张的;后者的自我介绍很正常。在日常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就是这样进行自我介绍的。不过,他这么一说,你记得住这是李大壮还是王大壮吗?太普通了,毫无亮点和令人记忆深刻的地方。当然,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从小学说起,一直说到你昨天晚饭吃了什么。但是这并不会让人记住你——也不一定,别人也许会记住你的啰唆。
所以,今天咱们换一种方式,通过自我介绍让人记住你身上的特点和只属于你的独特魅力。我们选择了这样几个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场景来给大家一一分析:
一、面试时的自我介绍
春天是一个面试的季节,因为大学生们即将毕业。他们迫不及待地涌入社会,以寻求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在求职时,先要投简历,然后面试,需要四处奔波,辛苦至极。
但是,我们要知道,你辛苦,面试官也很辛苦。你想想,HR(人力资源顾问)一天要面对数十个乃至上百个求职者。因此,我们该怎样成为众多求职者中最闪耀的那颗新星呢?很简单,在内容上,我们需要准备三方面:基本情况、专业经历、应聘原因;在风格上,我们需要三个关键词:简洁、专业、具体。
我们先来看内容。
首先,介绍你的基本情况。通常,你的基本情况在简历里已经说得足够清楚,那么在这一步,你要尽可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下你的基本信息,或者说一下简历上并没有,但是足以说明你的社会状态和价值观的一句话。这句话要能够充分代表你,言简意赅地表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可以说:“我叫小岳岳,刚刚研究生毕业,我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事耐心,有毅力。”如果你担心自己的特点不够突出,那么这句话可以扩充为:“我叫小岳岳,刚刚研究生毕业,除了简历上的介绍之外,我还要说明一下,我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事耐心,有毅力。”
“除了……之外,我还要说……”这个句式表明,你既有全面,又有侧重,懂得交流,会抓重点。在很多场合,你都可以使用这样的句式。
其次,介绍你的专业经历。你要做的是从你的专业经历中选出最精彩的、对你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两件事来介绍。选择的标准只有一个:跟你面试的工作需要有关。
在讲述的过程中,你要注意逻辑清晰,表述流畅,最重要的是语言简练,能三句话说完的,绝不用五句。因为这会给面试官这样一个印象:你很了解自己,表达能力很强,并且非常干练。
比如你可以这样进行介绍自己:“我在之前的公司联合四个部门,坚持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促成了行业内第一个上下游对接平台。还曾经尝试将平台扩大化。”
再比如:“我在上学期间,曾经为学生会设计活动方案,因为活动场地和参加人数屡次变化,所以需要多次修改方案,每天白天上课,晚上熬夜设计,最终顶住了压力,保证了活动圆满举行。大家都说我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要怕学校的事情小,只有当你把自己的能力以一种非常真诚的方式表达出来之后,面试官才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且觉得像你这样的人才简直是不可多得。
最后,你要说明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面试。在这个环节,你要让面试官感受到,你和你所应聘的机构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和理念,你和这里非常契合。比如你去一家广告公司面试,可以说自己喜欢创意工作,并且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客户实现最大的价值。当然,根据岗位需求,你的说明还可以再具体一点儿。
二、新入职时的自我介绍
如果你已按照我在上文说的方法进行面试了,那么恭喜你,接下来,你就该准备正式入职之后的自我介绍了。
当你初入职场,见到前辈和同事们时,当然希望他们能迅速了解并喜欢上你。但是,哪怕我们已是高级灵长类动物,也是有领地概念的。因此,当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就要理解那里的人所表现出的“敌意”,并且要在第一时间释放自己的善意。通过自我介绍,你可以让大家觉得:“啊,原来是自己人。”要达到这一效果,你的自我介绍应该是这样的:
1.展示特点,增强印象
当你进行自我介绍时,往往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这时,如果你想让大家很快记住你,就可以采用单刀直入的方法,第一时间表明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比如你可以说:“大家好,我是小岳岳,我的格子衬衫证明我是个挺宅的人,但是也请大家放心,我干活绝不含糊。谢谢大家。”
陌生人刚见面,心中通常会对对方迅速做出一个判断。如果你直白的表达和对方的判断正好吻合,那么对方就会认为他已经看透你了,以为你很简单,自然会很快地接纳你。
同样,幽默也是一种好的方式,会让人觉得你热情、简单。因此,自信的朋友们,你们可以拿自己的特点开个玩笑。如果你有一个特殊的名字——雷斯,你就可以这样说:“大家好,我叫雷斯。你们想笑就笑吧,我也知道我的样子配不上我的名字。虽然名字是我爸的错,但是我已经很感恩了,还好,我姓雷,不姓杜!”
如果你对自己的描述和你的外在形象有巨大的反差——本来你是个长发垂肩、声音甜美的姑娘,但张口就是:“大家好啊,我叫李建刚。他们说我像女汉子,其实我很温柔的,呵呵呵。”这样巨大的反差会引起人们的好奇,于是他们会打起十二分精神听你接下来的自我介绍。
2.简单说明,获得支持
如果你感觉没办法通过简短的陈述来总结自己,又不想让大家尴尬太久,就可以先把自己放在低一些的位置。比如你可以这样说:“大家好,很抱歉占用大家的时间了。因为今天要入职,我昨晚一直想着该怎样介绍自己来着,很怕丢人,导致没有睡好,不过今天看到大家都很包容,我总算放心了。我是个特别容易紧张的人,谢谢大家给我机会说这么多。希望可以和大家快点熟悉起来,这样,我就不会这么紧张了。”
当你这样真诚地说出自己的缺点,并求得大家的原谅时,对方通常会很愿意理解你,给你多一点儿时间。因为你的人畜无害,大家首先对你有了一个好印象。接下来你可以再简短介绍一下自己,增加大家对你的好感。
但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个看似简单,但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日剧里面新入职的人说:“初次见面,请多关照。”于是很多人都会照猫画虎,在刚入职时说一句“请多关照”。但问题是,我们的职场文化和日本的并不一样,不是完全把前辈当作长辈一样,自己只做任劳任怨的跟屁虫。你初入职场,尚未给团队做出一点儿贡献,也没有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为什么要求关照呢?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的话不是谦虚,恰恰是没有自信的表现。
当然,这里不是说谦虚不好。谦虚的确会让人感到你很有涵养,不居功。但谦虚的前提是你本身有功可居。比如马云说自己是小人物,最不喜欢花钱,大家会认为他是谦虚。但如果你也这么说,大家会想:当然,你本来就没钱,不喜欢花钱是正常的。这就是资本大鳄和普通员工的区别。他们的谦虚是谦虚,你的谦虚会被认为是事实。
所以,当你给客户打电话自我介绍时说:“不好意思,我是新来的,可能有很多问题不太熟悉,请您包涵。”
这样,就让人感觉很不舒适了。如果你碰上一个脾气不好的客户,他可能会直接骂人:“你既然什么都不懂,给我打什么电话?是让我教你做人吗?”甚至他会迁怒于你的公司:“怎么派了个新人联系我?因为我不是重要客户吗?”这样一来,你以后的工作就很难开展了。
所以,你完全可以换个方式这样说:“您好,受公司安排,以后由我为您服务。因为刚刚接手您的业务,如果在服务中有未尽之处,请您多多指教。”
这就引出了一个替代“多多关照”的短语——“多多指教”。指教通常指老师对学生,或者上级对下级的指导和教导。用在这里,既放低了自己的身份,抬高了对方,又表明了自己渴望进步的态度。这样一来,你的新同事或者新客户会更愿意接受你。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尝试着模拟一次入职时的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小岳岳。非常高兴能来到咱们部门,和大家一起工作。我的格子衬衫证明我其实是一个挺宅的人,但是我干活绝不含糊。今后我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认真努力地工作。也希望我们不仅是工作中的同事、职场上的战友,还能成为生活中的伙伴和朋友。谢谢大家,请大家多多指教。”
这样的自我介绍能做到个性与共性融合,诙谐与专业并存。
三、日常社交时的自我介绍
1.欲擒故纵
请读者朋友们回想一下,人们在自我介绍时,是不是都会刻意强调自己的优点?但是如果你和其他人一样,熟练使用了“正直”“勤奋”“踏实”“任劳任怨”“靠谱”之类的形容词,那么就只能得到和大家一样的普通印象,因为这实在是太常见了。这时,如果你想出奇制胜,就要另辟蹊径,想办法制造反差。
比如你可以这样说:“我平时记性不好,又不是太勤快,总是偷懒,所以别人告诉我的事情我总是记不住。”
听到这个介绍,对方恐怕会一头雾水:“这小子什么毛病?别人都生怕显不出自己的好,这家伙怎么先说缺点?他最大的缺点看来应该是智商不在线啊。”
好了,现在你已经成功引起了对方的思考。接下来,你需要再讲一个故事:“因为实在是爱偷懒,所以为了不耽误事,我就学着编写程序,让工作效率最大化。所以,现在我把精力都放在了写程序上,而记忆和处理信息这种小事,还是让程序去做吧。”听到这里,对方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子是技术大牛啊!
2.要和别人互动
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自我介绍里有“自我”二字,所以它真的就是“自我”的。通常情况下,你只需要自顾自地说,下面的人礼貌地报以微笑,这样就很好。如果是在职场中,这样做或许没问题,因为大家都忙着工作,以后有的是交流的时间。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当你在说自己的一些爱好时,别人是否也有这种爱好?你是否想和对方产生共鸣?如果你想让自我介绍出彩一些,就可以选择和别人互动。
比如你在自我介绍时说起自己非常喜欢旅行,喜欢接触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人,因为这样可以让生命变得更加多彩。那么你就可以问对方,或者问一群人里的某一个人:“你喜欢旅行吗?有没有特别喜欢的地方?”
如果对方回答说“有”,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对方会对你印象深刻,你们接下来可以进一步深入交流。如果对方说“没有”,你也不用气馁,可以卖个萌说:“我也很喜欢安静的生活,可是总觉得自己静不下来,你可不可以教教我啊?”只要你注意态度,不要显得自己多高傲或者特立独行,总会得到对方的认可。
文章的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曾打动过我的自我介绍。那是我去年参加一个电台举办的DJ大赛时听到的。一个大男孩走上台,举起一张火车票,说:“各位老师好,这张火车票是从我老家到上海的车票,也是最开始我和梦想的距离,一千二百公里。”然后他又举起一张出租车发票:“这是今天一早我和梦想的距离,二十一公里。现在,从舞台到评委席的距离,就是我和梦想的距离,两米!希望各位老师记住我,我叫×××。”
你说,你能记不住这样深刻而有感情的自我介绍吗?
其实,自我介绍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快速地记住你——“在你最美丽的时刻”,从这方面讲,自我介绍就是一场自我推销。所以,用一些心,至少为我们刚才提到的场景精心准备一些介绍词,相信我,你之后的路会走得更加漂亮!
每一次亮相,都不打无准备之仗
前几天看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小对话,对话内容是这样的:
老板:“小刘啊,你们设计部人都到齐了吗?我们的讨论马上就要开始了。”
小刘:“就差我们部门总监了,他马上就到。还有老板,我是小夏。”
老板一抬头:“哦,好的,那我们再等一下。对了,小刘,先把这个材料发下去。”
“是的,老板!老板,我叫小夏。”
“好的,我说刘夏啊……”
哈!这段对话是不是挺好玩儿的?当然,也有不合理之处。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了:这种脑子的人也能当上老板?
但是让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初入职场,擅长埋头工作,不擅长说话的人,虽然你总是能及时完成老板布置的任务,但老板并没有因此注意到你,所以喊错你的名字不是很正常的事吗?那些会和人打交道的同事,已经在职场中步步高升了。那么,你是否也想更进一步呢?
交往中的第一次亮相很重要,这直接决定着你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职场中的第一次亮相更是如此。进行集体讨论时,周围人的注视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你自信的状态、清晰的表达能力和迅速的反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当然不容易。如果你既能把工作做好,同时又很会说话,那你就没有理由不成功。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在你的第一次工作讨论中潇洒亮相。
一、参加讨论前要做的准备
1.准备好资料和提纲
首先,你需要明确的是,如果你要在讨论中发言,你想要说些什么。在明确了上一点后,你所要做的,是把你要讲的内容罗列成大纲,收集好需要的资料,然后不断地熟悉它们。在这个阶段,你要做的是给发言打基础,做到所有事项都了然于胸。
只不过我们这里所说的提纲,要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列初步大纲。这个大纲的目的是为了罗列要说什么,相当于草稿,同时确定好优先级;第二步,为每一条目增加所需的具体材料,包括数据和示例等;第三步,从已经成形的丰满的发言稿中,抽出最重要的几项,标上关键词,以保证最后形成的这个提纲是科学的、有逻辑的、言简意赅的。经过这三步锤炼后的提纲才称得上是可以挈领的提纲,是你即使忘词,也不会影响核心内容的提纲。
此外,要想让自己的发言显得更严肃庄重,同时让表达显得更有条理,可以设计一个正式的开场白。这个开场白要包含这样几个要素:(1)要让大家知道你负责的具体科目;(2)你接下来要说的主题是什么;(3)你要把之前标注的几个要点告知大家。
同样的,你还应该给你的发言准备一段结束语。但无论是开场语还是结语,都不要太长。这时候,你的关键词就派上了用场,它可以在开头引起大家的注意,在结尾方便大家记忆。
2.罗列你可能被问到的问题
你要尽可能地预想你的同事和上司,会根据你的发言所提出的问题。比如你负责的是基础的数据分析,有人可能会问你:信息源是什么?是否可靠?数据是否全面?作为新人,不对你提出过高的建设性要求是正常的,但是对你负责的内容要求做到滴水不漏应该是合理的。即使这些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可能没有被提问到,但你也需要在之后提交的文案中备注,以便其他同事和领导使用。所以,不要等人来问你,把工作做在前面永远是好的安排,尤其这还是你的第一次。
3.预演流程
最后,在做完了上述工作后,关于这次讨论还需要你实际操练一遍。如果你是新人,就有必要向同事请教一下,工作讨论的流程通常是怎样的。是上司讲完话后再进行讨论,还是论资排辈地轮番发言,或是十分民主地畅所欲言。当然,你所在的公司还有可能对新人“特别关照”,这时,你就要做好最先发言的准备。当你了解了流程之后,就能大致判断自己会在什么时候发言。然后你再把自己的发言练习几遍,就可以了。
读者朋友们,不要觉得事前的“彩排”不重要,要知道“快手”“抖音”上很多看似随意的小视频直播,都是事前彩排了很多遍的。
二、讨论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倾听和借鉴
工作讨论其实是你了解别人的最好机会。通过他们的谈吐举止和发言习惯,你可以熟识大家的工作领域、思维模式甚至是关系远近。
因此,在还没有轮到你发言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留意你之前的人都说了些什么。即便你们负责的内容不同,也可以借鉴对方的讲话方式。同时还要在倾听的过程中完成这样几个任务:
(1)随时修改自己的发言内容。别人之前说过了,抢了你的台词,你就不要再重新说一遍了,除非你们说的虽然是一个问题,但是方向或落脚点不同,那么你可以再进行补充。
补充的时候,你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关于我要说的,其实李总刚才已经高屋建瓴地说得很清楚了,我不再画蛇添足。我就是补充一句,李总说的这个市场空白还有一个方面,这在我的统计数字中也有表现,那就是……”
(2)记住大家发言的关键词,适时提出你的疑问或者就你需要配合的事项进行进一步确认。要知道,领导更加喜欢认真、聪慧的员工。
(3)如果你入职的时间不长,很多关键的行业术语,或者部门约定俗成的用语你不太熟悉。所以,在这个时候,你要认真记下来,然后替换掉你的原有词汇,这样也能较快地融入集体,表明你学习能力很强。
2.控制发言的时间
很多朋友可能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要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尽量多说,认为发言时间太短会让别人记不住。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每个人都想拼命多说一点儿,让他人关注自己,那么工作讨论就变成演讲比赛了。一家成熟的公司不会允许员工把时间浪费在逞口舌之快上,讨论的意义在于提出解决办法,而不是比谁说得更长更好。尤其是作为职场新人,应该把发言的专注点集中在自己负责的项目上,力求表达准确,言简意赅。
事实上,除了头脑风暴之外,大多数工作讨论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很多公司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讨论时发言不能太长,两分钟差不多就已经是极限了。当然,如果你是讨论的组织者或者高层管理人员,则不在这个限制范围内。
所以,作为职场新人,更要密切留意自己的发言时间。如果不能简明扼要地总结工作成果和重点,上司会质疑你的能力。因此,只要把话说得足够清楚,哪怕发言只有短短十秒钟,也会给人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如果你的发言足够有吸引力,那么你的上司或者同事会继续追问你。这时你再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展开来讲,效果会更好。
如果你暂时做不到简明扼要地总结,就可以在平时训练自己。无论要说什么事,都先想一想,用怎样一句话来表达更合适。你要做的是提炼事件的核心,学会做减法,而不是担心说得不够清楚,继而重复无数遍。
3.学会总结
除了独立发言之外,你还应该善于对他人的观点做出总结,然后小心求证。比如在前辈发言结束之后,你可以这样说:“您刚才说的意思我总结了一下,您看我的理解对吗?”
要知道,这不但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也是让大家注意你的机会。
举个例子,你所在的工作群正在讨论一个设计方案,其他人都比你资深,对方案提出了各种意见,这时你就可以说:“刚才大家说的观点我总结了一下,文案语言风格要清新;视觉设计要更直观,色调以暖色为主;推广渠道要拓展。请问我说的对吗?那么这个修改方案跟客户的要求还有一点儿不同,就是……”
读者朋友们请记住,“我这样理解是否准确?”这样的句子不能少,因为这样会显得自己是在虚心求教,给足了前辈面子,这样他们就会对你放下戒备。同时,提问要尽量具体一些,这样才能让人认为你是认真听过和思考过的。
在本章节的最后,我再和读者朋友们强调几个在工作讨论中,我们需要避免的问题:
1.避免照本宣科
如果你对着笔记本或者PPT照本宣科一番,除了表明自己会下笨功夫,不会给人留下任何积极的印象。所以,你要做的是将要说的话都记在脑子里,让自己的语言跟PPT或其他媒介形成配合,并根据现场的议题随时做出反应。
2.避免紧张争论
当你还是职场新人时,即便觉得自己再有道理,也不要和人争论。要记住,在争论中取胜并不能让你更进一步,反而会早早地树立敌人。所以,你要包容所有的不同意见,倾听大家的想法。
3.避免华而不实
我们在第一次工作讨论和亮相的目的是为了工作服务,而不是个人表演。你也许不能保证自己说得有多好,但至少要说得够真实。你要把数据和事实作为你发言的根基,没有事实,再华丽的语言都会显得十分苍白。所以,你除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提出积极的想法和建议。不要怕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只要你的态度足够积极,你的领导自然会注意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