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真影:重解道德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一章 有无之间

通行版本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古本合校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燃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这里的“燃”字,在帛书《老子》甲本中为“然”,“然”为“燃”的本字,古同“燃”。此字在帛书《老子》乙本中写作字,似与“燃”字相通。此字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埏”,本意为土地的边际,被后人附会为和泥之意。本合校版选用帛书古字,故以“燃”字替代。

古本注释

卅:三十。读sà。

毂:车轮中心的部分,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心有圆孔,可以插轴。

埴:黏土。读zhí。

牖:窗户。读yǒu。

古本释义

三十根辐条共同连接在一个轮毂上,恰当地安排它的无与有,以实现车的用途。

燃烧黏土而做成器皿,恰当地安排它的无与有,以实现黏土器皿的用途。

开凿门窗,恰当地安排它的无与有,以实现居室的用途。

故此有作为利益,无作为用途。

真经解读

本章是老子对现实世界中的“有”与“无”的论述,他举了三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车轮、陶器、居室,用最简单朴素的事物来阐明“有”与“无”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本章的“有”与“无”与第一章中描述万物之源的“有”与“无”是相关联却又不尽相同的概念。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春秋时期的车轮大约有三十根辐条,那时已经不用实心的圆板做车轮了。这样的设计使车轮即能保证坚固又不至于那么笨重。一个车轮除了中心的毂与外围的轮圈,就是连接毂与轮圈的辐条了。以辐条为“有”,辐条间的空隙为“无”,要恰当地安排这些辐条与空隙。辐条不需要太多又不能太少,太多则车轮笨重,太少则不够结实,如此就达到了车的实用要求。

燃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烧制黏土来做成陶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烧陶要先把黏土塑造成需要的器型,再进行烧制。以黏土材料为“有”,以容器中空的部分为“无”,制做器型时,要恰当地安排黏土材料与其所围合的空间。黏土不能太厚又不能太薄,太厚则陶器过于沉重,太薄则容易破碎;同时,中空部分也要根据使用功能合理地安排其大小,如此就达到了陶器的实用要求。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同理,建造房屋一定需要开凿门窗。以墙壁为“有”,以门窗为“无”,要恰当地安排墙壁与门窗的比例。门窗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小、太少则进出不便、通透性差,太大、太多则安全性差、保温不佳。如此合理地修建便达到了居室的实用要求。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通过对上述三个例子的论述,老子对“有”与“无”的现实价值给出了结论,即“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有”达成了事物的利益,“无”达成了事物的用途。而且这些利益与用途都是只有在人类面前才成立的。

如上例中,“有”构成了车轮、陶器、居室等物品的形体,而这些形体本身,正是能使人获得利益的基础;“无”形成了车轮、陶器、居室等物品上的空缺,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空缺,才使得那些物品对于人类而言有了适当的用途。

本章评述

有无之间,利用之选。老子本章对“有”与“无”的论述并不是那么玄之又玄,而是非常的接地气,非常的“实用主义”。他通过如此浅显的例证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有”使人获得利益,“无”为人提供用途,“有”与“无”缺一不可。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各执一端,有些人片面地执着于“有”,有些人片面地执着于“无”。执着于“有”的人认为这个世界就是物质的,人活着就要不断地掠夺资源、占有财富,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充实。但如果一个人的生活被这些物欲横流的东西塞得满满的,他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有很多烦恼的人。而执着于“无”的人则认为这个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没有意义,恨不得马上离开这个“悲苦”的世界,回到一片虚无之中。但如果有一天他真的进入了“虚无”,他一定会为自己当初没有好好体验这个无比精彩的世界而感到遗憾。

各个宗教对于“有”与“无”或者说“空”与“色”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探究与论述,这可以说是宇宙的终极奥秘之所在。老子同样也把“有”与“无”称为“众眇之门”。但在本章中,他并没有去讲那些形而上的东西,而是为我们揭示了“有”与“无”对于人类的价值和它们的互补性——没有“有”,这世界将什么都不是;没有“无”,那些“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