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季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春秋三小霸

东周前60年周王室在晋、郑等诸侯国的大力支持下还比较安稳。随后,郑国、楚国等都不支持,天下就开始大乱了。

陈雪良《春秋史》写道,春秋争霸“开始兼并和争霸的国家为数众多,后来逐步收缩到少数几个霸权国家”。以争霸舞台为视点,可将这时期分为这样三个重要时段:首先是华夏之争,主角齐与晋;接下来南北之争,主角楚与晋;再次东部之争,主角吴与越。

“霸”本意指人,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名义上为会诸侯、朝天子,实际上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古人云:“大霸不过五,小霸不过三。”“春秋五霸”耳熟能详,“春秋小三霸”则不大为人所知,其兴起正处于东周建国70周年前后这一时期。三小霸有多种说法,一般指郑庄公、齐僖公、楚武王三位霸主。

郑庄公:胆大包天射天子

郑国(前806—前375年),最初在今陕西凤翔一带,后迁今河南新郑一带,地处当时“天下”的中心,具有民主色彩的“子产不毁乡校”就出在郑国。郑国音乐深受民众喜爱,与庄严而沉闷的“雅乐”形成鲜明对比,被孔子斥为“郑声淫”,儒家千百年呼吁“弃郑声”。具体可以去读读《诗经》中的《郑风》,我想你很可能会喜欢。

郑国国君与周天子原本一家,都姓姬。第一任国君郑桓公姓姬名友,是西周厉王之少子,周宣王之弟。因为姬友在同外族入侵者作战中屡建战功,被周王封作郑公。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郑桓公与周幽王一同遇害,儿子姬掘突继位,是为郑武公。

郑国有扶助之功,周平王常念叨“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为了表示感恩,周平王给功劳最大的晋、郑、卫、秦加封土地。郑武公老谋深算,说:“如今天子土地所剩不多,我就不再要封地了,只希望让我继续为天子效力!”周平王听了很感动,让郑武公兼任周室卿士,后人世袭。卿士是王朝的执政官,权力很大。

郑武公死后,儿子郑庄公(前743—前701年在位)继位,同时,按照惯例又继任了周王朝的卿士。郑庄公作为《左传》中首位登场的政治人物,他通过各种手段,利用自己在周朝的地位,借天子的名义去讨伐那些对郑国发展构成威胁或障碍的国家,使西周末期才立国的小小郑国,在春秋初年率先崛起,有“郑庄小霸”之誉。

随着周王朝的日益衰败和郑国的日益强盛,周、郑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也愈演愈烈。这场斗争大致可以分为由“周郑交质”到“周郑交恶”,再到“周郑交战”的三个阶段,最后则以周王朝的惨遭失败和郑国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从郑桓公到郑武公到郑庄公,一连三代都作周王朝的卿士,总掌周朝大权,与周王朝并无二心。只是到了周平王的晚年,面对日益强大的郑国,周平王才感到有些担心,于是产生了要削弱郑庄公的权力、借以钳制郑国称霸的想法。周平王也封虢公为卿士,让他与郑庄公平起平坐。周平王有所顾虑,没正式发布任命,可郑庄公还是很快知道了内幕,怒气冲冲找上门,直接质问:“为什么要削弱我的权力?”周平王不敢承认有这么回事,急不择言,竟然主动说:“如果你不相信,咱们交换人质!”史称“周郑交质”。周平王与郑庄公是君臣关系啊,竟然互相交换儿子为人质!从此,二者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拉开了序幕。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便想教训一下郑庄公,偏要任虢公为卿士。于是,周郑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可当时周室连办平王葬礼都感到囊中羞涩,派人到鲁国求助,鲁公不大慷慨。郑庄公瞄准时机,派军队抢收了王室的麦子,“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这下周王室可惨了,连吃饭都成问题了!周公在天之灵如有闻,不后悔“分封制”才怪!

周桓王咽不下这口气,正式任命虢公为卿士,并削去原属郑国的一些田地。前707年,桓王进而宣布解除郑庄公在朝中的任职,郑庄公则宣布不再朝觐。桓王先发制人,亲率周军及陈、蔡、虢、卫四国联军讨伐郑国。郑庄公也不客气,亲率大军迎战,在繻葛列“鱼丽阵”,战车前冲,步卒后随,先击败实力最弱的陈军。蔡军、卫军见状吓坏了,仓皇而退,周师大败,桓王本人也被郑将祝聃射中肩膀,忍痛而逃。祝聃要追去活捉桓王,郑庄公制止说:“君子不逼人太甚,何况他毕竟是天子呢!咱们自卫,能不受欺就行了!”当晚,郑庄公派员去慰问周桓王。

这样一来,周桓王不得不心服口服,当年恢复郑庄公的卿士之职,其他诸侯国纷纷趋炎附势。前701年春,东周建国69年之际,郑庄公与齐、卫、宋等国结盟,以霸主自居。这一年五月,郑庄公病逝。他在位长达42年,可谓周王至高权威时代的终结者与诸侯争霸时代的开启者。

然而,诸多英明帝王对外能平天下,对内却处理不好接班人问题。郑庄公有11个儿子,立忽为太子,但偏爱另一个儿子突。突是宋国宠臣雍氏女儿所生,聪明能干,不甘居人之下。为了维护内部稳定,他特地让突移居宋国。这些年来他们兄弟还算和睦。不过,这种局面他死后还能维持下去吗?回光返照之时,郑庄公冷静想了想,感到不安,叹道:“郑国自此多事矣!”果不其然,内乱紧接着郑庄公葬礼爆发。这一乱近30年,郑国霸业戛然而止。

齐僖公:妹妹、儿女们更出名

齐国是武王伐纣的首席功臣姜子牙(即姜太公姜尚)的封国。齐的初封之地孤悬于异质文化族群的包围之中,立国艰难。《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姜太公到达封地五个月,就向周公汇报封地治理的情况:“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周公的儿子伯禽封在鲁地,很迟才陈报政绩。周公因此担心鲁国将来会不如齐国强大,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

经历了姜太公初封后300多年的积累,前731年齐僖公即位,他曾几次主持多国会盟,平息宋、卫争端,讨伐不肯朝觐周天子的宋、郕,帮助平定许、宋内乱,与郑联手败狄戎,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

如果说汉时美女多出窦家,那么春秋时美女多出姜家。历史上有记载的美女本来就少,齐国却美女成堆,比如齐僖公的妹妹庄姜,齐僖公长女宣姜、次女文姜。她们不仅高贵美丽,而且很有才华,各诸侯国君侯、世子们纷纷借故访齐,攀扯关系,讨好齐僖公。不过,有一年北戎侵齐,齐僖公向郑求援。郑国派太子忽率军援救,大败戎军。齐僖公非常高兴,要将女儿嫁给忽,忽却答复“齐大非偶”,意思说郑国小齐国大,门不当户不对,谢绝这门婚事,让他们父女好扫兴。

前709年,文姜嫁给鲁桓公。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女儿出嫁父亲总是最不高兴的。齐僖公是远古之人,又高高在上,但此情此理相通。按当时礼制,公室女子出嫁到同等国家,如果是国君的姐妹,由上卿护送,以表示对前代国君的尊敬;如果是国君的女儿,由下卿护送。如果出嫁到大国,即使国君的女儿也由上卿护送。嫁给周天子,由全体大臣护送,但国君不亲自送。嫁到小国,由上大夫护送。文姜嫁到鲁国,按礼制由大臣送就行了,齐僖公却亲自送了一程又一程,让人笑话不知礼,可他不在乎。那种难舍难分的父女之情,令人动容。

在这之前,齐僖公的妹妹庄姜嫁给卫庄公。庄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依据的美人,详情见《诗经·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

谭公维私。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首诗写的就是庄姜!不仅如此,连朱熹在《监本诗经》中也承认庄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诗经》中有四五首是她的作品,如: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为妹妹远嫁送行,燕子飞去又飞来,可是妹妹何时能回?一咏三叹,泪如雨下。就是这样一位出身高贵、才貌双全的佳人,却因为没有生育被打入冷宫,卫庄公好不识风流!

卫宣公姬晋(前718—前700年在位)和父亲卫庄公的姬妾夷姜私通,生下儿子公子伋寄养在民间。姬晋很喜欢夷姜,也很喜欢公子伋,继位后将他接回宫,并立为太子。公子伋长大成人,卫宣公为他娶齐僖公的女儿宣姜为妻。还没过门,听说宣姜非常漂亮,这位准公爹竟然动心,在黄河边新筑楼台,将她拦截在那里,娶为自己的新妻。《诗经·新台》写的就是这桩丑闻。

因为有了新欢宣姜,夷姜失宠,还给逼得自缢。宣姜生了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这几个同父异母兄弟倒是特讲亲情。因为不喜欢夷姜,进而厌恶太子伋,卫宣公想改立公子朔,便派伋出使齐国,暗地里指使人去伏杀。公子寿听闻,毅然相救,出发前夕将伋灌醉,然后在自己船上插他的旗号,让杀手误杀。可是伋听闻,依然前往,怒斥杀手:“你们要杀的是我!”结果他也被杀,卫宣公只好改立公子朔为太子。公子寿与伋两个同父异母兄弟舍身争死,千古绝唱,宣姜怀念不已,《诗经·二子乘舟》记载了她这一心情。

太子朔于前700年顺利继位,是为卫惠公(前700—前696年、前688—前669年两次在位)。公元前696年,左、右公子怨恨卫惠公诽谤杀害太子伋而取代他继位,于是起兵作乱,进攻卫惠公,将他驱逐出国门,改立太子伋同母弟公子黔牟为君。鲁庄公联合齐、宋、陈、蔡四国攻卫,诛杀左、右公子,黔牟逃奔周朝都城,卫惠公回国复位。后来,还因为收容黔牟,卫惠公与南燕国联手攻打周王城,迫使周惠王逃亡,并改立其弟为王。由此可见,周王室有多狼狈。

宣姜也很风流,后来与卫宣公的庶子顽私通,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可了不得,一是宋桓公夫人,二是许穆公夫人。不久,卫惠公之子卫懿公继位,终日只知奢侈淫乐,竟然给鹤赐官位和俸禄,遭臣民怨恨。赤狄趁机攻打卫国,卫懿公兵败被杀。这时候,许穆公夫人挺身而出。

许穆公夫人是卫懿公的堂妹,她听到卫国国破君亡的噩耗,痛彻肺腑,请求许穆公援救。许穆公胆小如鼠,怕引火烧身,不肯出兵。许穆公夫人便带着当初随嫁的几位姐妹,亲自赶赴漕邑,与逃难在那里的卫国宫室及刚被拥立的戴公(许穆公夫人的哥哥)相会,共谋救国大业。不久,戴公病殁,许穆公夫人又从齐国迎回公子毁(她另一个哥哥),并得到齐桓公的支持,宋、许等国也襄助。在国际联盟的援助下终于打退狄兵,收复失地,重建卫国。为此,许穆公夫人写了《诗经·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这首诗大意说:我快马加鞭,赶去卫国吊唁卫侯。我赶着马车,长途远行到了漕邑,许国的大夫跋山涉水追来,我心里感到烦恼。尽管你们都不赞同,我也不能掉头。

那个时代的女人啊,倾城倾国、救国吟诗都少不了她们!

前699年二月,齐僖公联合宋、卫、燕攻打鲁国,结果却是联军兵败。齐僖公很不甘心,迁怒于郑国不参战。前698年冬,齐僖公便联合宋、卫、蔡、陈袭击郑国。郑国毫无准备,败得一塌糊涂。就在这年年末,齐僖公去世。

齐僖公的未竟事业由他儿子完成。此后13年(前685年)他的儿子齐桓公姜小白即位。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楚武王:第一个自立为王

楚国开国之君熊绎受周成王册封时只不过是子爵,他参加周天子召集的诸侯盟会时,因为爵位低而不让坐正席。受此奇耻大辱之后,熊绎奋发图强,带领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国力渐渐强大。西周时期,楚人“不服周”,让周昭王有来无回。

数百年后的东周,他们仍然“不服周”,让周天子更头疼。公元前741年,熊通自立为楚国国君,是为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熊通是第一个称王的楚国国君。

这之前还有一个插曲:西周时期楚国第六任君主熊渠离经叛道,自己不敢称王,他就半开玩笑半公开地把三个儿子都封为王。周厉王继位后,以暴虐著称,熊渠担心受到周朝讨伐,便取消他们的王号。这次主要是熊渠的儿子封王,而不是熊渠自己称王,因此不能算楚国国君称王,但给熊通称王作了准备。

楚武王继位后,奉行铁腕政策,敢作敢为,给楚国留下清朗而安宁的江汉平原和一套初具规模的国家机器,楚国由此强盛,并开始对外扩张。

公元前738年,位于今湖北荆门的权国成为他的第一个目标。这场战争乏善可陈,可是战后设置“县”成为千古之功。西周就有“县”,但那只是泛指郊外地区,不是一级行政区。熊通将县设为一级行政区,从此每灭一国便把那里的贵族迁到楚国的后方,而将该国故地通常设为县,因俗以治。县制的创立削弱了世袭贵族的势力,楚王可以直接掌控县的赋税、调动县的军队,增强了楚国争霸战争的实力。我们今天的“县”就由此而来。

楚人一向“不服周”,之前在子爵位置上已经隐忍了300多年,现在熊通忍无可忍了。前706年,楚伐随。随国虽小,但属于姬姓诸侯国,担负着镇守南方的重任。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熊通出兵入侵,随侯吓得求饶。熊通说:“我可以不讨伐你,但你得替我说些公道话。如今中原大乱,诸侯都背叛天子,互相侵夺。我是蛮夷,但也有些不像样的兵,也想到中原为王室尽些力,请你帮我到周王那里说说话,给我个适合的名号。想当年翦商,我们老祖宗也是出过力的,结果只落个末等爵,实在让我没脸面。”随侯照办。

然而,前704年,随侯回话说周桓王不肯提升楚国的爵位,熊通听了大怒。于是,熊通遍招江汉诸侯至沈鹿(今湖北钟祥)会盟,在会上自称为“王”,与会者听了目瞪口呆:从来只有周天子一个王,你一个诸侯竟然也敢称“王”?然而迫于楚国压力不敢吭声,只得承认。有学者将熊通称王这一年定为“春秋”元年,预示着周王朝分裂了,最显著的标志是“礼崩乐坏”。

前701年,楚武王令大将屈瑕率军东进,准备与贰国、轸国结盟。与贰、轸相邻的郧国担心往后形势对自己更不利,趁他们这次孤军深入,联合随、绞、州、蓼国围剿。屈瑕先发制人,趁随、绞、州、蓼四国联军未到,以锐师奇袭郧军,大败之。联军见大势已去,不战而退。楚军完成与贰、轸两国的结盟凯旋。

前700年冬,为报复上年联军敌对行为,楚武王亲自率大军讨伐绞国。绞军闭城坚守,楚军强攻不下,相持一个多月。楚武王采纳屈瑕的计谋,派士兵扮樵人到绞城附近砍柴,诱绞军出城掠夺,并让他们俘去30人。绞军胆子变大,争相出北门,追逐楚兵。楚军一边坚守北门断其归路,一边在山下伏击。结果,绞军大败,被迫与楚军签约结盟。这就是成语“城下之盟”的出处。

第二年即前699年,楚武王命屈瑕率军伐罗国。大臣给屈瑕送行,回去路上却说:“屈瑕此战会失败!我看他走路把脚抬得很高,表明他心神不宁。”于是进见武王,建议增派军队,不想被拒绝。结果,屈瑕果然十分轻敌,毫不防备,一入罗境真的大败。屈瑕丢不起面子,吊死在荒谷。其他将领逃回,等待处罚。楚武王倒是不错,自责说:“这是我的罪过。”将他们赦免。

公元前690年,高龄的楚武王在亲征随国的途中去世,其子熊赀继位,是为楚文王。楚文王继位后,从丹阳迁都郢,开始逐鹿中原。楚武王之孙楚成王成为与齐桓公、晋文公争锋的一方霸主,楚成王之孙楚庄王成为名副其实的“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