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如何经济有效地开发利用涉农资源,在物尽其用的同时获得资源的增值效应?就实践来说,从原始农业起人们就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摸索着。原始的“刀耕火种”就是开篇之例。刀耕火种先要放火烧荒——一方面是清除荒秽,便于刀耕种植和庄稼的生长;另一方面利用烧荒残余物(灰烬、残渣等)回田培养地力以育稼,获得好收成。原始耕作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撂荒轮作,休闲养地,同时另辟新天地再行刀耕火种。古人称这种耕作制度为“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都寓含着焚草(柴)施肥、养地的本意,使用过而乏力的农田经休闲重新恢复为“新田”“畲田”。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智慧的提升,人们对用地、养地的认识不断由“自然王国”转向“自由王国”。我国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出现过用“ ”(即“尿”字)上田的记载;史料中亦有记载古代的伊尹、后稷已将兽粪一类的有机肥用于农田。到春秋时期,《荀子·富国篇》中已讲道:“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孟子曰:“人知粪其田,莫知粪其心。粪田莫过利苗得谷,粪心易行而得其所欲。”
粪类是最早的涉农废弃物,它包括人类及畜禽粪便——几乎都是农业产品转化后的废弃物,在古代,当人类认识到它可当肥料肥田后就一直将其用作肥料(经发酵后),使其成为农作物再生产的原料(养分)——再生资源。其循环环节虽少,但投入很少(只花一点人工而已),产出却相当明显。现代研究表明,农田亩产千斤粮,其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需达到2%以上,一般土地为什么粮食亩产量较低,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使土壤团粒结构状况差,不仅土壤中养分不足,通透性(包括通气、透水性)也差。
古时施用粪肥主要靠养猪、羊积肥,《沈氏农书·运田法》中讲道:“栅(猪圈)中猪多”才会“囤中米多”。“养了三年无利猪,富了人家不得知。”现代人说:“猪多、肥多、粮多。”这“三多”中蕴涵着:一是转化农业废弃物多;二是再生的农产品多(猪产品);三是粪便多。这“三多”就客观上形成了“动物(猪)、植物、微生物(分解粪便)”生态平衡型循环农业。
进入近现代,在农业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展现出对资源的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资源化(resources),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与可持续发展,形成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环境友好融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我国历史上曾以轮作复种、间作套种、用地养地相结合的精耕细作,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耕作方法,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和推崇。就北京地区来说,对涉农资源的循环利用绝不仅限于本地的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从西汉时期就开始利用简易的保护地(温洞子)栽培方式来提高和稳定冬季蔬菜栽培需要的温度,并充分利用本地区充足的阳光生产出露天冬季因低温难以生产的蒜黄、黄瓜、韭黄等蔬菜,使阳光、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个生长季。进入现代,人类开始利用日光温室、大型连栋自控温室以至植物工厂进行周年生产,周年上市,充分利用本地的光能资源,几倍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及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对市场的供给实现了稳定、均衡,如今北京的循环农业已由简单的低层次循环走向多层次、多产品、高效率、高效益、无害化的运营体系。它既具有生态农业的基本功能与特征,又有产业延伸、产品多样、增值空间大的特点。如房山区窦店村,种麦子的村民不卖麦子,而开磨坊磨面卖面粉、卖面食,如馒头、面条等,麦麸留着当饲料,牲畜粪便及农业废弃物制作成沼气供村民作燃料,沼气下脚料用作肥料培养地力、生产绿色农产品,节省化肥开支。延庆区德青源生态农场种玉米、养鸡、养奶牛,利用鸡粪、牛粪制沼气,沼气供村民作燃料,多余的用于发电上网销售,沼液、沼渣供农田作肥料,使所在村农业无残留、无污染。据媒体报道,一只鸡除自身肉体和产蛋价值外,其粪一年还可供3度(1度=1千瓦·时)电。现代循环农业在相关高新科技的支撑下,可以使一个村庄或一个综合经营体内农林牧副渔五业及产加销各业间既分门别类地进行循环作业,亦可经周密统筹设计、有机融合形成多支链联合运行的循环链,使各分支资源得以多层次地资源化与再利用。如小麦籽粒进入面粉加工链后生产出来的面粉一是进行包装后进入市场;二是进入面食加工链;三是麸皮进入资源化链后再利用或用作饲料,或作其他用。仅此,即可证明现代循环农业是现代高技术、高投入支撑起来的可获得优质、高效、高产出的农业新业态。
当前,人类仅有的一个地球已呈现人口增加、资源短缺和人们需求不断攀升三个尖锐而不可逆转的问题。2004年底,世界自然基金会出版的《2004年地球生态报告》告诫人们,人类的“生态足迹”已从1961年以来增长了2.5倍。当今人类每年的消耗量已经超出地球产出量的20%,平均每个人使用了2.2公顷的土地所能提供的自然资源,实际上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限度是每个人1.8公顷。我国由于人口太多,国土所能提供的人均资源限度仅为0.8公顷,人均生态赤字0.7公顷,远高于全球的平均赤字(0.4公顷)水平。面对这沉重的警示,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是会科学应对的,不会重蹈蒙昧时代的覆辙。就北京地区来说,从原始农业时代起人们对涉农资源循环利用问题就从“自然王国”渐进由简变繁、由浅入深地向现代循环农业挺进。直到2005年,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在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中,循环农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同时浮出水面,成为支撑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农业四大支柱业态之一(另三业态为籽种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和科技农业),从此,循环农业便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资源循环利用、提质、维护生态安全、营造环境宜居的重要保障。
本书着力于涉农资源挖掘、着力于发展循环农业的动力源的发掘、着力于理清循环农业发展中的“五个三角”因素的关系;着眼于沟通循环农业的历史渊源;放眼于循环农业的历史重任,理出现行有效模式,让读者学有知识,行有模式,得有思想。由于编者水平和学识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读者和专家们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编者
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