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1 茯苓

Ⅰ药材简介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的干燥菌核[1]。多于7~9月采挖,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出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分阴干,成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别名: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

茯苓菌核含多种成分,多糖、三萜、脂肪酸、甾醇以及酶等,其中主要是三萜类及多糖类。研究表明茯苓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增强CSFs的产生和提高外周血白细胞的作用[2]。三萜酸中主要活性成分为去氢茯苓酸以及茯苓酸。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Ⅱ活性成分

去氢茯苓酸(dehydropachymic acid)

茯苓酸(pachymic acid)

【结构式】

   

【分子式与相对分子质量】

去氢茯苓酸:C33H50O5  526.75

茯苓酸:C33H52O5  528.76

【活性】

去氢茯苓酸、茯苓酸均为茯苓中的重要活性成分,对艾氏腹水瘤、肉瘤S180、白血病L1210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小鼠Lewis肺癌的转移也有一定作用,与环磷酰胺等抗癌药合用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及免疫增强作用等[3,4]

【提取分离】

取茯苓药材粗粉约2.0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10mL,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33kHz)3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溶解,用乙酸乙酯萃取2次,每次10mL,合并乙酸乙酯层,蒸干,残渣用甲醇溶解定容至10mL量瓶中,摇匀,滤过,即得。

【活性成分测定】

液相色谱分析: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色谱柱(4.6mm×250mm,4μm),流动相:乙腈-质量分数为0.1%的磷酸溶液(体积比为75∶25),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10nm,进样量10μL。去氢茯苓酸和茯苓酸峰的保留时间分别为22.6min和26.2min,峰与相邻峰的分离度均大于1.5,理论塔板数按茯苓酸峰计算不低于3000。测色谱峰面积,以标准比较法定量[5]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40.

[2]钟杰,黎红,张萧雨.集落刺激因子(Colong stimulating factors)诱生剂的筛选——Ⅰ:茯苓素中CSFs诱生剂——10150和10152[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3,18(4):243.

[3]仲兆金,刘浚.茯苓有效成分三萜的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1,23(1):58-62.

[4]张思访,刘静涵,蒋建勤等.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开发利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2):227-230.

[5]高晓霞,于治国,赵云丽,刘杰,陈晓辉,毕开顺.HPLC法同时测定茯苓中去氢茯苓酸和茯苓酸的含量[J].沈阳医科大学学报,2010,27(4):29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