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环境、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6 主要创新点

在世界各国激烈争夺科技制高点以及我国积极培育和构建自主创新能力的宏观背景下,笔者对制度环境、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技术创新非均衡发展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微观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制度环境、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技术创新非均衡发展的关系,从选题角度、理论假设、计量方法与模型选择、研究结论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归纳起来,本书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理论与实证层面分析了制度环境、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非均衡发展的影响。与现有文献将制度环境、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技术创新三者割裂开来研究不同,本书以OFDI逆向技术溢出为研究主线,创新地将三者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为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新颖的研究视角。在分析与整理制度变迁环境、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深入考察了制度环境、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非均衡发展的影响。

(2)在分析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时,本书考虑了空间异质性与空间相关性,并构建多种空间权重矩阵进行稳健性检验。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由于忽略了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异质性对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导致模型设定不恰当,分析结果不够精确。区域要素流动、技术外溢、技术创新等空间属性数据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现有的研究很少考虑上述因素,导致研究结论与现实存在诸多不符(Anselin,1988)。现实的经济地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本书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技术创新数据是否存在空间效应进行识别和检验,刻画了技术创新的空间格局与集群特征。空间权重矩阵的引入是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的前提与基础,合理选取空间权重矩阵对技术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至关重要。本书从多个角度构建了空间地理距离权重、空间经济距离权重、空间人力资本权重,以期更加全面、客观地解释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影响因素。

(3)全面、科学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在研究技术创新过程中,无法回避技术创新的测度问题。首先,在技术创新能力的度量方面,国内对技术创新能力度量表现出两种极端。一方面,大量实证研究仅以专利授权数或者新产品销售收入来衡量技术创新能力,无法全面体现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少数研究分析指标又过多,如《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所包含的明细指标多达145个,使得某些指标高度相关,导致测评结果产生严重偏误。本书从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产出能力、扩散能力、环境支持能力四个方面衡量区域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以期更为全面地反映各地区的实际技术创新差异。其次,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面,本书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供的116万条数据,运用O-P方法核算了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O-P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生产率进步与投入要素相关所导致的联立性问题(Simultaneity)和企业生产率与退出市场相关的样本选择问题(Selection)。

(4)使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制度环境、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家、区域、企业层面技术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空间杜宾模型(SDM)克服了空间滞后模型(SAR)忽略误差项的空间依赖特征以及空间误差模型(SEM)忽略因变量的空间依赖特征的缺点。考虑到中国经济具有典型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省域层面的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或者空间自相关特征,如若忽略这种空间相关性的影响,必然会导致估计结果出现偏误。因此,本书使用同时考虑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空间加权滞后变量的空间杜宾模型(SDM),考察制度环境、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将企业类型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三种类型,分别考察制度环境、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省域不同所有制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5)企业、区域层面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在样本期间表现出显著的集聚效应。本书的实证结果表明:空间自回归系数ρ显著为负,意味着技术创新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较强的省份并没有对周围省份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辐射作用。另外,结合Moran指数的I值可以发现,某些省份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远高于周围省份,成为高值孤立区,而有的省份则成为低值空心区域。总体而言,技术创新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显著的极化现象,空间集聚效应大于空间溢出效应,导致不同省份之间技术创新的空间分异特征日趋明显,即考虑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相关性后,技术创新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逐年扩大。本书采用了全面、科学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得出的结论更加真实可靠,对进一步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 制度变迁是指一种关于制度的转换、交易、替代过程的理论,是制度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本书对制度变迁和制度环境不做严格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