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 生产计划实施办法描述
生产计划实施办法
生产计划实施规定
第一条 生产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生产状态,以过去数年中的实绩作为标准,制定年度生产计划预定表,并把此表送交营业部。
第二条 生产部每月××号前要制定出月度计划表并送交营业部。
第三条 营业部通过生产部送交的生产计划预定表,了解市场情况,制定出下月乃至下下月的生产进度表,返回到生产部。
第四条 生产部各车间根据营业部下达的生产进度表,计算自己当月的生产预订量,并把此表上交给营业部。
第五条 统计生产进度。
1. 在生产车间的最后一道工序,汇总每天的生产数量,然后入库;并在最后工序的入库账上进行登记。根据入库量计数,算出与进度计划相比超过或不足的数量;再将此数据记入工厂日报,送交营业部。
2. 生产部要根据超过或不足数量,计算第二天的机器使用情况,如果需对原先的计划做出变更,要得到生产部经理及生产总监的同意,并通知运输部门、工程及生产试验部门,采取适当的措施。也就是说,根据制造进度表,决定制造预定计划后,工程制造部门要计算出各车间每天必须生产制造的数量,对各车间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超过计划或不足计划数值的情况,要通知承担任务的部门采取恰当的措施。
3. 对各车间每天的在制品进行试验性检查,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在最后一道工序,进行产品质量的各项检查,确定产品的质量等级。
第六条 每月中旬要对当月的制品进行盘存。在系统地调查当月生产状况的同时,算出工厂的生产效率、实绩与计划的差异,而后制定出作业方针。
第七条 因发生事故而减少生产,会造成预定产量的不足,此不足应填入营业部的有关图表中。营业部要根据市场的行情,把可以推到下个月的生产任务移至下个月的生产计划中。
第八条 产品若可能延期,要考虑其损失的大小以及其他替代产品的替代问题。
第九条 生产部在对要求试验的产品和部门进行调度时,要考虑营业部提出的有关数量、成本等方面的要求。
因此,营业部要考虑生产部的要求,提前半个月或一个月向生产部提交生产进度表。
第十条 根据生产计划主管的指示,生产计划制定人员要以工程主任及调查处联合会议上提出的希望条件为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哪些机器开动,哪些机器暂停,然后算出这一时间预估的产量。
生产日程管理计划
第十一条 一般日程计划。
1. 生产期限的指定。
生产部要经常备有标准完工工程表、生产作业能力表等表格,在考虑有关工程结束期限的要求和物资进货日期的基础上,确定结束设计及结束工程的时间,并把这一期限记入生产指令中。
2. 每月生产实施计划。
每个月,生产部要召开一次与生产加工有关科室的联合会议,以季度生产预算为基准,考虑营销部的要求,制定下列预算。
(1)物资采购预算,按照一季中不同品种的产品加工生产所需制定,具体到每个月。
(2)可接受的订货量,按照一季度的实有时间(全部工作时间减去为完成以前的订货任务必须占用的时间)安排,具体到每个月。
3. 完成报告。
(1)在产品加工制造结束并作为成品入成品库后,应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手续完成后,应立即填写完成报告。
(2)每个月,生产部要汇总各车间的完成报告书,并拟定综合的完成报告书,向相关的部门分发通报。
第十二条 中间日程计划。
1. 中间日程计划是以每月生产实施计划为基础的不同部门、不同零件的生产任务计划,是日程管理的基准。
2. 中间日程计划以基准日程表、生产作业能力表、标准劳动时间表为基础制定,需要对偶发性事故进行调查并做出处理。
3. 基准日程表。
(1)基准日程,是指以标准作业方法和以正常的工作强度进行操作,为完成某一项生产任务所需的时间。
(2)因产品、型号等因素的不同,基准日程表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通常需要设定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A. 生产过程中需要开动的机器台数。
B. 生产所需材料的下料时间。
C. 主要生产任务的开始与完成的时间。
D. 试验的时间。
E. 产品完成与入库的时间。
4. 作业能力调查表。
(1)目的:作业能力调查表主要是为了解生产线上劳动力的情况而制作。
(2)计算方法:通过算出不同职业工种、不同车间的保有劳动力,计算出完成生产计划所需要的劳动力,进而算出劳动力的供需状况。据此编制中间日程,进行人员配置。其计算公式如下:
保有劳动力=(1-无效作业率)×作业效率×工作天数×出勤率×有效人员
(3)关于上述公式的说明:
A. 单个劳动力即为1天8小时的劳动时间,用P表示;
B. 无效作业率=无效作业时间/作业时间,无效作业时间是直接动员、间接动员、不良作业、修正作业、组织活动等所需时间的总和,需要根据过去的实际业绩而定;
C. 作业效率根据过去的实绩确定;
D. 出勤率=出勤人数/(出勤人数+缺勤人数)
E. 在实施每个月的生产计划时,可按以下公式计算所需劳动力:
所需劳动力=(生产计划数量×P)/480(分钟),480(分钟)为单个劳动力一天工作的时间,即8小时。
5. 标准作业时间表。
标准作业时间表中的标准作业时间因不同零件、不同生产作业而不同,它以所需劳动力的计算为基础。
6. 每月实行计划。
(1)每月实行计划需要根据生产部的联合会议所制订的生产计划制订。
(2)每月的生产预定表制定好后,要下达给每个相关的部门。
7. 期限。
(1)本部门作业日程计划的期限根据生产进度表来定,生产进度表则需要根据基准日程表、作业能力调查表制订。制定好该期限后,要向材料、零件、焊接、组装等各作业车间下达。
(2)按照作业能力调查表,确定订货日程,制作订货卡片,按卡片所填的日程执行。
生产分配的规定
第十三条 确定材料零部件的数量。
1. 仓库常备物资、零部件的数量,要根据下列资料来确定。
(1)每月生产实施计划表。
(2)库存余额表。
(3)其他相关资料。
2. 半成品生产所需物资,应按照以下资料确定所需要的数量。
(1)半成品余额表。
(2)每月生产实施计划表。
(3)库存余额表。
(4)其他相关资料。
第十四条 确定零部件半成品的数量。零部件半成品的数量确定,按相关管理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确定自制零部件的订货。
1. 制定订货分配表。自己生产半成品零部件,要以每月生产实施计划表、每月现货库存余额、半成品数量、订货余额的调查为基础,制定订货分配表,并以此确定每月的订货数量。
2. 制定订货时间基准表。订货时间基准表是规定各种零部件的订货时间必须先于生产进行时间的一种标准。从订货到进货有一个间隔时间,不能做到即订即用;如果订货时间太提前,又会占用库存、占用资金。订货时间基准表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制定的。
3. 制作、发送订货单。自己生产半成品零部件时,要根据订货分配表及订货时间基准表,确定订货数量、到货日期,并把这些事项记录订货单中,做好订货安排。
第十六条 发出作业传票。
1. 轮班作业时,要根据各班的特点,发出相应的作业传票。
2. 综合管理作业时,要在综合管理表上记录每天作业的实际业绩,在截止时间发出不同级别、不同任务的作业传票。
生产调查的规定
第十七条 生产调查工作。
1. 调查每日作业量、生产进度的迟缓时间,分析生产数据和资料,整理成适合统计管理要求的基础性资料。
2. 每日作业量实绩调查,要根据作业传票掌握每日、各级的作业量,调查作业进度。
3. 为了管理作业成绩,每个月需要计算与劳动时间相对应的作业实绩,并通报各个相关部门和车间。
第十八条 每日半成品余额调查。
每日都要调查作业过程中的半成品,并把控制半成品、掌握进度、对迟缓采取的对策等资料综合在一起,作为半成品余额报告的原始资料。
第十九条 每月20日前,制作以下成本计算资料。
1. 半成品余额报告书,可利用下列资料制作。
(1)工程管理表。
(2)半成品余额调查表。
2. 材料、零件进出余额月报表,可利用下列资料制作。
(1)材料进出卡。
(2)现货卡。
3. 月内使用的其他材料进出余额报告书,可利用下列资料制作。
(1)其他材料进出表。
(2)现货卡。
第二十条 统计工作。
生产制造工程管理上必要的各种统计资料如下:
1. 资产量统计。
2. 不良产品统计。
3. 作业实绩统计。
4. 有关材料统计。
5. 外购材料统计。
6. 半成品余额统计。
7. 生产延期统计。
8. 生产相关的其他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