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成本的含义及作用
成本(Cost)是会计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学习成本会计,首先要明确成本的含义,区分广义成本与狭义成本的概念、理论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概念。
一、广义成本与狭义成本
(一)广义成本
广义成本概念,常见的描述有以下几种:
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的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1951年将成本定义为: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可能要付出)的,可以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
1956年,美国会计学会所属的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将成本概念修订如下:成本通常指为了取得或创造有形或无形的财源,而有意放弃或将放弃的一定量价值。
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57年发布的《第4号会计名词公报》对成本的定义为:成本是指为获取资产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或以货币衡量的转移其他资产、发行股票、提供劳务、承诺债务的数额。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80年发布的《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成本的定义为:成本是指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价值牺牲,即为了消费、储蓄、交换、生产等放弃的资源。
上述定义是对成本非常宽泛、广义的界定,即成本泛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发生的资源耗费。
(二)狭义成本
狭义成本仅指产品的生产成本或制造成本(Manufacturing Cost),即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狭义成本专指对象化的耗费,也就是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上的耗费。成本计算对象是分配成本的客体。例如,我们计算产品成本的时候,需要将资源耗费分配给不同的产品,这时产品就是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是我们最熟悉也最常见的成本计算对象,但是成本计算对象绝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成本计算对象可以是我们关心的、希望知道其成本数据的任何事物,如顾客、部门、项目、作业等。当我们想知道为不同顾客发生的资源耗费时,就需要将成本分配给不同的顾客,这时顾客就成了成本计算对象。当我们想知道不同部门的资源耗费时,就需要将成本分配到不同的部门,这时部门就成了成本计算对象。当我们想知道不同项目耗费的资源时,就需要将成本分配给不同的项目,这时项目就成了成本计算对象。当我们想知道不同作业的资源耗费时,就需要将成本分配给不同的作业,这时作业就成了成本计算对象。通俗地讲,我们想知道谁的成本,谁就可以成为成本计算的对象。成本计算的对象是成本会计中一个非常简单却十分重要的概念。随着成本计算对象的不断丰富,成本会计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宽泛。当我们只将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时,只能计算出产品成本,成本信息是有限的,依据成本信息只能进行产品盈利性分析等有限的管理活动。当我们将顾客、部门、项目、作业等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时,可以得到不同顾客、部门、项目和作业等的成本,这些丰富的成本信息可以为多种管理提供支持,比如顾客盈利性分析、部门业绩评价、项目评估、流程设计等。本书重点讲述产品成本的核算,因此涉及的成本计算的对象主要是产品。在此,涉及的范围除产品成本之外,还包括期间费用,但不涵盖投资活动。因此,本书讲述的成本介于上述狭义成本和广义成本之间。
二、理论成本与实际成本
(一)理论成本
由于本书研究的范围所限,下面仅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出发,以马克思有关商品成本的论述为理论基础,探讨成本的内涵。
马克思曾做过这样的阐述,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的价值(W),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商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价值中剩下的就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部分。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马克思在这里称为商品的“成本价格”的那部分商品价值,指的就是商品成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两者都是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基本的经营目标就是向社会提供商品,满足社会的一定需要,同时要以商品的销售收入抵偿自己在商品的生产经营中支出的各种耗费,并取得盈利。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以至整个社会得以发展。因此,商品价值、成本、利润等经济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只是它们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经济关系有所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值仍然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已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c),二是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v),三是劳动者为社会劳动创造的价值(m)。从理论上讲,上述的前两部分,即c+v,是商品价值中的补偿部分,构成商品的理论成本。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理论成本的内涵概括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耗费的资金总和。
(二)实际成本
马克思关于商品成本的论述是从理论上对成本内涵的高度概括。这一理论是指导我们进行成本会计研究的指南,是实际工作中制定成本开支范围、考虑劳动耗费的价值补偿尺度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社会经济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企业在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理论成本与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成本概念有一定差别。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在实际工作中,成本的开支范围是由国家通过有关法规制度加以界定的。为了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减少生产损失,劳动者为社会劳动创造的某些价值,如财产保险费等以及一些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性支出,如制造业的废品损失、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也计入成本。可见,实际工作中的成本开支范围与理论成本包括的内容是有一定差别的。就上述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损失性支出来说,从实质上看,并不形成产品价值,因为它不是产品的生产性耗费,而是纯粹的损耗,其性质并不属于成本的范围。但是考虑到经济核算的要求,将其计入成本,可以促使企业减少生产损失。当然,对于成本实际开支范围与内涵的背离,必须严格限制,否则成本的计算就失去了理论依据。
其二,上述的理论成本是就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耗费而言的,即一个“全部成本”的概念。在实际工作中,是将其全部对象化,从而计算产品的全部成本,还是将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部分计入产品成本,部分计入期间费用(也称期间成本),则取决于成本核算制度。按照我国的相关规定,制造企业应采用制造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从而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全部耗费就相应地分为产品制造(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部分。在这里,产品制造成本是指为制造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总和,包括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全部制造费用。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在制造成本法下,期间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三、成本的作用
(一)成本是补偿生产经营耗费的尺度
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断运行,必须对生产经营耗费进行补偿。企业是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生产经营耗费是用自身的生产成果,即销售收入来补偿的。而成本就是衡量这一补偿份额大小的尺度。企业在取得销售收入后,必须把相当于成本的数额划分出来,用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耗费。这样才能维持资金周转按原有规模进行。如果企业不能按照成本来补偿生产经营耗费,企业资金就会短缺,生产经营就不能按原有的规模进行。成本也是划分生产经营耗费和企业利润的依据,在一定的销售收入下,成本越低,企业利润就越多。可见,成本起着衡量生产经营耗费尺度的作用,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企业经营管理中各方面工作的业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成本上反映出来。例如,产品设计的好坏、生产工艺的合理程度、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原材料消耗的节约与浪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产品质量的高低、产品产量的增减以及供、产、销各环节的工作是否协调等,都可以通过成本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既然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及管理水平的指标,那么可以通过对成本的计划、控制、监督、考核和分析等来促使企业以及企业内各单位加强经济核算,努力改进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例如,正确确定和认真执行企业以及企业内部各单位的成本计划指标,可以事先控制成本水平和监督各项费用的日常开支,促使企业及企业内部各单位努力降低各种耗费。又如,成本的对比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上的节约或浪费情况,从而总结经验,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措施挖掘潜力,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一项重要依据
在商品经济中,产品价格是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产品价格应大体上符合其价值。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都应遵循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但在现阶段,人们还不能直接计算产品的价值,只能计算成本,通过成本间接地、相对地掌握产品的价值。因此,成本就成了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当然,产品的定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国家的价格政策及其他经济政策、各种产品的比价关系、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以及市场竞争的态势等,因此成本只是制定产品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
(四)成本是企业进行多项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
努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的客观要求。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首先必须进行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进行生产经营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成本是主要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在产品价格等因素一定的前提下,产品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盈利的多少,而较低的成本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企业的很多决策都需要用到不同的成本数据,如生产何种新产品的决策、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特殊订单决策、产品组合决策、最优生产批量决策、生产工艺决策、赶工决策以及供应商选择决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