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難民與移民
一九四七年起,有大批包括來自上海的外省人士,湧至香港,部分定居於「小上海」的北角。不少挾巨資者,紛紛在港經商,以及興建廠房,發展工業。
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一年間,大批以軍人為主的內地難民抵港,不少流落於各區街道。東華三院予以收容,分別安置於西環域多利道之「一別亭」、摩星嶺及大口環。期間,部分難民自願返回內地,部分被遣送往台灣。
一九五○年六月起,當局陸續將難民調遷往調景嶺,當中包括中將軍長、少將師長及參謀長等大批前國民黨軍官和軍人。到了一九五三年初,居於調景嶺的難民已有一萬人。該區的面貌和民風,一直保持。直到一九九○年代中,才徹底改變。
一九七八年起,因被定為「第一收容港」,大量越南船民,由包括遠洋船的多艘船隻運抵本港,當局在九龍及新界興建多座船民營,以作安置。

抵達香港海域的越南船民,約一九七九年。眾多的男女老幼越南人,擠塞於細小的木船上,經歷驚濤駭浪的漫長旅程,生死掙扎,直趨被定為「第一收容港」的香港。亦有部分「投奔怒海」的船民,為大洋船救援接載而抵港。越南船民的問題,直到一九九○年代中才告解決。

開業於一九五○年,位於太子道一二三號A的浴德池芬蘭浴室,攝於二○○四年。一九五○年代初,港九共有十多間浴室,以迎合大量南來的「外江佬」(外省人士)。多以衞生大池、熱池湯為標榜,並有上海技師提供按摩、修腳及刮腳等服務。此一列樓宇的地盤先前為落成於一九二七年,名為「旺角有聲影場」的「旺角戲院」。

慶祝辛亥革命雙十節期間的調景嶺,一九八六年。一九四○年代後期起,大批包括部分白俄羅斯籍在內的內地難民來港,由東華醫院在該院範圍及摩星嶺收容,數以萬人計,由一九五○年六月起,陸續調遷往調景嶺,形成一特殊社區,每年十月十日,皆作盛大的慶祝。而白俄籍人士則遷往大埔等其他地區。圖左的紹榮鋼鐵廠現為「維景灣畔」屋苑,右中部為「城中駅」及「都會駅」。(圖片由何其銳先生提供)
「上車」的煩惱
一九四○年代後期,社會趨於穩定,大量戰後嬰兒出生,在下亦為其中之一,得以見證港人的居住環境,由木唐樓內「沙甸魚」式的板間房、木屋、徙置大廈、唐樓,以至洋房大廈,市民的居住生活逐步改善。
後來,困擾市民的缺水問題,亦於一九六○年代因「東江之水越山來」及兩座大型的水庫落成而告解決。
因風災、火災、雨災及危樓倒塌導致的人命傷亡,亦由於堅固的樓宇結構,加上市民的防火意識提高,而告大幅減少。
可是,現時最令市民煩惱的,卻是樓價太高,大量人士不能「上車」或「上樓」而無法「開顏」。

一九六九年,由怡和街望向高士威道。維園背後的銅鑼灣裁判署內亦設有人事登記處和生死註冊處,港島市民在此領身份證和「出世紙」。此建築物於一九八○年代中改建為住宅「柏景台」。圖片中部仍見山邊寮屋,但大部分寮屋區已蛻變為天后廟道以至馬寶山道一帶的高尚住宅區。右方有帳篷及七喜招牌的是以鹵水鮑魚馳名的陳容記士多,其東端四層舊樓旁為「舒潦濤街(SHELTER STREET )」「SHELTER」是指維園所在的香港之第一座避風塘,「舒潦濤」是音義並顧的,可是卻於一九七○年代改為「信德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