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百年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部分:自給型經濟(67)

在1898年及往後多年,每年兩造的稻米一直是新界村民的基本生計,也是當地最重要的經濟活動。無論是廣闊平原和河谷,還是斜坡和山頭,凡是有水源或能引水到的地方,村民都會種稻。如同英國租借新界初期一名英籍理民府官所說:「大體而言,每一畝可用的土地都種了禾稻。」(68)

水是不可或缺的。以堤堰和水道構成的灌溉系統,有助引導高處溪流的自然流動,農田則由高至低,順着地勢層層開闢,令水順勢而下灌溉農作物。在夏季某個天氣和煦的日子信步其中,水從一塊田靜靜流淌至另一塊田的聲響,曾是鄉郊地區最常聽見的神籟自韻。海拔高於一千英尺的水田並不罕見。這種一年兩造的耕作方式,綿延幾百年不絕(圖五至六,二十九至三十,圖十三是測量圖)。(69)

沿海村民和本地漁民的另一項重要經濟活動,是以各種方式捕魚,在地形適合的地方,到了捕魚季節,村民就會以小艇、圍網或罾棚等各種方式捕魚,並在1898年後仍持續了半個世紀,直至大部分本地水域的魚撈捕殆盡,或水質受污染為止。沿岸的海產也為人畜提供食物。在許多邊遠地點,都可看到海洋塑造地方鄉村生活方式的事例。在香港的沿海地區,這種模式到處可見,圖二十七是一個晚近的例子。(70)

除了上述自給型經濟的基本元素,村民還會以砍柴割草為副業,柴草可以出售賺錢,或者用來交換其他物品,其他副業還有如泥水、木工這類收費的專門技術工作。穿村走巷的流動工匠曾經很普遍,而且是一些鄉村的主要收入來源。(71)早在1898年之前,有些新界家庭的家用就靠在市區或海外打工,或在遠洋輪船當水手的家人寄回的匯款。(72)

以家庭經濟、農村房屋和社會習俗而論,1898年新界普通農戶的情況,似乎與卜凱(John Lossing Buck)和其他農業科學家在1920和1930年代指出的中國常態大同小異,這令人十分驚訝,而且儘管有些地域上的差異,但卻與普遍模式若合符節。維持生存所需的金錢很少;糧食主要來自自營的家庭式農場;房屋簡陋,環境衛生惡劣,家具簡樸;平時崇節尚儉,在重要儀式和社交場合卻競為奢靡;在豐年縱情享樂,而不謀求改善物質條件,這些是全國普遍可見的特點。(73)

在卜凱提出這種評斷三十年後,我所看到的情況可為之相印證,當時我初到新界民政署,當地農村經濟與戰前甚至更早期相比,本質上沒有太大改變。我也同意卜凱的結論:儘管生活水準不高,物質條件往往匱乏,但中國農民「大致上仍能樂天知命、憨厚善良,這點頗堪欽佩」。(74)

此外,他們通常還秉持獨立自主的精神。(75)本章描述的社會和政治背景,大概是生活在這塊租借地的普通農戶,在1898年和往後幾十年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