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可教吗(“经典与解释”第9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思想史发微

《浮士德》批评史一瞥

莫光华

早在1874年,格林(Hermann Grimm)谈到歌德时就说:“有关他的书籍已经成了一个图书馆,数量每天还在增多……然而研究歌德的工作还仅仅是开始,这一事业必将持续到遥远的未来。”[1]如今看来,无论是就歌德本人,还是就《浮士德》这部影响广泛、既有“戏剧”之名、又采取了诗歌形式兼具哲学奥义的不朽巨著来讲,格林的预言都已成现实:跟“红学”、“莎学”一样,“在世界范围内研究《浮士德》业已形成文学领域里的一个独立学科,被称为‘浮学’”。[2]对《浮士德》的研究、阐释与批评两百多年来绵延不绝,构成了一部可以想象却难以完全把握的“浮士德批评史”。[3]有关著述和文献浩如烟海,连德国学者也深感,要全面周详地描述《浮士德》阐释与批评的历史景观,如今是“一项单凭个别学者之力已无法完成的重任”。[4]因而本文只拟擢其要者,勾画轮廓。为此有必要首先指出《浮士德》发生史方面的特点:[5]这部共计12111行的诗剧,其创作过程跨越18、19两个世纪,历经作者生命中所有重要阶段,断断续续长达60多年。它不像多数经典作品那样一开始就内容完整、形式统一、版本单纯。这种特殊的创作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浮士德》本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独一无二的特殊性、难点和问题,也决定了其错综复杂的阐释与批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