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以中部六省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PREFACE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党的十九大上,创新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在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论断。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支撑下,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从天空到深海,处处可见五星红旗的身影,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今年七月初,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联合发布了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中国内地的排名较去年提升了五位,位列17,这也是我们首次进入全球前20名。这个排名,客观反映了我国无论是创新环境还是创新绩效都有明显的改善和提升。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有效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策略,大力推进区域内产学研深度合作,对于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协同创新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推动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动力源,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的酝酿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研发和创新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新技术的时效性更加明显,协同创新更显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我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地区内创新主体之间均展开了广泛的合作。早在2003年,上海、江苏、浙江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这种制度在协调资源配置、推进重大任务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安徽省加入。随着制度的完善,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率先构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于2016年共同签署了《沪苏浙皖关于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迈出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重要一步。2018年,该城市群又签署了《长三角地区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2007年11月,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成立,促进会的任务是充分发挥产学研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共享服务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政产学研金与用的紧密结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贡献。促进会成立以来,在中央领导的关心下,在各有关部委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先后在北京、深圳、天津、山东等地举办了每年一届的中国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对推进中国产学研合作产生较大影响。2019年1月,第十二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民营经济创新发展”。

2011年4月24日,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中,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会上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这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协同创新提出要求。2012年4月,为了落实胡锦涛的指示,财政部与教育部开始实施“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这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我国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该计划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自“协同创新”和“2011计划”提出以来,各高校纷纷响应教育部的号召,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密切加强同科研机构、企业的联系,探求协同创新联盟,开展协同创新平台。2013年4月11日,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校牵头的首批14家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通过“2011计划”认定,成为首批“2011计划”建设体。

2017年,科技部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口号,会议提出加快推进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国家自创区、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支撑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增强基层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加快推进科技扶贫精准脱贫六条措施,为区域协同创新增强了政策指导。

2018年10月,“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该论坛旨在进一步探索区域协同创新科技服务模式,促进科技资源与区域合作需求有效对接,推动包括京津冀地区在内的跨区域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和优化配置,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为区域务实推进协同发展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服务和支持。

在协同创新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在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误区,如一些地方认为转型升级就是淘汰传统产业尤其是一些夕阳产业转而发展新兴产业,因而一哄而上去追逐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当然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再如,为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一些地方搞“一刀切”,要求区域内所有城市都必须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这其实也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表现,但并不是对所有区域、所有城市的统一要求。相对而言,特大城市更适合于发展第三产业。

事实上,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转型”,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业。转行业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业未必就能转型,要转型未必就要转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升级”,既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如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也包括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只有正确理解产业转型升级的这些内涵,才能在实践中避免出现偏差。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通过产业政策调整来影响产业结构转变,增强国民产业的适应能力,主要经历了数量扩张、质量提升及创新驱动型发展等政策调整阶段。2005年国务院提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2011年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总体来看,虽然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得到了整体的提升,但依靠生产资料简单堆积的要素驱动方式依然是这一时期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升级的进程较为缓慢。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二五规划提议,指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应依靠科技进步建立结构优化、技术水平先进且产品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2012年,创新驱动被提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在五年后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创新是引领生产的第一动力的论断。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预示着,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将由“数量型增长”转变为创新驱动的“质量型增长”。

知识经济时代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加快,新兴技术、新兴产业正逐渐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为了应对挑战,世界各国都在尝试打破资源壁垒,促进产学研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创新组织模式、一种开放式的创新模式,能充分调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加快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技术融合与扩散,显得尤为重要,已成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

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态势良好,合作机制、合作模式不断创新,推动着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推动了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通过产学研合作,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解决了一批制约支柱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在同一时间段内,很多相同或类似的研发活动正在进行,如果有一项研究率先成功,那么其他类似研究的价值就会降低,甚至完全没有价值,那么这项研发就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它的经济价值也就不能实现。而如果各创新主体之间进行协同创新,不仅会很大地降低这种可能性,而且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创新的效率,从而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虽然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尚未理顺,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以企业为主体、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亟待建立。当前我国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直接合作面临较高风险,一是企业的资金风险,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无力对长期性、高创新性和高回报性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投资研发;二是科研机构的技术转化风险,由科研机构全盘负责研发、初试、中试、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的“交钥匙”合作模式,导致科研机构承担风险过高。因此应尽快建立多方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中小企业的配套作用以及科研机构的基础支撑作用,同时培养一批提供服务保障的中介机构,逐渐形成联合开发、分工明确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合作创新的知识产权分享机制仍需优化。产学研合作各主体在成果价值和知识产权归属上认识不一致,容易引发合作失败。另外,利益分配问题还存在于产学研合作各主体内部,如果事先没有清晰的利益归属,合作就难以为继,并面临可能的利益损失。应着力优化产学研合作的知识产权分享机制,解决三大问题,包括合作双方原有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协作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的归属与分享问题以及创新结果之上的再开发、工艺研发优化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分享问题。

产学研战略联盟作为发展到当今的高级阶段的产学研合作,除了具有产学研合作的一般性质,更主要的是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和协作性。无论是过去的产学研合作,还是当前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全国各地都开展了伟大的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然而却比我们预期的难度大得多,发展速度要慢得多,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要改变这种状况,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只有产业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支持,需要制度创新。

本著作旨在借助区域协同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等相关基础理论,综合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分析、阐述区域协同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以期对中部各省依靠创新发展之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在对区域协同创新相关理论、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理论、创新驱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著作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对中部六省区域协同创新现状、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进行分析。以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中部各省统计年鉴以及广泛收集来的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数据的汇总与归纳,首先对中部各省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协同创新的环境、创新主体的能力、产学研平台建设等情况,最后提出中部六省推进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对中部各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进行分析,主要从产业结构演进情况、三次产业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情况、万元GDP能耗情况等方面展开。最后,提出中部六省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区域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与路径研究。笔者引入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首先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区域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般机理,提出区域协同创新视角下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接着具体分析在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各创新主体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作用。最后根据不同阶段产业、区域协同网络发展的特点,具体提出了基于关键共性技术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基于创新平台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以及基于配套产业链优化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第三,区域协同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互动关系研究。首先,从理论方面分析区域内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互动关系,并画出两者相互影响的机理图。在此基础上,构建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进一步探讨中部各省不同创新要素对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的差异性,实证分析得出各创新因素与产业转型升级关联程度,这能为中部各省政府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进行科技投入、政府扶持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

第四,区域协同创新系统与产业转型升级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研究。笔者首先分析了创新系统与产业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并总结了系统协调发展的现行评价方法。然后通过筛选确定指标,构建分析模型,运用熵值法与专家赋权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得出区域协同创新系统与产业转型升级系统的发展指数,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划分系统发展的耦合协调性标准。最后,分省份对区域协同创新系统与产业转型升级系统的发展指数、协调度、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评价与分析。

由此,本著作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影响因子也有所不同,影响中部不同省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指标也有较大差异。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显示:河南、安徽、湖南、江西四个省份中,高校与企业合作研发经费支出与产业转型升级指标的关联度最大,而山西、湖北两省与产业转型升级关联度最高的指标为R & D人员全时当量。具体看,中部各省各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在各年份的关联系数又有较大的差异,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次,2009—2016年,中部六省的区域协同创新水平、产业转型升级水平以及耦合协调度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且最终都达到了良好的耦合协调状态。但是在达到良好耦合协调的过程中,不同的省份又有较大的差别。综合来说,区域协同创新系统与产业转型升级系统的发展水平与当地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所做的工作有关,那些区域内产业创新活动活跃、产业结构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多、传统产业慢慢实现转移的区域往往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好一些。

几年来,本团队一直致力于以河南省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研究。2014年,和孙艳红教授合作,出版了《河南省经济增长动因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一书,2016年,和邓国取教授等7位博士合作,出版了《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动因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书,2018年,以我为主,带领我的研究生,经过努力又出版了《河南省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一书。这些著作的问世,在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前两部著作分别获得了“201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2016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一书目前正在申报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这些奖项的获得,是学界和社会对我们努力的认可,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士气。早在2018年年初,《河南省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一书刚刚完稿、还未付梓之前,我们就定下了本书的研究写作计划,以期延续我们的区域经济研究。《区域协同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以中部六省为例》一书,是由朱选功教授制定写作大纲,研究生王宁同学和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商学院李刚副教授共同执笔完成的。全书最后由朱选功教授通稿和定稿。

自中部崛起的战略启动实施,历经十多年发展,中部六省经济一直在节节攀升:2005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为3.34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8.8%,2018年,中部地区的生产总值达到19.2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21.40%。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进行考察,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中部地区崛起鼓劲加油,并为中部地区下一步的腾飞指出方向和路径。目前,中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领跑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四大板块”,实属不易。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这个速度是在高质量的前提下的速度,中部地区的成绩更多地体现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体现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上,体现在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上。”推动中部崛起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决策,而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提高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中部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赋予的大好机遇中,我们已经干成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实现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突破,科技、经济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成就。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中部六省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为中部六省各项战略的实施尽一份绵薄之力。

朱选功

2019年7月于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