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个洋夫子
1918年,溥仪的老师徐世昌因要出任民国大总统而辞去“帝师”之职。经李鸿章的次子李经迈推荐,徐世昌代向英国使馆交涉,聘请融贯中西的庄士敦担任溥仪的新老师。
庄士敦
庄士敦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1898年来到中国,先后在香港、威海卫的英殖民政府任职,是一位地道的“中国通”。他广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对中国的儒家文化和佛教哲学十分推崇。此外,庄士敦十分热衷旅行,在游历的同时切身体会当地风土习俗,写出大量关于中国的著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学术研究价值。他的《从北京到瓦城》《佛教中国》等书籍,提出中国的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相结合,方能彰显中华文化之精髓,是拯救未来世界之良方。在庄士敦的著述中,绝少出现同时期西方人眼中对中国人的歧视意味和阴暗色调,更多是为中国的传统习俗进行辩护。
1919年2月,庄士敦处理好威海事宜后赶赴京城,开启了自己的帝师生涯。这一年溥仪14岁,庄士敦45岁。庄士敦带着先进的西方思想与现代科学步入紫禁城,为这个古老皇宫带来了新气象。依据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回忆,年少的小皇帝对这位“苏格兰老夫子”以及其带来的西方事物充满好奇和崇敬。庄士敦则对这位特殊的学生竭诚尽忠,倾其所知相授。
庄士敦从英文单字和会话开始教起,教溥仪读过《英文法程》,继而又读《伊索寓言》《金河王》《艾丽斯漫游仙境》等,并穿插给他讲一些世界历史和地理知识。庄士敦穿着大清朝服,操一口非常流利的北京官话,行大清礼节,学着中国人的样子,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诵读唐诗。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他的中国话比陈师傅的福建话和朱师傅的江西话还好懂。”
他们师生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在庄士敦眼里,溥仪虽然贵为皇帝,可实际上是一个孤独感很强烈的少年,他有诗画方面的一些才能,对时事有浓厚的兴趣,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庄士敦向溥仪介绍西方的先进文化,鼓励这位小皇帝在紫禁城的范围内进行一些新的尝试。于是故宫里响起了电话铃声。庄士敦还对溥仪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给予了关照,当他发现溥仪的眼睛已经近视时,就力排众议,给溥仪配戴了眼镜。
两年后,溥仪听不惯洋师傅笑讽“猪尾巴”的玩笑,便一怒之下愤然剪掉了辫子。伴读的毓崇见到之后,阿谀地说:“您是皇上,您的辫子剪下来,可以卖给西洋夫人当假发,倒是可以赚一笔钱嘛!”溥仪将此话视为莫大讽刺,听后极为不悦。顿时,宫内除几个内务府大臣和三位中国师傅外,其余上千条辫子一夜之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奴才大献殷勤的嘴脸让溥仪感到气愤,他越来越觉得皇宫里的生活枯燥乏味。
就在这个时候,由于多次被骗子所骗,她的母亲和端康太妃关系也出了问题,太妃指责她“中饱私囊”,她又苦于无法解释清楚。另外,渐渐长大的溥仪多次顶撞额娘端康太妃,太妃生气就拿溥仪的生母出气。1921年9月30日,端康太妃坐在永和宫大殿内,竟然让溥仪的母亲瓜尔佳氏和溥仪的老祖母在殿外跪了一个上午。心高气傲的瓜尔佳氏回到自己家后将鸦片掺着烧酒和金面儿,一起吞进肚里,愤然自杀。
溥仪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火速从宫中赶到醇王府,跪拜在母亲的灵前,郑重磕了三个头,一言不发,走出了思迁堂的正殿。这是溥仪进宫十几年首次回醇王府。溥仪父亲载沣对妻子的死一直严守秘密。溥仪只是听载沣说,母亲患的是“紧痰绝”脑溢血。
溥仪的父亲载沣
溥仪过了许久仍不了解其母自杀的内幕。惟有的一点温暖也随着母亲的去世消失了。此时的溥仪仅有的乐趣就是和他的老师在一起时谈古论今。庄士敦给溥仪起了个英文名“亨利”,还教会他英国礼仪。日子久了,庄士敦与溥仪之间已经淡去所有隔阂,信任倍增。西方世界多姿多彩的生活让溥仪无限向往。溥仪第一次有了离开皇宫,去欧洲考察的念头。是的,庄士敦为溥仪打开了一扇世界之窗,外面的精彩世界让溥仪倍感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