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美术基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透视基本原理

一、透视的概念与形成

拉丁文“perspclre”一词就是“透视”之意。最初研究透视是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地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由于人的眼睛特殊的生理结构和视觉功能,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在人的视野中都具有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的变化规律,同时人与物之间由于空气对光线的阻隔,物体的远、近在明暗、色彩等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因此,透视分为两类:形体透视和空间透视。

形体透视亦称几何透视,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圆形透视等。

空间透视在绘画中指通过对比而形成的变化规律,如虚实对比、明暗对比、大小对比、色彩对比等。

色彩透视亦称空间透视,指形体近实远虚的变化规律(图1-83)。

图1-83 透视的形成

二、透视的规律

(一)纵透视

在平面上把距视者远的物体画在距视者近的物体上面。在中国古代构图法中称之为高远法,即近低远高。在人类早期的绘画艺术中经常可以看到,最典型的是埃及墓室壁画的构图,远景作为一条横带完全置于近景横带之上。在儿童画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所有的物体都放置在一个平面上,物体没有近大远小的区别,只是通过物体的高低位置来体现透视感。现代很多画家也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描绘出的世界往往带给我们特别的感受(图1-84)。

图1-84 《洞天山堂图》 董源

(二)斜透视

距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在图1-85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这样的表现手法。这里不同于焦点透视中的倾斜透视。

图1-85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三)重叠法

重叠法又叫遮挡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利用前面的物体部分遮挡后面的物体来表现空间感。在儿童画中,小朋友们往往采用混合式的绘画空间来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而主要的空间表现方式就是“左右上下关系”和“部分遮挡关系”。同时,遮挡法也让在有限的画面内表现更多的内容成为可能(图1-86)。

图1-86 《虢国夫人游春图》 张宣

(四)近大远小法

将远处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垂直的物体大平行的物体小,这是现代线性透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五)空气透视法

空气透视法即近者清晰,远者模糊。由于空气的阻隔,空气中稀薄的杂质使物体距离越远看上去形象越模糊,所谓“远人无目,远水无波”的原因就在于此。同时存在着另外一种色彩现象,由于空气中含有水气,在一定距离之外物体偏蓝,距离越远偏蓝的倾向越明显,这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晚期哥特式风格的祭坛画,常采用这种方法造成画面的真实性。

(六)色彩透视法

因为空气的阻隔,同样颜色的物体距离视者近则色彩鲜明,通常偏暖,距离视者远则色彩灰淡,通常偏冷。

三、透视的基本形式

(一)平行透视

平行透视又称“一点透视”,是指立方体放在一个水平面上,前方的面(正面)的四边形分别与画纸四边平行时,上部向纵深的平行直线与眼睛的高度一致消失成为一点。而正面则为正方形(图1-87、图1-88)。

图1-87 平行透视

图1-88 平行透视

(二)成角透视

成角透视又称“二点透视”,是指把立方体画到画面上,立方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角度时,向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两个消失点。在这种平行情况下,与上、下两个水平面相垂直的平行线也产生了长度的缩小,但是不带有消失点(图1-89~图1-91)。

图1-89 成角透视

图1-90 成角透视

图1-91 成角透视

(三)倾斜透视

倾斜透视又称“三点透视”,当视点通过画面观察物体远近成倾斜角度的边线时,就是要形成倾斜透视变化。圆的透视图:正圆也成了椭圆,且里面的弧长小于外面的弧长;外弧弯曲度大一点,里弧弯曲度小一点。

三点透视,一般用于超高层建筑的俯瞰图或仰视图。第三个消失点必须和画面保持垂直的主视线,必须使其和视角的二等分线保持一致(图1-92、图1-93)。

图1-92 倾斜透视

图1-93 倾斜透视

四、透视图的实际运用

熟练掌握一定的透视制图规律后,在实际的运用中,我们更侧重于抛开复杂的制图程序,用自己的情感作画。严格地说,好的表现性透视图是建立在对透视原理的理解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必然结果(图1-94~图1-98)。

图1-94 《夜晚的咖啡馆》 梵高

图1-95 《阿尔的卧室》 梵高

图1-96 《静物写生》 学生作业

图1-97 《静物写生》 学生作业

图1-98 《静物写生》 学生作业

思考题

1. 造型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什么?

2. 构图的含义是什么?构图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3. 透视的概念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

4. 透视的规律有哪些?透视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实训题

1. 应用拍照片的形式在自然中发现点、线、面的组成形式。

2. 进行归纳与模仿制作新的点、线、面的表现形式。

3. 在名家作品中领悟构图,发现规律并应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4. 观察透视的形成及规律,牢记透视规律的要点并应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5. 在创作中采用不同材料、不同构图、不同视角、不同表现手法,进行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