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成员持续知识共享行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研究现状

鉴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重要意义,这一研究主题近几年来一直是国内外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状况,本书对国内外文献数据库进行了梳理。国外数据库以Eleveiser数据库和EBSCO数据库为主,国内数据库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代表。通过对重点文献的分析,发现已有研究从多种视角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动因及其影响机理进行了阐释,主要包括心理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和多重视角。

(一)心理学视角的阐释

心理学视角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社区成员内在心理状态和动机因素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理论基础包括计划行为理论、理性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成就激励理论等。如王飞绒(2008)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行为态度、感知规范以及行为控制三个构面预测虚拟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其中行为态度包括内在激励因素、外在激励因素和已知比较水准,感知规范包括利他主义、领导方式和技术支持,行为控制包括学历、时间因素和团队效能。经验结果显示,行为态度、感知规范、行为控制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具有显著影响。Tsaisun等(2006)分析了游戏社区的分享行为,从利他主义、一般互惠和社会声誉三个方面考察其对分享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社会声誉是一个较强的动机。Fuller(2006)研究了新产品开放社区的贡献行为,认为其动机因素有金钱奖励、显示创意、获取知识、内在兴趣、对产品不满和好奇。研究结果显示,好奇和内在兴趣是新产品开发社区贡献行为的最主要动力。Yang和Lai(2010)的研究发现,维基百科社区的知识分享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基于自我概念的内在和外在动机,其中基于自我概念的内在动机是知识分享的关键动机。徐小龙(2007)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认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活动主要受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信任、信息技术、知识主体和社区文化。Hsu等(2007)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自我效能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研究不仅解释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产生的内在机理,而且证明了心理学理论在该领域的基础性地位。

(二)社会学视角的阐释

社会学视角的相关研究将虚拟社区知识分享看作社会化过程,判定社会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理论基础主要有社会资本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Nahapiet和Ghoshal(1998)较早地探讨了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作者将社会资本分为三个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其中结构维度包括网络关联、网络架构和专用组织,关系维度则被认为是“关系、信任、规则、认同”等,认知维度包括共有的价值观、共享的语言等。在知识分享过程中,结构维度和认知维度决定了知识分享的机会和成本,关系维度则影响了知识共享动机的产生。基于Nahapiet和Ghoshal(1998)的研究,Wasko和Faraj(2005)、Sun和Ju(2009)、Chang和Chuang(2011)等引入社会资本理论,分析了社会资本各维度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

社会影响理论强调将虚拟社区作为一个团队,分析其对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Kelman认为,社会影响包括顺从、认同及内化三个过程,顺从是个人接受影响从而获取他人或者群体的支持或者授权,认同表示个人接受影响从而建立和维持与其他人或者团队的满意的关系,内化表示个人因为自己的目标或价值观与其他成员类似从而接受影响。周涛、鲁耀斌(2009)从社会影响理论的角度,考察了其对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作者沿用了Kelman对社会影响的分析框架,认为顺从通过主观规范来体现,主要指个人接受影响从而获取他人或者群体的授权,认同通过社会认可来体现,表明个人对团体的认同,内化通过团体规范来体现,指接受共同的自我导引来达到共同的理想目标。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认可、团体规范对社区成员的共享动机具有显著作用。

(三)多重视角的阐释

虚拟社区中的成员知识共享是一项复杂行为,单纯地依赖某种理论视角去阐释其内在行为机理恐怕具有片面性,因此许多学者偏向基于多重理论视角研究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Hsu和Wang(2006)整合了社会资本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分析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其中,社会资本包括结构维度、关系维度以及认知维度三个维度,结构维度主要采用社会互动联系进行测量,关系维度采用信任、互惠规范以及身份认同进行测量,对认知维度的测量主要采用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愿景,社会认知理论则采用个人结果期望和社区结果期望进行测量,并实证检验了上述因素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Sun和Ju(2009)分析了个人动机、社会资本以及习惯域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个人动机包括声誉和乐于助人,社会资本采用互惠、中心性和自我专家鉴定、参与度进行测量,并实证了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Wasko等(2005)基于动机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分析电子实践社区中个人动机和社会资本与知识贡献之间的关系。Chang和Chuang(2011)同样从个人动机和社会资本两个构面分析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个人动机主要从声誉和利他行为两个维度进行测量;社会资本包括结构维度、关系维度以及认知维度,其中结构维度从社会互动进行测量,关系维度从信任、身份以及互惠进行测量,认知维度从共享愿景进行测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Ren等(2007)分析指出,虚拟社区所有的商业成功依赖于成员对该社区的承诺感和贡献行为,任何商业模式经济价值的创造在于参与者给社区带来内容和知识。虚拟社区作为互联网诞生后发展出来的新型沟通媒介、网络空间聚集地点以及自我组织实体,社区成员的聚集效应及参与行为是提高社区商业价值的关键因素。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从心理学、社会学及多重视角分析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但仔细梳理发现,一方面,在研究对象方面,已有研究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参与”行为的划分都是静态的,没有从时间维度来区分初始参与到后来参与的心理变化,即少有研究关注到社区成员知识共享的持续参与行为;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在分析社区成员知识共享内在动机方面,参考因素众多,包括声誉、利他、获取奖励、地位等,没有从原理层次上揭示问题的本质。基于以上分析,本书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去思考和探讨以下问题:

①将期望确认理论移植进来,引入该理论模型中的两个关键变量——确认和满意度,用以测量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过程的心理变化,并实证分析该变量与知识共享持续意愿及行为之间的关系;

②从感知价值角度揭示社区成员知识共享持续行为的内在本质,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分析社区成员感知价值的构成维度,并探讨感知价值与知识共享持续意愿及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③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整合感知价值理论、期望确认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以及社会认知理论,系统地探索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可持续行为的内在机理,分析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共享可持续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相互间的作用关系;

④考察社区成员的个体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注册时间、社区身份、访问频率对知识共享持续意愿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