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常德市武陵区招屈亭(公元前202年已建)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东滨洞庭,北连荆襄,辖武陵、鼎城两个市辖区,汉寿、澧县、临澧、桃源、安乡、石门六个县。常德,古名有武州、朗州、鼎州。《文献通考》记载:“唐昭宗时,以澧、朗二州为武贞军。”《隋书·地理志》载,开皇九年(589)隋灭陈后,改武陵郡为朗州,并临沅、汉寿、沅南为武陵县,是为武陵县设置之始。《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621)置朗州,天宝元年(724)改为武陵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朗州,属山南东道,领县二:武陵(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桃源县地)、龙阳。”北宋,朗州改为鼎州,隶属荆湖北路。“常德”一名,源于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在当地置“常德军”,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又据《宋史·地理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升“常德军”为“常德府”。此后,“常德”一名就延续下来。
常德武陵区招屈亭历史悠久,历代文献均有记载。楚霸王项羽曾令人在此秘密处置了他起义之初所立的楚义帝。(103)公元805年,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在《武陵书怀五十韵并引》中写道:“按《天官书》,武陵当翼、轸之分,其在春秋及战国时,皆楚地,后为秦惠王所并,置黔中郡。汉兴,更名曰武陵,东徙于今治所。常林《义陵记》云:‘初,项籍杀义帝于郴,武陵人曰:“天下怜楚而兴,今吾王何罪,乃见杀?”郡民缟素,哭于招屈亭。高祖闻而义之,故亦曰义陵。’今郡城东南亭舍,其所也。晋、宋、齐、梁间,皆以分王子弟,事存于其书。永贞元年,余始以尚书外郎出补连山守,道贬为是郡司马,至则以方志所载而质诸其人民。顾山川风物,皆骚人所赋。乃具所闻见而成是诗。因自述其出处之所以然,故用‘书怀’为目云。”(104)《广博物志》记载:“项羽遣英布弑义帝,武陵人哭于招屈亭下。高祖闻而义之,号其郡为义陵。”([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七)(105)唐代诗人汪遵《招屈亭》:“三闾溺处杀怀王,感得荆人尽缟裳。招屈亭边两重恨,远天秋色暮苍苍。”(106)这里提到故楚地的武陵人在“招屈亭”哭悼楚国最后的“王”,可见,招屈亭的建筑历史可以推到汉高祖之前,即秦末时期。
招屈亭在后世名气越来越大,应与唐代诗人刘禹锡(772—842)的《竞渡曲》有密切关系。其诗如下:
《竞渡曲》
竞渡始于武陵,至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义。事见《图经》。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迸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鬛动,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旗夹岸照鲛室,罗袜陵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这首诗歌不仅生动地写出了武陵端午竞渡的热烈场面,而且具有极高的风俗史的价值。此后历代迁客骚人路过此地都会记起唐代“诗豪”刘禹锡的《竞渡曲》及其关于武陵端午习俗的一段序文。史学家们介绍端午招魂习俗、端午纪念屈原习俗、武陵招屈亭时,都会提及刘禹锡的这首诗歌及其序文中的重要民俗意象。如宋祝穆撰《方舆胜览》卷三十中“常德府”条云:“招屈亭,在城南。相传三闾大夫以五月五日,由黔中投汨罗,土人以舟救之,为《何由得渡湖》之歌,其名咸呼云:‘何在?’”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六八云:“招屈亭,今郡南亭即其所,在安济门之右,沅水之滨。”明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六十四“武陵县”条:“招屈亭,在府城东南。楚屈原投汨罗死后,人因作此亭以招之。每岁端午日以角黍扬桴中流竞渡,邦人纵观。唐刘禹锡《竞渡曲》:‘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巳矣,哀谣振楫从此起。’又云:‘曲终人散空愁落,招屈亭前水东注。’有碑尚存。”等等。
《溆浦县志》称招屈亭在今溆浦县,文献描述:“招屈亭,在武陵县南,沅江滨。”(《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八十)今溆浦县在沅水东南岸,故,文献记载的招屈亭所在位置不符合今日溆浦县的实际地理形势。
招屈亭究竟在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文可以作为参考,招屈亭应在朗州治所武陵(后汉时临沅县),今常德市武陵区。唐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居住于武陵城东,沅江边的“招屈亭”旁,有诗曰:“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酬朗州崔员外与任十四兄侍御同过鄙人旧居见怀之什,时守吴郡》)(107)其文又曰:“予谪居之明年,主人授馆于百雉之内,江水茫茫,周墉间之。……室庐及江之涯,间不容亩,顾积块峙焉而前耳。”(《机汲记》)(108)由此可知,招屈亭在城墙边,城墙下是沅江。
《旧唐书·地理志》载:“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朗州。天宝元年,改为武陵郡。乾元元年,复为朗州。”朗州治所在武陵:“武陵,汉临沅县地,属武陵郡。秦属黔中郡地。梁分武陵郡于县,置武州。陈改武州为沅陵郡。隋平陈,复为嵩州,寻又改为朗州。炀帝为武陵郡。武德复为朗州,皆治于武陵县。”故,唐代刘禹锡所见招屈亭,在朗州治所在地武陵县,今常德市武陵区。
又《古今碑刻记》载:“招屈亭碑,刘禹锡撰,在湖广常德府城东南。”(109)可知,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常德府任司马时,曾为府城东南的“招屈亭”刻写石碑,可惜碑文内容无可考。又考,刘禹锡之前约一百年,唐高宗时期的县令蔡朝英,曾重修招屈亭并刻石记事,此事记载于《舆地碑记目》:“招屈亭碑,唐龙朔中,县令蔡朝英重修,且刻石以记其事。”(110)按“龙朔”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时间跨度为661年—663年。明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六十四亦提及“招屈亭碑”,说:“有碑尚存。”从唐代地方官多次修葺“招屈亭”且刻碑记其事可知,唐代湖南武陵地区纪念屈原的风俗较为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