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公路交通历史与现状
【古代道路】
早在6000年前,陕西先民们在狩猎、采集、生活和交往中“践草为径”,开拓出一条条原始道路。周通“乡、隧”,划等级,建世界最早道路交通网;秦修驰道,建“直道”,奠定陕西作为全国古代道路交通中心基础;汉开“回中道”,凿“褒斜、子午、儅骆等道”,通“丝绸之路”,拓展陕西道路交通中心布局结构;唐修桥道,建驿馆,兴“丝路”,筑就以长安为中心,沟通全国,连接欧亚,“四通八达”道路交通网络。宋以后,政治、经济中心东移,陕西虽不再是全国道路交通中心,但由于所处承东启西区位特点,和原有道路布局使然,仍发挥着通往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作用。
【民国道路】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频仍,经济凋弊,民不聊生,公路发展步履维艰,甚为缓慢。该时期,全省修建公路仅4323公里,主要是通达相邻省区的省际公路和以西安为中心的一批省内公路,由于标准低,质量差,失修失养或人为破坏,至1949年,全省能通行汽车的公路仅1908公里。
【现代道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陕西公路发
展新篇章,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民动员,大办交通,排除“大跃进”和“文革”等影响,1970年实现县县通公路;70年代末至80年代改革开放后,公路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推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米”字型公路骨架系统,利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修建西三一级、西临高速等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建设起步,改善国省干线公路,带动县乡公路发展,公路面貌加速改变。
20世纪90年代起,公路交通快速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几次调整规划,从高速公路主骨架规划,到“3纵4横5辐射”网规划,再到“2环3纵6辐射7横”网规划,持续加快发展,至2010年底,全省基本建成以西安为中心的高速公路主骨架,以途径陕西的8条国道和28条省道为次骨架,以农村公路为支脉,连接城乡、沟通相邻省、区的公路网络。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4.7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03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9534公里,农村公路132974公里。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91.21%。平均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71.66公里,平均每万人拥有公路39.09公里。
【古代道路运输】
陕西古代道路运输以各个时期所使用的主要交通工具及其相应的道路和运输方式划分,大体上可分为人力负载、畜力车驮交通两个不同阶段。关中平原、汉中盆地、陕北高原发现的诸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说明早在6000年前,在泾、渭、洛、汉诸水谷地和长城沿线就密布着原始人群。这些先民们在进行狩猎、采集、生活和交往中“践草为径”,开拓出一条条原始道路,以最简单的交通工具,进行着原始的交通运输。这一时期,人们全是徒步行走,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是木棍,它既是采集或狩猎的器械,行走的拐杖,也是背抬物品的工具。运送物品一般是手提或负载,不同的自然环境,采用不同的运输方法。
史载,陕西距今4000多年前就有车。夏禹治水,“治梁及岐”“陆行乘车”。商周时期,车辆已成为陕西陆路交通普遍使用的运载工具。天子巡狩,诸侯会盟,征战讨伐,出车动辄千百辆。考古资料证实,西安东郊老牛坡出土的殷代车辆,“沣西车马坑”出土的周代车辆,做工都较精细,分别由两马或四马驭挽。以畜力挽车驮载为主的道路交通,在陕西持续了近4000年。在畜力车驮交通运输阶段中,不通车路和驮道的山区或偏远地区,人们行旅和物资交流仍赖徒步行走和人力负载。
【抗战期间道路运输】
民国四年(1915),袁世凯为酬劳其亲信陆建章镇压“白狼起义”有功,奖励汽车两辆,驶入陕西。民国十一年(1922),组建起拥有20辆车的长潼汽车公司,首开西安至潼关间汽车客货运输。汽车运输始由官营,继以军办,鼓励私商开办。民国十八年(1929),省政府制颁《陕西商办长途汽车章程》,鼓励私商开办汽车运输,私营汽车迅速发展起来。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5月,共有私营运输行(司)18家,汽车829辆。民国十九年(1930),陕西省公路局(前后多次易名)成立,经营官办汽车运输。民国二十四年(1935),全国经济委员会设立西北国营公路管理局(后多次易名,简称西北路局),办理西北各省国道公路交通运输,在陕西设有营运、车队、修理、车站等分支机构。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5月,有官办汽车运输企业3家,汽车407辆。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于1937年10月在西安建立七贤庄汽车队,有汽车22辆,为陕甘宁边区和八路军前线部队运送物资和人员,“皖南事变”后撤回延安。
【现代道路运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西公路运输得到迅速发展。通过对原国民党政府官办运输企业进行改革改组,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汽车运输体系;对私营运输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扶植、发展非机动车运输,建立起一批经营人力、畜力运输的运输社、队、公司。从1958年开始,省、地(市)、县属专业运输企业继续发展增至188家。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机关企业自备货运汽车迅速发展,1980年已占全省民用汽车62%以上。同时,非机动运力经三年“大跃进”重创后一直锐减,机动车运输已成为陕西公路交通主要运输力量。1981年之后,公路运输经营向全社会开放,出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办运输,各种运输工具一起上的局面,公路运输机动化步伐大大加快。
1990年底,全省民用客货运输汽车14.04万辆,运输拖拉机25.12万辆,分别为1980年2.49倍和3.33倍。机动车运输遍及全省99.55%乡镇和75%行政村,机动车运输量和周转量占到全省公路客货运输总量和换算周转量的96.2%和99.6%。
20世纪90年代起,道路运输进入持续发展的快车道。经过20年持续发展,全省建立起由班线客运、旅游客运、节假客运、包车客运、城市客运、出租客运、应急客运等多种客运方式构成的道路客运网络,形成由整车货运、零担货运、专线货运、特种货运、冷藏运输、危险货物运输、小件快运、物流配送等多种货运方式构成的道路货运系统,满足不同层次的客、货运需求,基本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2010年,全省省际客运班线656条,通达国内26省(自治区、直辖市)300多个市(县、区);市际客运班线937条;县际、县内客运班线4165条,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88.44%。道路客运车辆档次提高,高、中、低级和大、中、小型结构趋向合理。全省营业性客车共7.25万辆,其中班线客车1.84万辆,占25.38%;班线客车中,大、中型客车分别占23.01%和59.52%,高、中级客车分别占18.36%、39.50%。全省公交客运车辆、出租客运车辆分别超过1万辆和3万辆。城市公交营运线路里程达到1.16万公里。小汽车快速进入家庭,成为百姓代步工具。道路货运车辆结构向两头发展,趋向重载化、专业化,高效、低耗车辆增加。全省营运货车25.75万辆,其中大、中、小型货车分别占30.88%、7.45%和57.56%,专用货车占4.11%;大型货车中,8吨以上重型货车占54.89%。
(省交通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