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胡碧玉.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BFC11/17795063606800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40234582-zZWdlvwKYkWuV51QvT1FxLXWuKfR2cXj-0-761a30ddfd3d20db6a5e79f10801697d)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区域创新体系于1992年由英国学者Philip Cooke在《区域创新体系:新欧洲的竞争规则》一文中最先提出,之后得到了学术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5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技术评估中心以“区域创新体系”为主题邀请专家在德国斯图加特市召开国际学术讨论会。
(1)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
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区域创新体系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与进化经济学理论相融的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它强调区域创新网络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类型研究
从治理维度出发,Cooke把区域创新体系分为基层型区域创新体系、网络型区域创新体系和统制型区域创新体系。Cooke将区域创新体系定义为这样一个系统,即企业及其他机构经由以根植性为特征的制度环境系统地从事交互学习。另一位对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是Asheim,他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支撑机构环绕的区域集群。根据这个观点,区域创新体系主要由区域主导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和制度基础结构这两类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构成。
(3)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特定区域研究
随着区域创新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很多学者都在特定的创新区域的创新实践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创新理论,典型的研究成果包括:Hassink(1992)对巴登-符腾堡及英格兰东北部地区的研究;Corrigan(1992)对莱茵-阿尔卑斯地区的研究;Saxsonian C(1994)对美国硅谷和128号公路地区的研究;Asheim和Dunford(1997)对欧洲区域未来发展的研究以及卡西奥拉托(Cassiolato, 1999)在对拉丁美洲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过程中做出的关于国家、区域、地方创新体系的关系的论述。
(4)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模型研究
国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也进行了一些比较深入的探讨,并形成了相应的概念模型。典型的区域创新体系结构模型有:Autio(1998)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由根植于同一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中的两个子系统构成,建立了“二系统模型”,包括知识应用和开发子系统及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Padmore(1998)分析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体系构成三要素分别是环境(groundings)、企业(enterprises)和市场(markets),并称之为GEM模型;Andersson(2002)认为集群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另一种以集群为中心的区域创新体系结构;Radosevie(2002)从决定性要素、组织者和联盟三个维度对中东欧(CCE)的区域创新体系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四要素框架模型,四要素包括国家层次要素、行业层次要素、区域层次要素和微观层次要素;Kuhlmann(2004)从制度学和演化论等理论视角出发,认为区域创新体系由区域政治系统、区域教育和研究系统、区域产业系统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四部分构成。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层次研究
三个产业创新体系分别是:国家产业创新体系、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和企业层次的产业创新体系。罗积争等指出,产业创新是企业创新到国家创新的桥梁。另外,一些学者已注意到区域产业创新能力是企业层次的产业创新能力和国家层次产业创新能力间的桥梁。薛风平认为,创新能力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微观层次是企业创新能力;宏观层次是国家创新能力;中观层次是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管顺丰在其博士论文中系统地研究了区域产业创新系统与国家产业创新系统和企业的产业创新系统间的关系,认为区域产业创新系统与国家产业创新系统和企业的产业创新系统的唯一区别仅在于范围、层次的区别。
(2)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内涵及构成研究
目前,学者对于什么是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并没有形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区域产业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没有区别。比如,万迪等学者认为,地区创新体系是地区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产业创新体系由建立在地区创新体系基础上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有机融合而成,地区创新体系与产业创新体系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对于创新主体企业来说,两者通过互补共同形成了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有的学者并不认可这种观点,如张璞(2003)、周桂荣等(2007)认为从创新对象看,区域产业创新体系主要由产业组织创新、产业结构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四部分组成。其中,组织创新是先导,结构创新是核心,技术创新是关键,管理创新是保证。黎苑楚等研究了区域产业创新系统选择方法,提出了三维选择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对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主导优势产业做了分析,提出了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各自的区域主导产业创新体系。
区域产业创新体系既是产业创新体系的中观组成部分,又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系统,因此它不仅具有产业创新的一般规律还具有区域创新的特征。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在外延和内涵上都小于区域创新体系,比如它没有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知识创新系统。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在外延上小于产业创新体系。一个产业创新体系包括了多个区域、多个特定的产业创新体系。一个区域产业创新体系与另一个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区别,不仅在于区域特征还在于特定优势产业特征。因此简单地把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创新体系等同起来是不恰当的、不科学的。区域产业创新体系是指:①给定区域内某一产业内部创新型企业之间及其与非创新型企业之间的创新联结体系;②给定区域内不同产业创新之间的联接体系;③给定区域产业创新体系与其他区域产业创新体系之间的联接体系。建构区域产业创新体系有四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建构的基础是区域产业创新竞争优势;第二,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建构的重点是区域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的产业创新体系;第三,建构区域产业创新体系须遵循产业创新体系的一般框架;第四,建构区域产业创新体系须突出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王帮俊等(2011)认为培育区域产业创新体系正是以现有的产业链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所建立的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联系网络,它是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产业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达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3)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实证研究
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内容研究还体现在具体的特定区域产业创新体系中。洪名勇等研究了西部重工业发展问题,认为构建西部重工业的产业创新体系是西部重工业发展的关键,西部重工业的产业创新体系是由西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西部重工业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王家庭等认为,应当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构建有特色的产业创新体系。王伟光等研究了东北地区产业创新体系现状、路径和政策,认为东北地区的产业创新体系构建应当从如下方面着手:构建与区域资源、产业相称的企业创新体制;强化区域创新体系的宏观协调;建立开放式经济组织形式;制定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联合承接国家重大工程和科技项目;建立区域产业合作创新网络。
我们在中国知网中选择的时间段为2004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14日,用相应的关键词检索发现:国内外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相关文章有\1\292篇;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研究的相关文章有687篇;对产业创新体系一体化研究的相关文章0篇;对“一带一路”产业创新体系一体化研究的相关文章0篇;对跨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研究的相关文章0篇。在充分查阅核心文献后,我们发现目前能借鉴的研究跨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资料很难找到,但这也给我们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进行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