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结构的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协同创新

2.1.1 协同概念与协同效应

“协同”一词在希腊语中表述为“συνε´ργεια”,最初的意思是“在一起工作(working together)”。《汉书·律历志上》中曾经提道:“咸得其实,靡不协同。”这里的协同是指“谐调一致”。维基百科(Wikipedia)中对“协同(synergy)”的解释是,协同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物同时运行,从而产生这些事物独立运行所不能产生的结果。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提出了系统协同学思想。他发现在系统的发展和演化当中存在着这么一个普遍原理,即在一切系统内的各子系统间,能达到崭新且稳定有序的结构,原因在于其通过自身有目的且自调节的组织过程,让具有差别性的子系统能产生相互协同的作用HAKEN H.协同学 [M].徐锡申,译.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也就是,无序被看作混沌,有序则被看作是协同,二者在特有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此为事物的普遍规律任宗强.基于创新网络协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与规律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学,2012.

在现代管理学创立之初,管理学家们就已在相关著作中对协同的基本理念进行过阐述,福列特曾指出,企业的所有部分应该是相互协调,步调一致,紧密结合,使各自的活动得到调整,从而互相锁定、互相关联,形成一个运转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堆砌,而是功能整体化或整合的统一体FOLLETT M P.福列特论管理 [M].吴晓波,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曾经说过,管理是一项由一个或多个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管理的本质是分工协作,从而使得个人的力量能够在组织中进行放大,因此协调一直被认为是现代管理的重要职能和关键要素之一。

在管理学界,伊戈尔·安索夫在其著作《公司战略》(1965版)中第一次提出“协同”的概念,把“协同”提升为公司战略中的四个重要因素之一,借此阐述企业开拓新事业的方式,即认清企业自身的能力和面临机遇的相互配合关系。在这里,他强调了公司在各领域中的能力水平,认为只有拥有与其能力相匹配的资源与技能,协同实现的可能性才会加大。伊戈尔·安索夫还对“协同”在经济学层面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其观点内容包括:一方面,与企业各部分价值的总和相比对,企业的整体价值更大;另一方面,协同的利导性在于能大大降低成本、推进规模效应的实现,通过对企业多种资源的整合与使用等方法进行实践ANSOFF I H.Corporate stratagy, revised edition [M].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7;陈荣平.战略管理的鼻祖:伊戈尔·安索夫 [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其把协同分为战略、销售、运营、投资和管理协同五种类型,并用增加的销售收入、降低的营运成本及压缩的投资需求来证明协同效应的优势。其将协同定义为在组织的内部各部门之间协同,而且认为协同是在价值创造中企业获得价值增量的源泉之一。

之后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内部各部门的协同及公司在进行收购与兼并业务活动和进行跨国管理时的协同效应获取方面,并且主要讨论如何在同一组织内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共享。

1987年,日本Hitotsubashi大学研究战略的教授伊丹广之在其著作《启动隐形资产》中,指出协同能够产生资源效能的最大化,并将资源类型化区分为隐形资产与实体资产,但只有隐形资产才能产生真正的协同效应;他将协同理解为“搭便车”,即协同效应产生于当公司某一部分所累积的资源同时被无成本地应用于公司其他部分的时候。他还提出公司战略应在五个领域中寻求配合,即用户、竞争、技术、资源和组织KEN-ICHI IMAI, HIROYUKI ITAMI.Interpenetration of organization and market: Japan's firm and marke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U.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84, 2(4): 285-310.。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其实正是知识资产构成这种隐形资产的核心和关键。正是通过对知识资产的共享以及它所创造出的新的知识,使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从事公司创新与变革研究的哈佛大学教授罗莎贝丝·莫斯·坎特,对于企业资源共享问题曾做出这样的论述:多元化公司之所以产生,唯一的动因就是获取协同效应。因而公司在必要时应当对自身业务重点予以调整,或是重组其下属公司,从而开辟有利于企业取得协同效益的良好环境KANTER R MOSS.When giants learn to dance, simon&schuster [M].London,1989; KANT-ER R MOSS.Change is everyone's job: managing the extended enterprise in a globally connected world [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9, 28(1): 7-23.。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继续对协同的概念进行广泛研究,以进一步完善其理论基础和应用方法。以资源论为基础的解析逐渐显露其重要性,该理论认为,公司是由包括竞争力、知识、技能等一系列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组成的,按照这一思路,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BARNEY J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17, No.1.1991; PETERAF M A.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resource based View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 179-191.。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其《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指出,培育可以共享的技术或其他方面的竞争力并将其应用到企业的不同产品中去,也即是对企业重要知识和技能的协同,是成功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PRAHALAD C K,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990: 79-91; PRAHALAD.New view of strategy: An interview with C.K.Prahalad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13(2): 131-138.。在《建立核心技能》一文中,安德鲁·坎贝尔通过对多元化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指出,公司总部在企业传播关键知识时的角色至关重要,协同战略的良好运作,对企业具有重要价值。此后,其在专著《战略协同》中又对企业战略协同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更加系统的论述。该书首先对协同和协同效应的含义进行了概述,并阐释了协同和能力两者的联系,还探讨了协同机会识别、协同效益等CAMPBELL, et al.Strategic synergy.2nd edition [M].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1998.

同时,还有大量的关于协同效应存在的定量分析。比如,1984年John Wells在PIMS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协同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协同效应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共享的内容,特别是研究开发费用的共享,其协同效应是十分明显的,但条件是其费用占企业的开支比例必须相当大。另外,公司如果在资本、技术、营销或产业集中度方面具有高度相关性,以及公司本身具有高品质形象,都会产生协同效果,否则对不重要因素的共享是不会产生明显效果的。这些研究成果同时表明,协同的效应也可能是负面的,而安索夫和伊丹广之都在其著作中对此有所提及张秋生,周琳.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研究与发展 [J].会计研究,2003(6): 45.

当然,也有学者质疑协同效应是否存在,比如伊丹广之也曾指出,共享隐形资产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协同效应,也可能会错误地过分高估潜在的协同效应。此外,迈克尔·波特在对样本公司的研究中发现,美国公司在向新领域进行多元化拓展时,获得成功的企业很少,且大多数都在几年内把所收购的业务重新剥离了PORTER M E.Fro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corporate stragety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7, 65(3): 43-59.。但波特也认为,协同之所以会失败,不是因为协同本身存在缺陷,而是因为企业没有真正理解并正确地实施。

管理理论对协同研究的主要特点在于,更多的是从战略的角度展开研究,并由此形成了战略协同理论,该理论强调协同效应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协同效应的实现方式。协同管理带来的优势包括,通过资源协同扩大资源的使用范围以降低资源的使用成本;通过技术协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以增强合作能力;通过制度协同搭建起的协作平台达到增进合作降低交易成本的目标。目前对管理协同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侧重于对企业之间协同的研究,包括供应链管理、企业兼并以及动态联盟等;另一方面则重点对企业内部协同展开研究,包括组织、市场、制度协同等。

2.1.2 创新与协同的联系

以系统论的角度观之,协同是指系统中的各要素或多个子系统之间,通过交互效应而达成的有序的统一体的过程。协同思想最早形成于激光研究领域。1969年,哈肯(Haken)在总结激光理论的过程中,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演变的规律性和相应的内在机制,从而形成了协同思想HAKEN H.协同学 [M].徐锡申,译.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较早赋予协同经济学内涵的学者是安索夫(H.I.Ansoff, 1965),他通过对企业多元化业务的联系程度进行分析,证明了战略协同将使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以优化战略绩效ANSOFF I H.Corporate stratagy, revised edition [M].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7.。1985年,波特(Porter)整合了协同理论与战略业务单元理论,利用价值链分析的研究范式,考察了单项经营活动对企业整体战略的影响,提出“各种业务行为有机关联才是竞争优势的来源”的观点PORTER M E.Competitive advantage [M].Free Press, New York,1985.。1998年坎贝尔(Campbell)和古尔德(Goold)进一步指出了企业采用协同战略可以带来的回报,具体包括下述6点:获得共享技能、获得共享资源,企业战略更加协调、完成垂直整合、增强谈判力量、通过联合力量创造新的商机CAMPBELL, et al.Strategic synergy.2nd edition [M].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1998.

提德(Tidd)认为,创新本质上是一个总体性的系统观念;产品的复杂化和服务的社会化使得任何一个企业独自完成全部创造性研发工作的想法都变得不切实际,因此通过合作形成企业间互补性力量便显示出重要价值JOE TIDD, JOHN BESSANT.Keith pavitt chichester.managing innovtion: Intergrad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M].New York: John Wiley, 2001.。郭斌等学者指出,创新就是将生产要素按照不同的条件和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新组合,包括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组合、渐近创新与重大创新组合、显性创新效益与隐性创新效益组合等不同层次组合郭斌,许庆瑞.企业组合创新研究 [J].科学学研究,1997(1): 12.。许庆瑞、郑刚等人认为,创新不仅包括技术上的,还包括组织和管理上的,创新要素涉及战略、组织、市场、技术等许庆瑞,郑刚,喻子达,等.全面创新管理(TIM):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 [J].科研管理,2003(5): 1.。总之,创新涵盖了从创意产生到市场价值实现的全部过程,具体分为新概念的形成、设计与开发、试制试验、生产加工、产品与工艺改进、物流运输、市场开拓和营销等流程。而协同是汇集资源、通过互动互补产生合力的过程,因此协同与创新存在着很大的共性。

2.1.3 协同创新的发展

在我国创新发展的历程中,协同创新的发展规律可以用三个阶段来描述:改革开放前,以计划经济为特色的协同;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末,以市场经济改革和改革开放为特色的协同创新;21世纪后,以全球化、信息化为基础的在扩展的网络中的协同创新任宗强.基于创新网络协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与规律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学,2012.

(1)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西方国家的重重围堵与封锁,我国在物质资源和科学技术基础有限的情况下,确定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集中全国力量,聚集优秀人才,大力协同作战李兴华.协同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最佳形式和途径 [N].科技日报,2011-09-22(001).。从企业微观层面也涌现出以鞍钢“两参一改三结合”为特色的管理制度,反映出计划经济下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的特征。

(2)改革开放后,随着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同创新也表现为基于产业集群、区域聚集等为特色的区域协同创新,充分调动各种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成为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3)进入21世纪后,当代创新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网络化、开放性的特征,并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并逐步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许庆瑞.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李兴华.协同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最佳形式和途径 [N].科技日报,2011-09-22(001).

2.1.4 协同创新的维度

创新模式自最初简单线性的技术推动演化到目前的系统集成与网络,可见学界对创新模式的研究逐渐趋于整体、协同。近年国内学者将协同理论引入创新领域,对协同创新的研究较为常见。陈光(2005)指出,协同创新(cooperation /synergy innovation)是企业创新要素和要素组合之间通过复杂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单一创新要素不能达到的协同效应的过程陈光.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研究 [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协同创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维度:

(1)时间空间上的协同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背景下,通过信息技术支持,跨时间空间协同整合全球资源,构建含时间、空间的全面协同创新流程郑刚,朱凌,等.全面协同创新:一个五阶段全面协同过程模型——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 [J].管理工程学报,2008(2): 24-30.

(2)层次间的协同创新:企业的创新活动存在于不同的层次,如企业内部团队之间、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企业层面、联盟层面等各个层面之间都存在着创新活动,层面之间的协同创新其实质是从个体到整体的配合及协同郭斌,陈劲,许庆瑞.界面管理: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向 [J].科学学研究,1998(1):60-67.

(3)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协同创新:利用规模经济和专业分工,企业在外部协同创新中获取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将其应用于企业内部的知识、技术、管理、销售等协同创新,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协同创新实现企业新技术的获取、新市场的开拓DITTRICH K, DUYSTERS G.Networking as a means to strategy change: The case of open innovation in mobile telephony [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7, 24(6): 510-521;解雪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J].管理科学学报,2010(8): 56-64;全利平,蒋晓阳.协同创新网络组织实现创新协同的路径选择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15-19.

(4)要素组合的协同创新:创新要素由初始的单一要素逐渐发展到后来的复杂要素组合,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创新要素的有效组合郑刚.基于TIM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学,2004.。技术要素与非技术要素(战略、组织、企业文化、制度等)相互间的协同影响着企业的创新绩效,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全面协同创新视角下各个创新要素(战略、组织、管理、制度、技术、市场、文化等)间的有机配合(许庆瑞,2007)。

2.1.5 外部协同创新与内部协同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新技术扩散效应日渐增强,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单纯通过引进技术或进行模仿创新也不能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人们理解创新过程中所具备的复杂性,伴随着对创新理论的不断拓展研究,也在逐渐深化,从而对技术创新系统行为的研究以及从系统整体角度展开的研究逐渐增多,并认识到协同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源泉和动力。Kline &Rosenberg使用非线性理论对创新过程进行研究,叙述了其整体协同运行的机制STEPHEN J KLINE, NATHAN ROSENBERG.An overview of innovation in the positive sum strategy: harnessing technology for economic growth [M].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86.。Freeman等学者以日本、英国为例对经济绩效与技术政策的联系进行了比较研究,构建出技术—经济协同进化模式C FREEMAN.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M].Pinter, 1987.。经合组织(OECD)在《国家创新体系报告(1997)》中指出:技术创新过程不是通常认为的以一种线性方式呈现出来,而是创新要素在系统内部之间、创新要素和环境之间及企业之间进行的反馈与相互作用的结果。Joe Tidd等(2001)从技术、组织、市场三个层面研究了系统整体协同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性,开创了协同创新理论的系统研究JOE TIDD, JOHN BESSANT.Keith pavitt chichester.managing innovtion: Intergrad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M].New York: John Wiley, 2001.

根据实现协同创新路径之不同,将其区分为内部协同创新与外部协同创新。

前者实现的主体是组织自身,它取决于组织内部各要素间的互动;而后者的实现则依赖于组织与其他相关主体的互动(陈光,2005)。

(1)第一个层次是从内部视角来研究企业内部要素协同与创新管理。内部协同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部影响要素的识别、内部协同机制与创新过程模型的构建以及协同创新模式类型的探讨等几方面。

Gupta等通过研究研发与营销的界面问题,区分出6种需要营销部门参与的研发活动、5类需要与研发共享的营销信息,以及8种需要研发部门参与的营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发与营销间的协同作用GUPTA A K, RAJ S P, WILEMON D.The R&D marketing interface in the high-tech fims [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85,2(2): 12-24.。但在他们的研究中没有进一步分析战略、组织、文化等要素的作用,对协同的内在过程也未深入探讨。张钢等通过对中国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案例研究,将制度创新细化为组织、文化创新,并对技术、组织和文化的协同创新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三者相互匹配的分析框架与一般模式张钢,陈劲,许庆瑞.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J].科学学研究,1997(2): 56-61.。彭纪生、吴林海认为,技术创新模式的演进规律要求技术、制度乃至组织文化之间的协同创新,有赖于产品和工艺创新的协调,组织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匹配,这实际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熊彼特创新概念界定的复归。反映在宏观层面或企业外部,与环境协同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微观层面或企业内部,必须加强与各类创新资源及行为主体在创新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协同整合彭纪生,吴林海.论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及建构 [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10): 12-16.。李兆友将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作为创新主体来看待,强调创新主体系统中决策、研发、生产、市场等要素间的合作性、同步性,突出其协同作用李兆友.论技术创新主体间的协同 [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0(4): 51-55.。许庆瑞和谢章澍(2004)在创新理论和协同学的基础上,借助协同学研究系统内不同子系统合作发展的思路,从实证和理论角度分析了企业创新协同,提出了技术、制度、技术与制度结合三种不同类型主导的创新模式,并在这三种创新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对应的协同创新演化模式许庆瑞,谢章澍.企业创新协同及其演化模型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04(6): 327-332.。陈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企业内部创新要素相关的协同创新理论。他以影响协同创新的企业内部创新要素间的互动联系和过程规律为研究对象,在创新复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支撑要素、制度支撑要素、文化支撑要素等,这些要素通过演变和转化形成了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而协同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是技术创新能力。他还提出了协同度的概念和度量方法,以表征系统内要素间、系统与环境间的相互联系和有序程度,反映企业的协同状况。但他主要以企业内部协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虽然对市场、产业等因素有所涉及,但对外部协同创新问题尤其是环境、价值链等方面未进行探讨。陈劲、谢芳等研究了企业集团内部影响协同创新的关键要素与协同创新效应的相互关系陈劲,谢芳,贾丽娜.企业集团内部协同创新机理研究 [J].管理学报,2006(6): 733-740.。陈劲、王方瑞深入剖析并构建了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管理框架,对现实企业的创新管理实践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陈劲,王方瑞.再论企业技术和市场的协同创新——基于协同学序参量概念的创新管理理论研究 [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 1-5.。白俊红等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协同创新本质上是在组织内部建立起创新的发生机制与动力机制,并通过战略、组织、制度、技术、文化等内部关键变量(序参量)的竞争合作及非线性相关作用,形成一种积极的组织氛围,使创新成为组织内部的一种自觉行为,并最终对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白俊红,陈玉和,李婧.企业内部创新协同及其影响要素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08(4): 409-413.。郑刚等提出全要素协同的钻石概念模型和C3IS五阶段协同过程模型郑刚,梁欣茹.全面协同:创新制胜之道——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06(8): 268-273.

在组合创新理论发展的推动作用下,20世纪后期,创新理论进一步朝系统化方向发展,有关集成的创新观和有关系统的创新观开始陆续出现。相关学者指出,技术创新离不开各个要素和要素组合的有效集成JOE TIDD, JOHN BESSANT.Keith pavitt chichester.managing innovtion: Intergrad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M].New York: John Wiley, 2001;江辉,陈劲.集成创新:一类新的创新模式 [J].科研管理,2000(5): 31-39;路甬祥.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再思考 [J].求是,2002(20): 6-8.。集成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系统学的思想,它强调对所拥有的各个创新要素或要素组合进行有机整合。不少学者对企业创新系统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并对其内涵进行了探讨EDQUIST C, JOHNSON B.System of innovation: technologies institutions and qrganizations [M].London and Washingtion Pinter, 1997; MARKARD J, TRUFFER B.Techno 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s and the multi-levelperspective: towards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J].Research Policy, 2008, 37(4): 596-615;陈劲.技术创新的系统观与系统框架 [J].管理科学学报,1999(3): 66-73.。企业的创新符合复杂性自适应理论(CAS),因此企业创新是一个复杂性自适应系统。企业在提升自身创新绩效时需要注意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或要素组合之间的相互关系。全面创新管理是在全时空框架下,全员参与的各个创新要素(企业战略、组织架构、企业文化、技术、制度、市场等)的全方位协同匹配,以实现企业内各个单一要素无法实现的“2 +2>5”的协同效应,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

本研究对上述分析进行归纳,得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由下而上的主要路径有:①提升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集中并协同组织内部的资源和要素;③协同跨职能间的合作并保持沟通渠道的通畅;④灵活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⑤构建共同的愿景和明确的目标。

(2)第二个层次是从外部视角研究。对外部协同创新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产学研”为代表的协同展开,并逐渐引入包括供应商及竞争对手在内的不同创新主体。包括横向与纵向协同创新,横向主要指的是基于知识链基础上的创新主体,纵向是指基于供应链或价值链联系的创新主体。

Bullinger H.J.等发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资金、研发能力及资源获取方面受到较强的约束,在技术创新日趋复杂化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其他组织多维的联系,形成协同创新网络BULLINGER H J, AUEMHAMMER K, GOMERINGER A.Managing innovation networks in the knowledge-driven econom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4, 42(17): 3337-3353.。Hadjinanolis A认为协同创新网络节点由企业、供应商、客户、中介机构等构成HADJINANOLIS A.Barriers to innovation for SMEs in a small less developed country(Cyprus)[J].Technovation, 1999, 19(9): 561-570.。Pekkarinen和Haimaakorpi认为,其主要是由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中介组织等异质性参与者构成PEKKARINEN S, HAIMAAKORPI V.Building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 The definition of an business core process in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J].Regional Studies, 2006, 40(4): 401-413.。而Doloreux通过对53家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小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企业、供应商和客户是更重要的关联节点DOLOREUX D.Regional networks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evidence from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ottawa in canada [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4, 12(2): 173-189.

吴昊、杨梅英等认为,关系性租金是由企业间合作关系实现的互惠互利而产生,体现了企业间合作关系网络的竞争优势。合作关系把企业间合作的核心能力组合起来,从而形成比较竞争优势吴昊,杨梅英,陈良猷.超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纵向效率边界分析 [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6(2): 32-36.。韵江等指出,企业集团演进的基础是以企业异质性为基础的协同效应韵江,刘立,高杰.企业集团的价值创造与协同效应的实现机制 [J].财经问题研究,2006(4): 79-86.。Juga通过案例分析了组织在物流网络中的协同效应,表现为组织在生产与物流过程中,所产生的范围经济、规模经济以及各类溢出效应,与组织在物流网络中所共享的技术和资源相关JUGA J.Organizing for network synergy in logistics: A case stud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1996,26(2):51-67.

许庆瑞与浙江大学专门从事创新研究的学术团队合作,对企业内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的协同、各个创新要素(战略、组织、技术、文化等)间的协同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基于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新范式许庆瑞,王毅.绿色技术创新新探:生命周期观 [J].科学管理研究,1999(1):3-6;许庆瑞,谢章澍.企业创新协同及其演化模型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04(6): 327-332;许庆瑞,蒋键,郑刚.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程度与企业特质的关系实证研究 [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3):16-21;许庆瑞,朱凌,王方瑞.从研发—营销的整合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的协同 [J].科研管理,2006,(2): 22-30.。覃刚力等(2007)在对企业间协同机理的研究中,将企业协同描述为一个双层规划问题,从博弈的角度对企业协同解的形式进行分析。根据企业在协同前后不同分布空间和前提条件划分出个体理性区和群体理性区,从而为更加合理地解释协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覃刚力,柴跃庭,杨家本.企业协同机理研究 [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12):2009-2013.。解学梅通过对中小型制造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利用实证研究中的结构方程建模,研究中小企业与各个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活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认为与不同的创新主体协同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同时垂直协同比水平协同对创新绩效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解学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J].管理科学学报,2010(8):51-64.。张波在分析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的基础上,研究了协同创新的一般特征,即创新资源的易得性、创新效率的高效性、创新成果的共享性和创新的持续性;并提出建立协同创新模式从根本上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即通过政府部门、相关企业、中介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主体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从而使充分的协同合作得以实现张波.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10(2): 5-7.

彭正银等把企业网络组织作为研究企业外部协同的新视角,且归纳了如下几点结论:其一,企业之间的协同在网络组织中体现为共生性经合关系,协同演化关系存在于企业之间;其二,网络组织中的企业通过协同可以取得更多竞争优势;其三,复杂性与多重性是协同产生的动力与原因彭正银.企业网络治理:从关系嵌入到价值创造 [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1(10): 2.。创新网络结构的构成跨越了既有传统的“产学研”合作与市场交易的利益引导机制,其对创新资源的利用率所产生的影响不但对提高区域资源转化为自身收益有利,而且因其加强了协同合作的机制,使零散的创新资源获得更大密度的汇集张永安,李晨光.创新网络结构对创新资源利用率的影响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81-89.

2.1.6 协同创新相关研究述评

在创新活动的网络观与系统观中,要素间的协同和互动对提高企业实力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均获得强调与重视。学界认为不可模仿性、专用性与非流动性是企业所获得的战略性要素所具备的特质WERNERFELT B.A 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1984,5(2):171-180; 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 99-120.。而创新网络与传统既有的科层组织与市场交易不同THORELLI H B.Networks: betwee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6, 7(1):37-51; POWELL W W, et al.Network posi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Organization alreturns to collaboration in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J].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1999,16(1): 129-159.,其差别在于企业内部的要素协同与创新能力在外部作用的影响之下,均将发生更为繁杂的动态式变化。

目前,对于内部协同创新研究,学界正在关注与外部创新源结合,并将环境等外部因素加以考虑;关于外部协同创新的研究多集中在以“产学研”为基础的横向协同上,并逐步将与企业价值链或供应链有密切联系的上下游企业、竞争者及中介机构等外部创新源纳入研究范畴;同时对技术创新协同的研究则集中在关键要素、阻碍机制、协同网络的成员关系等方面,对如何评价和衡量协同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联系的研究还比较少。此外,目前在有关协同创新的研究方面,与企业微观层面相关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基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涵盖协同学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正逐步向纵深推进,因此在创新系统的框架下从网络结构的视角来进行协同创新机理的研究和在企业的维度上探析影响协同创新的因素,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