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47/33617647/b_33617647.jpg)
民居 床榻 帷帐
说起清代民居,主要分为“合院式民居”和“厅井式民居”。前者主要的特征是组成院落的各幢房屋是分离的,住屋之间以走廊相联或者根本不相联属,各个住屋的内部是采用抬梁式构架。这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外部都有厚墙,门窗都朝向内院,外檐(就是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包括房檐、廊檐、飞檐、前檐等等)也都会装修得非常坚实。
合院式民居在夏天的时候更能享受到舒适的自然风,居民活动的地方也比较大,冬季则可以获得比较充沛的日照,还可以有效阻挡一些寒风的侵袭,因此这种民居形式是中国北方地区通用的形式,盛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
而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尤其在江浙、两湖、闽粤非常普遍的“厅井式民居”,所展现出来的则是完全不同的风情。这种型式的民居最大的特色就是敞口厅以及小天井。由于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都相互联属,大家亲亲热热地紧紧包围着中间一个小院落,而在檐高院小的情况之下,这个小院落看起来就像一个井口,站在这儿只要仰头一望又可看得到天空,所以称作“天井”。
厅井式民居很适合比较湿热又多雨的南方,尤其是在夏季,由于每个住屋的内部几乎都是穿斗式构架,会产生自然的对流风,能够大大缓解闷热的感觉,而因为面向天井的方向都有宽大的前廊或屋檐,即使下雨也不妨碍行走。同时各个住屋的一部分都会做成敞口厅等属于半室外、半共用的空间,与小天井呼应联系,这么一来即使是雨季,居民也会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清代苏州民居就是属于“厅井式民居”,可说是太湖流域民居的代表,整体来看比较狭长,是由数进院子组成的中轴对称式民居,大多数都不设厢房或厢楼,前后房屋之间是靠着两侧山墙外附设的“避弄”(也就是廊屋)串联在一起。房子后面都有厢楼,往往通往藏书所在。
“厢楼”是对应“正楼”而言,就像“厢房”是对应“正房”一样。
此外,在主要的天井之内都会设立一座雕饰华丽的砖门楼,上头的浮雕内容则多半都是一些吉祥和励志的主题,由此也可嗅出浓厚的家风。沈复家雕花门楼上所呈现的,是关于书生在金榜题名之后衣锦还乡的故事,反映出他们出自书香门第。
如果是富商大户,住宅还都会附设一座精美的花园,一般民居往往也都会有一个小院子。总之,不管是大是小,院子是很重要的。明清时期,苏州到处都有私家园林,园林艺术注重“借景”,不仅让人坐在室内可以欣赏窗外的景色,甚至是更进一步把窗外地景色巧妙的纳入到室内,成为室内的一部分。因此,窗子的造型往往也颇为讲究,因为“窗”实际上是要担负起“画框”的功能。试想,如果没有院子,哪来的“景”可“借”来欣赏呢?
![03](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C6302/17960570008569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03.jpg?sign=1739183044-k6h5JtDeb1wwTsvDBvZyKbqgokkklqZ8-0-e7ae1920e65f448840d1db88c5e002b9)
![04](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C6302/17960570008569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04.jpg?sign=1739183044-8pdtiPFntZ8nZeelJUdtyP599yOEAQwH-0-1882aee5153f50ef5cc88802390bc118)
◇◆◇
翻开中国古典家具史,“榻”是第一个被命名的家具。一种没有栏杆、有四个角的平面坐具,就是“榻”,在遥远的还是席地而坐的年代,“床”跟“榻”原本是有区别的,前者体积较大,可坐可卧,后者体积较小,只能坐,可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榻的个头逐渐变大,也能提供睡卧功能,“床榻”这个词也就随之诞生。
不过,“下榻”这个词还有一个典故。东汉有位名臣陈蕃,为人刚直,喜欢结交同样讲气节的朋友。他家墙壁上挂了一个榻,对于来访的客人,如果是他看不上眼的一律不见,如果是他敬重的,就把墙上的榻拿下来让客人休息,所以“下榻”一词的本意是表达对他人的敬意。
按功能来分,中国古典家具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床榻类是其中之一。(另外四类分别是桌案类、椅凳类、柜架类和杂项类)
床榻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远古的神农氏时代,那时还只是一种单纯的坐具,用来休息和待客,直到六朝以后开始出现了高足的坐卧具。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典家具中的床,都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清代的遗存。清代床榻在康熙以前大体保留了明代之风,从乾隆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清代风格,特点是用材厚重、装饰华丽,甚至颇为造作俗艳。不少清代的床,根本不是我们一般概念中的床,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绝无仅有的风格。
比方说:
拔步床。真正睡觉时用的床是被封在一个空间里,放在一个平台上,平台较床的前沿要长出两三尺,平台四角都有柱子,使能在四周镶上木质围栏,有的还会在两边安上窗户,在床的前方还有一个小廊子,廊子两侧放些桌凳小家具,用来置放杂物,整体看上去就像是一栋独立的小屋子,不啻是中国古典真人版的娃娃屋。
架子床。若与拔步床相较,架子床没那么复杂了,但也还是营造出了一个空间。首先是在床的四角安上柱子,床顶加上盖子,顶盖四围有装饰,床面两侧和后面有围栏,这些围栏多半是用小块木料做榫拼接成丰富的几何纹样。因为这种床有顶架,所以叫做架子床。
罗汉床。若与前两款相较,罗汉床真是非常朴素了,甚至还可以称得上典雅。床体左右两侧及后面装有围栏,但是不带床架。围栏大多是用小木做榫攒接而成,最简单的是用三块整木板做成,围栏两端做出阶梯型软圆角。
这些做工繁复的床大多产于江南江浙一带,往往结合了许多种不同的工艺。譬如有一款清代豪门望族的小姐床,名字很长,叫做“朱红‘琵琶记’戏文小姐踏步床”,以朱红漆为基色,采用贴金箔、嵌螺细、彩绘等工艺,再配以十五幅造型细致的浮雕,呈现《琵琶记》的全部人物故事。《琵琶记》是民间故事,宣扬夫妻恩爱、家庭和睦,这大概也算是对那些千金大小姐的一种闺房教育。
另有一款“‘百子百戏’漆床”,产于明末清初,为明代架子床和清代小开门床的混合体风格。所采用的木料很厚实,雕刻方面有多种技巧,展现了近百名儿童所进行的许多游戏,有老鹰捉小鸡、踢毽子、跳绳、丢绢头、捉迷藏等等,足足有八十种之多,不仅饶富童趣,对于研究明末清初甚至更早以前中国民间老百姓的文体活动,也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现在有很多标榜欧式风格的室内设计,都喜欢在主卧的床头挂着高高的帷帐,如果整个房间是采用粉色系,一张挂着帷帐的床很能增添公主房的味道。但其实帷帐这个东西并不是西方专有,在我们中国古代也有,可以说是古人生活中一个颇为普遍的家居用品。沈复和芸的家里也有。夫妻所共用的帷帐,又被称为“鸾帐”。
古人使用帷帐是出于实用,只不过除了美观,还有文化上的目的。因为古人注重男女有别,两性不能随便碰触,少女在出嫁前还不能被外人看到,就连生病的时候也不能被医生看到和碰到,这个时候医生就得“借助”帷帐来大显神通了。
古代中医诊病的方法是“望闻问切”。所谓“望”是指观察气色,“闻”是指听气息,“问”是指询问症状,“切”是指把脉(也称为切脉),就是说医生得用手按着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来了解疾病内在的变化。这四种诊断方式个个都需要近距离接触,可医生对病人不能看也不能碰,这该如何做出诊断呢?这个时候就需要帷帐了,只要放下帷帐,再把一根细细的线系在病人的手腕上,医生就可以坐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凭着那根细线,再配合询问,来做出判断。
当然,这样的诊断效果是相当可疑的,可是由于男女有别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就连女性自己往往也都视为正常,乖乖奉行,即使是清末位高权重的慈禧太后也不例外。有一次,慈禧太后卧病在床,一位姓陈的御医就是让宫女把一根丝线系在慈禧太后的手腕上,自己抓着丝线的另一端,隔着帷帐坐得大老远为慈禧太后看病。后来这位陈医生做出诊断,为慈禧太后开了处方,慈禧太后服用之后果然就好了,大家都盛赞陈医生的医术真是精湛,令人佩服。实际上陈医生是提前就从宫女和太监那里了解到慈禧太后的病情,所谓“牵线切脉”只不过是装模作样罢了。
古人还有一个类似帷帐的生活用品,那就是专门用来防蚊的蚊帐。对于孩子们来说,蚊帐可以增加不少游戏的趣味,因为只要把蚊帐一放下来,立刻就可营造出一个私人空间,很能激发想象。沈复在小时候就会故意把蚊子留在蚊帐里,再慢慢拿烟来喷它们,然后一边仰着小脑袋看着蚊子在烟雾中飞来飞去,一边想象是鹤唳云端,也算颇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