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不了命运, 但它塑造的思维方式决定你的层次
从小到大,我们学了很多知识。有人说,我长大又不准备当物理学家,学那些物理知识做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单纯从是否和未来的职业对接得上,我们不能保证学到的知识都有用,更不能保证知识就能改变命运。然而,知识最大的用处不在于是否能在工作上用到,而在于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却可以决定我们的人生层次。
“在我念大学时,是不可能把未来的很多点连接起来的。只是在10年之后,当我回头看时,是如此清楚和明显。”“人是不可能向前预测如何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只能回首往事时才能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所以你必须相信在未来,这些点将得以连接。”乔布斯曾经这样反思自己。也就是说,那些我们学习时感觉无用的知识,在数年之后,都会形成逻辑思维网络深植于我们的脑海中,知识对于逻辑思维的塑造存在长期影响。
佛来克斯纳当年问柯达先生最伟大的发明家是谁,柯达立刻脱口而出回答道:“马可尼,无线电收音机的发明人。”佛来克斯纳反驳说:“难道麦克斯威尔和赫兹的理论贡献不是更加有用吗?1873年,麦克斯威尔发表的电磁理论完全是抽象的数学,1887年赫兹毫不关心电磁波实验的实用价值,这些理论研究在当时看上去都是无用的知识,但是却为后来的有用发明打下了基础。”
文科中也有相似的例子:马斯金教授“机制设计”理论的起源是研究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在利用信息上的效率问题,本身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也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模型,这个研究在当时的市场经济中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后来机制设计理论成为研究市场拍卖问题的理论基础,如无线电产权的拍卖,这都是当前移动通信行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过去那些无用的知识,恰恰为后人的进步使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基本思维方式,我们得以通过已有知识,将脑海中的点状思维连成一片,实现人生层次上的突破。
人们总喜欢在做研究和学习时,先问“有用”“无用”。学生报考志愿时,总会先去查询这个专业是否有用:影响毕业后找工作。知识的用处被功利化,听说IT行业赚钱,都去学习IT,这也是近些年我国很多专业领域面临“无后”尴尬处境的原因。没有无用的知识,只有我们用不到的知识,这些所谓的无用知识,会在将来派上用场的那一天向我们证明:我们对于过去无用知识的理解是多么狭隘和短视。
“据说高数很难而且无用,谁以后买菜会用定积分呢?终于不用再跟数学打交道了。”华宇的大学专业没有高数课程,这让从小就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他兴奋不已。
不久华宇的专业开了一门逻辑学,本以为就是一门类似因果关系、逆向思维的哲学课,结果学起来难度特别大,期末考试的试卷上,每一题都需要用到数学的逻辑推理。后来华宇报考了公务员,试卷上满满的都是数量关系、判断推理。
我们中有很多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人,如今回头想一下,数学真的没有用吗?买东西确实不用解方程算函数,但是我们讨价还价时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却是很久以前,在讨厌的数学课上积累下来的。这种无用知识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比如写文章的时候,就需要综合学科思维。所谓“无用”,其实是大用!
莫言在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知识的海洋没有边界,没有“绝对无用”的知识,只有“相对无用”的知识。
我们读过很多看起来无用的书籍,学习过无用的知识,因为内心暗定它们“无用”,所以看过就忘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接收到的无用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构建了我们的逻辑思维系统。那些我们曾经认为无用的知识自成体系,镶嵌其中,融会贯通。比如数学中的某些知识能用到编程中,物理学是以数学为基础的学科。这是一种缓慢而微妙的变化,正是无用知识让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提升,遇事更有判断力。
梁文道先生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如果学习每一项知识都要求有用,那人生岂不是太无趣了吗?学习一些无用的知识,留有印象,虽暂时无用,久而久之,思维框架构成,一通百通,无用便会成为大大的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