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言
1.国际语的历史与发展
国际语是为了简便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而创造的国际辅助语、世界共通语,是计划语或规划语范畴。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前后,国家和国家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在频繁的国际交往当中,人们迫切需要一种中立的国际交流语言,国际语的问题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在拉丁语、法语和英语先后充当国际语之后,人们逐步感觉到使用任何一种民族语作为国际共通语都是对其他民族的不公,因此由语言问题引起的民族矛盾、冲突也不断发生。世界上很多哲学家、语言学家以及科学家都试探着创造一种中立的、平等的、各族人民都能接受的国际辅助语。在3个多世纪里,先后出现了1000多种国际语方案,其中最著名的是1879年德国神父约翰·马丁·施莱耶创造的沃拉普克语
和1887年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发明的世界语。沃拉普克语由于难学和内部矛盾,很快被世界语所取代,世界语最终流传至今并被广泛应用到政治、经济、军事、出版、网络、文化等各个领域。世界语为世界各族人民架起了平等交流的桥梁,为相互理解、文化认同及跨文化交际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考虑到世界语与教科文组织宗旨一致,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决议,承认世界语的价值,确定国际世界语协会的咨询地位,确认世界语的创造者柴门霍夫为世界文化名人,1985年要求会员国和国际组织加强世界语在学校教学中和国际事务中的应用。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强烈的跨文化交流的愿望,跨文化交流愿望需要由跨文化的语言来实现,这种语言就是国际语或者叫世界共通语,但无论是希腊语、拉丁语、英语、法语、阿拉伯语、还是俄语等,甚至汉语,自然语言都不能成为这样的语言,因为民族语言的特有词汇和以及所带有的民族特征,给学习者带来困难。再者说,使用某一民族语言作为世界共通语是其他民族也难以接受。因此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有很多哲学家、科学家和专家学者,如英国的培根、法国的笛卡儿、德国的莱布尼茨,都曾有国际语理想,都曾从语言和逻辑的关系角度探讨过国际语问题。在他们的思想影响下,出现了很多国际语方案。法国音乐教师绪德尔1817年提出的索来索语
,这种音乐语言曾被称为第一个上口的人造语。1879年,德国人施莱耶公布了的沃拉普克语虽然曾经作为人造语的第一个成功的尝试风行一时,但很快就告别了历史舞台。1902年,俄国人罗森贝格
创造了中立语
,1903年,有人在它的基础上创造了向民族语言靠拢的中立语。1908年,意大利人皮阿诺
主持“中立语”改革工作,抛开了中立语的基础,引进他自己早就发明了的无曲折拉丁语。1922年,乌克兰人
埃德加·冯·瓦尔推出了西方语,1949年,更名为英特林瓜语
,1951年,美国的国际辅助语协会把这个语言认定为中介语。1984年,法国人A.皮拉斯发表了阿德利语的方案,它的词汇是用电子计算机从英、法、西、德、意5种语言中精选出来的。但这个新方案还不能拥有足够的支持者。桑巴什芒语
是人造语言史上最新的一个成员,该语言于2007年发布,混合了欧洲语言,阿拉伯语、中文、土耳其语和印尼语。科幻电影里出现的克林贡语
是构造较为完善的一种人造语言,也是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承认的语言之一。
苏联语言学家德雷仁撰写的《世界共通语史》
一书中记载了462种人造语,该书成于20世纪30年代。尽管至今已出现过的1000多种人造语方案,但是人们对欧洲古代以及中世纪最早的几个人造语还是持怀疑态度,其实当时只是国际语理想的启蒙时代。德国语言学家德特列夫·布兰克
的认为,在上千种规划语里,其实几乎所有的规划语言都是方案,大部分从来没有或者几乎没有被应用。
在众多国际语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广泛的就是世界语,世界语的成功不仅在其语言本身,也有赖于世界语的崇高理想和所承载的国际主义精神,一代又一代世界语者,有识之士不断努力推广世界语,世界语的语言群体已经形成,已成为国际关系中或者说跨文化交际中不可缺少的语言资源和社会力量。2013年,波兰政府把世界语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初,克罗地亚政府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尽管世界语已经胜任国际语的角色,但仍有不少人在探索创造新的国际语,近20多年来不少人提出过多种语言方案。中国近十几年来,有人过提出大同语、亚洲语,地球村语,甚至“新世界语”方案。语言的创造一天都没有停止过,这些语言创造有的是抱有民族平等、反对语言霸权、简便国际交流的理想,但有的不过是突发奇想而已。
世界语是能较好地与各民族语言相比美而又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语言,是最成功的人造语言。世界语流行以后,试图修改它的方案有数十种,其中最重要的是伊多语,1907年,由法国人波弗朗提出、参与其中的有皮阿诺和叶斯伯森等人。1928年,叶斯泊森自创了新国际语。此外,从中立语改革派转为世界语者的瓦尔也退出了世界语阵营于1922年另创西方语。后面3个方案都没有成功。1924年,科特雷耳
在美国创建了国际辅助语协会
,该协会致力于国际语推荐和采纳,他们拟举办国际辅助语教学实验班,开展国际辅助语与民族语比较教学研究,编写国际辅助语教材,哥伦布大学语言研究所承担了这项研究工作,而世界语和伊多语都没有入选,他们于1951年公布了英特林瓜语为国际辅助语。
经过了10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国际辅助语不断进步,但是具体到某一门语言来说,有的随着历史的进步而进步,有的则退出历史舞台,这便产生了包括世界语在内国际辅助语存在价值的诸多争论。
人类到底是否需要国际辅助语呢?答案是肯定的,毕竟像英语这样的语言确实比辅助语要难学得多,很多非英语国家的学生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学习英语,这对于人类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浪费。而英美国家的人母语就是英语,他们不需要专门学习就能掌握这样一门世界性语言,这对于其他语言的使用者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在国际交流上还是需要一门统一的语言,如果英语太难又不中立,那么一门好的辅助语就可以承担这样的责任。但是辅助语在未来依然任重道远,有两个方面依然路漫漫:一是语言本身要发展到完美或接近完美的状态;二是这门最好的辅助语要获得越来越大的势力最终取代英语或其他自然语言,成为全人类在各个领域都通用的世界通用语。如果还不能做到这两点,那么辅助语的价值就很难说得到实现,甚至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说可能还是白费力气。
人类语言不通,严重阻碍着各民族交流和世界进步。鉴于民族语言所带有的民族特征和采用民族语作为世界共通语给其他民族所带来的不公,国际辅助语应运而生。然而,国际语理想的提出到现在,300多年过去了,无数先哲前贤,包括通晓多种语言的天纵之才、语言学泰斗,设计出了上千种国际语,除了世界语以外无一成功。世界迫切需要国际语,这从当今世界有多少人在学习外语、翻译市场何其庞大。有人寄望于翻译软件,然而翻译毕竟只是翻译,永远代替不了直接对话。
目前,仅维基百科网站就有75种国际辅助语的介绍,人类追求世界共通语的梦想必将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