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佳作集(2019):邂逅新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遇见采薇

唐立梅

2013年9月7日,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执行第72次深潜任务,这一次,“我们”将前往采薇海山……

这是一篇关于参加海底深潜工作的科考笔记。文中对于水下作业详细生动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别样的深海画面,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激起青少年探索深海以及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采薇”是先秦时代的诗名,同时也是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链中一座平顶海山的名字,是国际海底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所在地。2013年9月7日,在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首次试验性应用科考中,我曾搭乘“蛟龙号”执行第72次深潜任务,在2774米深处的海底遇见了采薇海山。那天,那深海遨游的10个小时,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9月4日,得知我可以参加“蛟龙号”72潜次的科考任务,这也是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最后一次应用下潜,我激动不已。终于得到这个宝贵的机会,一颗期盼、焦虑、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下来片刻,却又马上紧张兴奋起来,责任与压力一起袭来。虽然对这个区域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实际情况究竟怎样,会有哪些新的发现,这些都困扰着我。我将要下潜的位置是采薇海山的西侧斜坡。我把70潜次王春生老师下潜的视频资料都看了一遍,路线是东侧斜坡山脊处,基本都是大块的板状结壳覆盖,沉积物较少,岩石的露头也很少,取到的样品基本是结壳,玄武岩样品还比较缺乏。因此我与主驾驶付文韬商量,尽量在断崖处取样,这样的剖面处玄武岩的露头会好一些。

9月7日早上,我的心经过了3天的狂跳之后,在进入潜水器的那一刻突然平稳下来。此次作业的主要任务是生物多样性调查取样与结壳分布情况调查及地质取样。与我一起下潜的是两位深潜英雄付文韬和叶聪,付文韬为主驾驶,叶聪在左舷,我在右舷。我为我们这个临时的合作组合取了个戏剧化的名字“付立叶”。在陆续进舱后,我按之前央视记者王凯博的建议在右舷半躺下来,因为潜水器在注水下潜之前在水面漂泊的一段时间会比较晃,人容易晕。在经过了水面短暂的晃动,水声通信建立之后,付文韬向指挥部请求注水下潜。8时52分潜水器注水完毕开始下潜,于是我的深海探险之旅开始了。

注水下潜之后,潜水器很快停止了晃动,我们已经在水下几米的地方了。我赶紧坐起来,通过右舷的观察窗看外面。第一次在水下看海面,阳光透下来,海水湛蓝湛蓝的,水面是一个一个透亮的凸起,来回地晃荡,泛着白光。很快海面就看不见了,只见窗外的浮游生物暴雪般袭来,但颗粒都很细小,一幅群魔乱舞、海雪飘飘的景象。窗外越来越暗,到300米的时候,我问付文韬怎么还没有发光生物啊,他说要等到完全黑下来才有,我说已经很黑了啊,他说你看机械手都还能看见,等到看不见了,才说明完全黑了。我一看窗外的机械手果然还能看见。我特别期待看到发光生物,因为之前读陈鹰老师的《深海科考探险日记》,那里面说,它们像静谧的夜空中一眨一眨的星星。我一直期待这一美景,脸一直贴在观察窗前。到350米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第一个发光生物出现了,真是像星星,但却是像流星,很快从眼前划过。它们本是不动的,只是我们一直在下潜,因此一颗一颗如流星般划过,也有的像萤火虫一样在窗前萦绕而过;有时候看见一大串在眼前漂过去,雪树银花般晶莹;也有的本来聚集在一起,也许受了我们的打扰一下子散开去,像夜空中绽放的烟火,美呆了。真是好神奇,我们在船上看夜空,是满天的星斗和清晰的银河,没想到水下也是漆黑的“夜空”和漫海的“星星”。我数了一下,这些发光生物每分钟在视野中出现10—15个,但到了1100米以下就很少了,一分钟有几个,到1600米以下几乎没有了。我返回座位休息,等待目标深度的出现。我们此次下潜的目标深度是2750米,爬上一个高度650米的斜坡,在2100米水深处上浮,最后实际下潜的深度是2771米。到2500米的时候,叶聪和付文韬打开高清云台摄像机及舱外的探照灯,做好坐底前的准备工作。我看向窗外,依然是海水。

到2740多米,叶聪说快到底了,抛载,此时是10时19分。一两分钟后突然跃入视野的是一大片白色沉积物,像海边的沙滩。我当时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宇宙飞船着陆外太空的景象,难怪人们喜欢把上天和入地联系在一起,那景象是非常一致的,我们就像到了海底的“外太空”,更妙的是我们不仅可以着陆,还可以悬停。我们悬停在离底6米的地方取水样。我紧紧地贴在窗口看外面,茫茫一片的白色沉积物和少量黑色结壳露头,瞬间有种令人窒息的惊奇和无法言说的美。潜水器的右侧是斜坡的一个低洼处,沉积物多,左侧是小的山脊,结壳和岩石多,这么小的范围地形地貌变化很大。取完水样,潜水器开始爬坡,这就如同在陆地上开一个小型直升机在山坡上飞行一样。刚开始爬坡,我就在右观察窗看到一株漂亮的海绵生物,我赶紧告诉付文韬,他停下来把潜水器进行了一个90度的转向,坐底取样。我赶紧记录时间、水深并进行拍照。取完海绵又在附近取了一块岩石样品,这里虽然有小的陡崖,但断面看起来绝不是玄武岩,断面非常破碎且呈层状,我让付文韬用机械手拨了一下底层,岩石比较容易破碎(后来回甲板,经董彦辉等初步判定是磷块岩,具体成分有待回陆地进一步分析研究)。

取完岩石样品,潜水器继续爬升,一路上我又看到各种生物,海参、海葵、海百合、珊瑚、鱼、虾等。通过这两个月与生物学家的接触,我的生物知识储备真是突飞猛进,加上之前认真研习了王春生老师给的这个区域可能存在的生物的PPT,对这些生物的形态基本了解了。这些海底的固着生物真是神奇,它们有根,像花一样长在海底。有的晶莹剔透,纯净无比,如天山雪莲;有的鲜艳欲滴,美得不可方物。它们的形态和植物一样,尤其像彼岸花那种形态,只有一根茎托着一朵花,但却不是植物。后来我们看到一种丝袜状海绵,形态像极了一只长筒袜,但却净白无比,轻盈透亮,如同一丝一丝银线织就,叶聪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丝袜海绵”。除了固着生物,还有一些如海参、海葵、海星等没有根,可以在海底爬行和游动的生物。那些胖胖的海参也有很多不同种类,有的背上长了鳍,有的翘着长长的尾巴。

最有意思的是一种从没见过的海葵,它的身体里住着一只寄居蟹,寄居蟹红色的爪子露在外面,身体在里面,带着海葵向前爬,海葵有六个腕,每个腕口伸出密密的触手,活脱脱像极了寄居蟹的华美外袍。为了取这个从没见过的“怪物”,付文韬着实费了点劲。第一次取时它掉在了两个生物采样箱之间,机械手抓不到,试图用pushcore(推芯)推下去再抓,也推不下去,我建议他把潜水器向上开一点,让它自己掉下来再抓。潜水器推进器一开,立刻激起沉积物的飞扬,视野中一片“烟雾”,我们紧急搜索,“烟雾”中它正好被水流带到潜水器前方,出现在显示屏的中央,我们稍微向前追踪了一下,这次机械手稳稳地抓住了它,将它放到生物采样箱里。这样的采样过程是以往任何工具都不可能实现的,这又体现了潜水器的一个优点,就是现场追踪。我们把见到的各大类的生物基本取了个遍,除了那种游动很快的鱼和虾。深海的虾也很奇特,颜色是红色的,跟我们平时吃的被煮熟了的虾一样,它用小爪子前后不停地划动来游走,着实可爱。13时23分取完海参,我们确认王春生老师交代的几种生物都已经取样完成,除了一种珊瑚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我们决定除了珊瑚外,其他生物不再取样,只拍照,重点突破玄武岩的取样,因为到目前为止取到的岩石都不是玄武岩。我们不停地找断面,用机械手去碰触,但很多都不是玄武岩的露头。大部分山脊的地方都是大片的结壳,低洼的地方都被沉积物覆盖,露出一些结壳或者岩石的表面。一路上又看到好几只海参、不同形状的海绵等,我们都进行了拍照,一些鱼和虾游得太快,照片拍得不清晰。14时05分一株美艳的珊瑚跃入视野,粉色,长长的一根“茎”,有2米那么长,“茎”上都是粉色喇叭状的“小花朵”,围簇开放。这就是王春生老师想要的样品了,虽然不忍心破坏它,但我们还是果断决定取下来。

我们继续搜寻玄武岩,付文韬非常执着,一定要帮我取到玄武岩样品。这里的地质情况让我非常惊诧,虽然之前有所了解,知道有结壳的下覆基岩有沉积岩,但不承想有这么厚,当时也不能确认岩性,有的地方出露的有5米厚,以至于作为海山本体的玄武岩出露得很少。有时候看到大块比较致密的断面,想应该是玄武岩,但是又太大块了,机械手抓不了。这时候我特别想出去拿锤子敲一块下来,也想有个浅钻就好了,机械手直接操作去钻一段岩芯。时间越来越少,按要求应该15时抛载上浮。14时59分,2100多米水深处,在一个很像玄武岩露头的断崖处,机械手抓起一块岩石。付文韬从机械手抓取的力度感觉它很坚硬,应该是玄武岩了。当放入采样篮中,我凑近看了下,也初步判断应该是玄武岩(最终回到甲板证实的确是玄武岩)。这块样品一放入采样篮,潜水器便立刻抛载上浮了。Happy ending,各种样品都取到了。我们对采薇海山说:再见,采薇海山。

整个作业过程约4个半小时,进行得非常顺利,三个人配合得也很好。叶聪整体掌控全局,一边进行高清摄像,一边观察左边地形,提醒潜水器避免撞击,又提醒付文韬机械手温度太高了,并多次提醒我将照相机上调,避开机械手,拍完照让照相机复位。付文韬一直跪在主观察窗前,一边操作潜水器爬升,一边观察潜水器前方地形和生物情况,并进行取样。我则负责右侧的观察和搜寻,对我们观察到的生物和地质情况以及采样情况记录、拍照,并对取哪些样品做主要决策。高清云台摄像机我开始时操作得不熟练,担心拍的照片不好,就每个样品多拍几张,其中总有好的吧。约4个半小时的海底作业时间一晃而过,非常紧张、忙碌和兴奋,也没有觉得冷和饿。抛载上浮后,突然发觉由于长时间跪在观察窗前,腿已经非常酸痛了。舱内又湿又冷,我拿出王凯博借给我的厚外套穿上,还把船长借给我的毛毯盖在腿上,吃了些巧克力和坚果,又马上整理当天的观察和取样记录。

上浮时间很快,1个小时后我们已经在水面了。我收起记录表和笔记本,迅速躺下,因为潜水器在水面还是非常晃动的。叶聪说来点音乐,付文韬用手机放了一曲《劲歌金曲》,并随之哼唱起来。我则懒懒地哀号:他们怎么还不来救我们啊。经过了二十多分钟的晃动,我们终于被拉上了甲板,等待我的是6大桶水的洗礼。

整个下潜的过程非常顺利,取得的样品很丰富,也拍了不少漂亮的照片。两位潜航员都非常给力,主驾驶付文韬的机械手操作能力很强,每个我们决定要取的样品基本都能取到。在舱内的时间感觉过得非常快,每一刻钟都有新奇的发现和感受,7个多小时转瞬即逝。连我原本担心的上厕所的问题也没有出现,因为我前一天晚饭后就开始不喝水了,怕自己忘掉,还把杯子藏了起来。当天早上吃了几块饼干和一个煮鸡蛋,真是噎人,生咽下去的。直到出舱我还没有想要上厕所的感觉。持续兴奋的情绪在晚上向指挥部汇报完后急转直下,紧绷的神经松懈下来,突然感觉特别疲惫。整个人像机器被取了螺丝一样松散下来,美美地睡到了天亮。但第二天发现身体是酸痛的,尤其腿部,一定是在湿冷的环境下跪了几个小时的缘故。我才体会到潜航员的辛苦,他们在作业区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作为“蛟龙号”的首批“乘客”,我对它的性能非常满意。尤其是载人到现场观察,这对搞地质的人来说,就如同陆地上跑野外,可以现场去找露头取样,对地质现象进行描述。这是以前任何作业设备都不能达到的。对生物的取样也是一样,以前没有任何设备可以现场灵活地追踪生物并完整取样。还有很多的科学研究需要现场原位的测量和精细定点取样,这都需要潜水器来完成。期待后期潜水器尽快研发出更多的原位取样和测量工具,以取得更广泛的科学应用。

最后,特别感谢“蛟龙号”的整个研发和作业团队,提供了这样一个深海科考“神器”,搭建了促进科学迅速发展的新平台。从上船开始,我就被这个团队深深感染着,他们的每一点一滴都诠释着“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深潜精神。从总指挥的果断决策、全局把握,几个副总指挥的分工配合,到船舶保障系统、潜水器本体、水面支持系统等各个部门的密切协作,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深潜精神。有任何问题都开诚布公地商讨,紧密团结在一起为解决问题而拼搏奉献着,不断地完善着潜水器的作业性能和提高着团队的协作能力。船上的每一个人都严谨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坚守自己的岗位,真正体现了“没有单位,只有岗位”的理念。大家又都非常友善,生活上其乐融融,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两个月里我工作生活得都非常愉快,这段珍贵美好的经历将是我记忆长河中永恒的沉淀。任凭岁月冲刷,最美的那些鹅卵石始终不会被带走,我会不时地赤脚走到河边欣赏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