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几乎超出所有人的预料。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经济社会安全问题凸显,也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总之,发达国家在20世纪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几乎在当代中国再次出现。这种现状引发了人们的忧虑、质疑、焦急甚至恐慌。党中央高屋建瓴,及时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本书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围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着眼于全局,着力于局部,从循环经济、城市发展、知识产权、安全保障、民生就业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理性审视的一个研究成果。从科学发展的维度讲,循环经济是路径,城市化发展是方向,知识产权是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为预警,民生就业是根本,节约型社会建设是主线,六位一体构筑了省域经济社会理性发展的基本内容。
写这本书,我感触很深,感想颇多。众所周知,要解决资源环境问题,首要的是改变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清洁生产型经济,它是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经过30多年探索,于20世纪90年代初推出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它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闭环式生产方式,使其对经济的规模、集约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都有较高要求。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因受生产规模、企业技术、法规制度的制约与滞后,特别是交易成本制约(因循环经济下的再生资源成本远高于自然资源价格,在自然资源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其价值的情况下,循环经济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而举步维艰。但不管怎样,湖南都需要将其“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注入正在构建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建设。
2001年湖南启动城镇化发展战略以来,其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成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火车头。但城市化是在工业化基础上,以人口为龙头,各种生产要素按比例地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和集中的过程。因此,只有当工业与城市通过资本等要素积累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后,农村人口才能流入,并与生产要素相配套。当农村人口流入与生产要素不匹配、不协调时,以失业及交通、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全面紧张,资源、环境、治安全面告急为表现形式的“城市病”就会凸显。湖南在城市化进程中,就出现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东西发展差距拉大、低素质国民源源涌现、失业增速高走、社会保障滞后和治安水平下降等失衡现象。水污染严重,矿产资源持续减少,空气污染难有改观。消减城市病,避免拉美国家城市化陷阱,保证其健康有序发展,不但要从战略上谋划,更需要政策、制度、管理以及执行力上的探索。
198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始按省进行专利受理和授权累计统计,由此拉开了中国知识产权建设与保护的序幕。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已被发达国家所垄断,并成为其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智力武器。湖南知识产权发展一直居中部地区前列,居全国中上水平,尤其知识含量高的发明专利更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需要看到,湖南专利成果较多但转化率不高,专业推广人才缺口大,使许多有价值的专利没有为湖南经济社会起到聚集财富、保驾护航的作用。研究它,是为了充分用好用足湖南的智力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关注经济社会安全问题,既出自本能,更是职业责任。经济社会安全问题既敏感又受人瞩目。之所以敏感,是因为它承载着一定的负面信息;之所以受人瞩目,是因为它关联到百姓利益与经济社会安全。研究这个问题,我感触颇深,感慨颇多。湖南作为“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之乡”,目前已有金、钨、铁、铜等20多种矿产持续减少,不能自给;冷水江、耒阳、资兴等五座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转型在即;废气、废渣、废水带来的重金属污染依然严重,并曾多次引发群体性事件。如果说资源环境安全让人揪心,那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更让人无奈和无助。调查的屡屡碰壁及推诿以及相关稿件不能刊用使我无语,一些职能部门和领导的特供让我愤懑,特别是监管机构的重叠与频繁变更,为保就业、保增长宁肯牺牲健康的认识观念,以及大事化小的不作为行政,将是我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关注和研究的理由。
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民生就业一直是政府的第一要务。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不仅因为它是民生之本和稳定之源,还因为通过就业分析,可展现人口、素质、产业、结构等状况以及揭示出湖南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程度与发展后劲,做到胸中有数、未雨绸缪。
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是全国两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的一个,因此,更应该研究节约型社会建设问题。尽管2005年党中央就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但现实情况并不理想。我常常为身边的浪费和人们对浪费的麻木态度而感到不解和焦虑。卫生间的长流水、走廊里的长明灯、冬天夏日空调的过度设置、拥堵的小车长龙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载人率,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任重道远。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通过手中的笔去呐喊、去呼吁、去探索、去推动、去追求。
2013年1月20日于长沙浏阳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