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国家认同、国家情感相关研究回顾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全球化已经深入人心,各种新的思潮、观念越来越多地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当代中国社会上,大学生对中国的认同度究竟如何?对祖国究竟有何种感情?本章在全球化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考察青年对国家的认同和情感以及影响因素。

一 国家认同

(一)国家认同的概念界定

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由于对国家价值发自内心的认可而产生的一种对国家的特殊认识状态和情感归属。对于国家而言,每一个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是一个国家凝聚力的源泉,是一种直接影响国家凝聚力、发展动力,甚至影响国家存在的合法的、巨大的黏合力量,也是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的核心动力源。同时,对于每一个公民而言,只有强大的国家认同才会令自己感觉到如同在家一样,也只有强大的国家认同才能令公民感受到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Rex,1996),确立自己一个民族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差异或特性(张汝伦,2001)。

鉴于国家认同对于国家和公民的强大作用,研究者试图界定认同的具体对象。有的研究者提出,认同国家实际就是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贺金瑞,2008)。也有研究者认为上述方式仅实现了对各类内容的罗列,事实上,这些内容归属于偏重国家的认同(civic national identity)和偏重民族的认同(ethnic national identity)(Smith,1999)。

事实上,正如对国家认同的定义所述,所谓的认同就是一种特殊认识状态以及由此出现的情感的归属。在本文中,我们界定的国家认同包含了国家认同标准和国家具体自豪感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恰是特殊认识状态的反应,后一部分则是产生的情感归属。国家认同标准,即成为国人的标准是什么?其包含的子项目如祖先、语言、自我感觉等。国家具体自豪感,即对国家的某些具体领域的表现感到自豪和骄傲的程度如何?其子项目包括历史、经济、政治等。

(二)国家认同的测量

已有的研究者根据对国家认同的不同类型的操作性定义,也提出了各种相适应的测量方法。例如,有的研究者以直接发问的方式,询问对国家、地区等的亲密度,其内在的逻辑是,只有一个人对国家或地区认同才会感觉到亲密亲近,这样就可以直观地测量出对国家的认同度。显然,这种测量的方式相对而言简单,但未必能够获得正确的推论,对一个国家的亲密感不足,未必就反映其对国家不认同,毕竟“亲近”“亲密”等词对于形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尚有不够贴切之嫌。

而且,此类测验方式也并不适合对国家认同概念的界定。很多研究者提出使用相对间接的方式,此方式的关键词为“重要性”“自豪感”等。对国家认同标准部分的测量可以采用“重要性”为关键词,例如,Hjerm(1998)所用的就是一系列的认同标准“重要性”(感到国家的某一方面对于成为一个国人的重要程度)。这种测量更像是在使用一种内隐的方式,表面上并没有测到被试对象对国家的认同,但是,假设有人认为“生长在这里”这个条件很重要,那么其归属感的建立更多的是基于这个原因,并因此倾向于归属“共同生长在这里”的群体。这种相对间接的方式既获得了对国家归属感的推论,也对究竟认同什么有一个更细节的刻画。同时,Doeley和Silver(2000)的研究中用“具体领域自豪感”估计国家忠诚,所用的是一系列具体领域的“自豪感”(对某个具体领域感到自豪的程度)。假如有人认为国家在“经济发展”领域做得很好,那么其对国家归属感的建立将更多地基于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赖,也同时表达出对国家的情感归属。

在本文中,我们将采用“重要性”和“自豪感”这两类关键测量方式对国家认同进行标准化的测验。

二 国家情感

国家情感(national attachment)是对国家的情感的一种统称。其成分包括了爱国主义(patriotism)以及国家主义(nationalism)等成分,是对国家的情感依附(emotional attachment)。当然,还有研究者提出,国家认同也应当是国家情感的一部分,毕竟认同的部分也要落在情感归属上(Huddy,2007)。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认同部分尽管有情感色彩,但内容中充斥着对各种具体领域的认知活动,也即认知是认同的一个主要基调。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对国家认同和国家情感这两个概念做一个明确的区分,认为二者并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尽管人们对部分概念的归属关系有争论,但其核心的成分还是爱国主义和国家主义。

(一)爱国主义成分

很多研究者都给出了爱国主义的定义。正如Nathanson教授所说,爱国主义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对自己国家特殊的爱;第二,对作为某一国家的个人身份证明的认同感;第三,对国家福祉的特别关注;第四,为促进国家的利益愿意作出牺牲。很明显,这里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界定比较宽泛,包括了爱、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关注和责任感,以及可能还包括行为实践本身。也即爱国主义是由于对国家的认同和爱而产生的对国家的忠诚和风险的行动,是一个综合体。但无论怎样,爱国主义的核心成分还是“爱”。正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patriotism)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后改译为“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绝而形成的一种极为深厚的感情”)。

尽管我们试图澄清爱国主义,但是爱国主义的研究总是会混淆着很多术语,例如,国家主义(Huddy & Khatib,2006)。为了澄清这些混淆,我们有必要结合国家主义对这些概念进行澄清。

(二)国家主义成分

国家主义(nationalism)又名大国沙文主义(chauvinism)、盲目爱国主义(blind patriotism),其含义是,认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是独一无二的、最优越的,是一种国家优越性的感觉以及对国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支持者(Schatz,Lavine,1999),是一种眼光朝下的对比方式。表现为与自己国家和人民的盲目的、非批判性的情感联系,且不会去质疑所有积极的评价,绝对忠诚地拥护,不能容忍批评(Staub,1997)。正因为有此特点,也有研究者称其为虚假爱国主义(pseudo-patriotism),与真正的爱国相对立(Adorno等,1950)。与之相对,所谓的真正的爱国主义又被称为建设性爱国主义(constructive patriotism),是一种对国家的积极的情感联系,表现为会给国家提出能够带来积极改变的支持、质疑、批评。很多研究者直接用这种带有批判和建设性意味的爱国主义指代爱国主义,也即爱国主义成分并不带有绝对的信任、绝对的相信,没有眼睛向下的比较,只有真诚的爱与建设性的爱。

在本文中,我们结合Huddy(2007)研究中对国家情感结构的分析,将爱国主义成分称为建设性爱国主义,而将国家主义成分称为无建设性(无批判性)爱国主义。此外,也将国民身份认同引入国家情感的成分,与国家认同的结果可以互相对照。最后,还应当将带有符号认同性质的符号性爱国主义也作为国家情感的一个子成分(符号爱国主义即对能够代表国家形象的一些物体,如国旗、国歌的感情)。

三 研究问题

本研究利用的是2011年在北京针对1066名在校大学生所做的一项大型调查的数据,拟探讨以下两个问题:①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国家情感的现状;②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国家情感对其排斥外国的影响如何?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要先明确界定国家认同、国家情感测量结构。

在结构安排上,本文要在辨析目前存在的关于国家认同、国家情感的概念及测量的基础上(第一部分),根据已有的模型理论确定测试国家认同、国家情感的完整题目及题目的结构(第二部分),并以这些结构为基础,对大学生国家认同、国家情感与对外排斥的关系做系统分析(第三部分)。同时,在每一部分对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讨论各结果对国家认同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全球意识教育等的意义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