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大学生国家认同基本状况分析

借助上面部分所验证的结构,对国家认同、国家情感两个方面的整体状况以及各不同群体的状况进行分析。需要指出的是,为保证结果的效度,我们会以统计检验为准则,对推论统计检验中有显著结果的数据进行详细解读。

一 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部分是由国家认同标准和国家自豪感两个部分构成的。由于国家认同标准更多探讨的是一种认同的界限,而不能反映出更多的归属程度,因此,我们并不重点考虑,而主要对大学生的具体国家自豪感状况进行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并没有对每一个具体领域的自豪感独立进行分析,而是将每个维度所包含的题目的分数求算术平均数作为该维度的总分(例如,如果计算政治自豪感的分数,即将民主、经济、国家安全、公平、科技五个题目的分数求算术平均数)。

(一)大学生国家自豪感的总体状况

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文化领域,大学生均表现出接近“比较自豪”水平的自豪感水平(非常不自豪的得分为1,比较不自豪得分为2,无所谓自豪不自豪得分为3,比较自豪得分为4,非常自豪得分为5)。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我国文艺、历史、体育等领域的自豪感程度明显地高于对民主、经济发展、系统安全领域、科技等领域的自豪感(t=10.22,df=1064,p=0),如图2-7所示。这一趋势与世界整体趋势有一致之处(吴鲁平等,2010)。这一方面在于人们对政治领域的期待更高,相应的,若有不妥之处,自然诟病也就更多;另一方面在于,与文化领域相比,政治领域与世界诸国的可比性更强一些,也自然更容易看到其他国家的优点和自己国家的不足。不过,也许是因为我国的文艺、体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悠久的历史等令这一现象在我国会更加突出。

图2-7 不同专业类型大学生的国家自豪感

(二)不同群体大学生国家自豪感现状比较

1.不同专业大学生

分析不同专业大学生国家自豪感的状况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政治自豪感还是文化自豪感上,不同专业大学生均存在显著差异(F=15.379,p=0;F=8.718,p=0)。

相对而言,无论是政治自豪感还是文化自豪感,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的政治自豪感均低于司法和理工类大学生,如图2-8所示。这一结论的产生不禁让我们思考,司法类学生的高自豪感是否是因为他们在学校中接触到了更多的公平与正义的例子,又或者是学校各方面的爱国教育投入更多、力度更大呢?相反,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的两种自豪感水平相对为最低的,这是否就能够说明人文社科类学生国家情感教育不足呢?我们认为,教育的差异可能带来了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自豪感的差异。人文社科类专业有批判现实社会、提高社会运转效率等的要求,司法类专业有维护社会已有法律和制度的要求,这种区别可能造成了他们不同的自豪感和批判水平。

图2-8 不同专业类型大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

2.不同年级大学生

分析不同年级大学生国家自豪感的状况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政治自豪感还是文化自豪感上,不同年级大学生间均存在显著差异(F=8.748,p=0;F=3.214,p<0.05)。

相对而言,无论是政治自豪感还是文化自豪感上,大二和大四学生的政治自豪感均相对低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如图2-9所示。这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可能与不同时期学生的经历和心境有关。

图2-9 各年级大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

我们知道,大学新生在入校后往往会因现实大学与理想大学间的落差出现不满情绪,也许他们将这种情绪泛化到国家的经济、政治、民主等领域中来了。事实上,与大二学生的波动相比,大四学生的自豪感水平下滑得就显得更加厉害。也许就业过程中所遭受的各种困难以及不公平待遇启动了这次的情绪落差。就业与国家政策的关系更为密切,大学生更多地将自己的情绪失落归咎到国家层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3.不同政治面貌及政治理想大学生

分析政治面貌不同的大学生的国家自豪感的状况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政治自豪感还是文化自豪感上,政治面貌不同的大学生间均存在显著差异(F=3.493,p<0.05;F=3.586,p<0.05)。

相对而言,无论是政治自豪感还是文化自豪感,大学生党员和群众的自豪感程度均显著高于民主党派的大学生,如图2-10所示。

图2-10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

分析政治理想不同的大学生国家自豪感的状况可以发现,无论是政治自豪感还是文化自豪感,不同政治理想的大学生间的差异也是显著的(F=4.789,p<0.01;F=5.599,p<0.01)。

相对而言,无论是政治自豪感还是文化自豪感,政治理想为共产主义或者并无明确政治理想的大学生的政治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均显著高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见图2-11)。

图2-11 不同政治理想大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

我们看到,政治信仰对大学生的国家自豪感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在组织上已经正式入党的,还是在信仰上已经向共产主义倾斜的大学生,都表现出更高的国家自豪感。

值得重视的是,身为群众的大学生对国家的自豪感水平也比较高。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欣慰的事情,因为我国的大学生群体依然拥有深深的对国家的自豪感。

二 国家情感

对国家情感的分析可以分解为认同国籍(身份认同)、符号爱国、建设性爱国、无建设性爱国四个维度。其中的符号爱国、无建设性爱国更多带有感性爱国色彩,而认同国籍、建设性爱国更多带有理性爱国色彩。

(一)大学生国家情感总体状况

对大学生国家情感总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四个维度上均表现出明显的认同倾向,其赞成水平均高于比较赞成的程度(非常不赞成的得分为1,比较不赞成得分为2,无所谓赞成不赞成得分为3,比较赞成得分为4,非常赞成得分为5),尤其是身份认同上得分更高。

但是也明显看到,无批判性爱国程度明显低于认同国籍、建设性爱国以及符号爱国等方面,基本上是一种既无明显赞成也无明显不赞成的不明确状态,如图2-12所示。

图2-12 大学生各种国家情感状况分析

由这一结果我们不难看出,整体上,我国当代大学生对国家的情感还是很深的,而且这种情感更多地带有建设性意义,即爱国并不盲目,看到国家的不足之处将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指正,给人一种不空谈爱国、脚踏实地的感觉。同时,这也表明在我国的大学生群体中并无大国沙文主义或者国家主义的苗头。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与国家情感部分的结果相比,国家自豪感部分得分较低。之所以有此差异,可能在于国家情感部分侧重于整体的身份归属感,国家自豪感部分更多的是对某个具体领域的情感满意度。一个人也许对某些具体领域的情感不太满意,但这并不影响其整体上的身份认同和对国家的爱。

(二)不同群体大学生国家情感的比较

1.不同专业大学生

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国家态度的分析可以发现,四个维度上,人文社科、理工、司法类专业间均有显著差异(F=7.605,p=<0.05;F=12.349,p=0;F=13.241,p=0;F=25.374,p=0)。

相对而言,无论是在带有理性色彩的建设性爱国主义、身份认同上,还是在带有感性色彩的无批判性爱国主义和符号爱国主义上,人文社科类大学生表现出的情感均低于司法类大学生。而且,此差异在国家身份认同、符号爱国领域表现的更加突出,如图2-13所示。

图2-13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国家情感

该结果与国家自豪感部分所获得的结果有着一致的趋势,均有司法类专业大学生表达出更积极的国家态度。除爱国教育、专业自身特点均可能带来差异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即司法类大学生制度化管理、着制服装、军事化训练等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他们对国家符号的情感。

2.不同年级大学生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国家情感分析可以发现,身份认同、建设性爱国领域没有发现各年级间的差异,符号爱国、无批判性爱国领域却发现了各年级间的差异(F=6.067,p=0;F=6.611,p=0)。

相对而言,无论是在非批判性爱国还是在符号爱国上,大二和大四年级学生的国家态度均比大一和大三学生的爱国程度低(见图2-14)。

图2-14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国家情感

大二学生可能的心理落差和大四学生初涉社会所遇到的障碍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对于国家的评价和感情。此处的结果恰为此说法提供了一个佐证。

不过,值得重视的是,还有两个维度(身份认同、建设性爱国)并没有随着年级发生波动,而这两个维度的共同特点恰恰是理性爱国。这说明自身利益的得失并没有引发理性爱国情感的波动。即使在面临落差和不公平时,大学生依然故我的认同自己的身份。当然,也丝毫没有改变自己内心中对国家的关心,以及通过针砭时弊地议论国家政策和脚踏实地地努力工作等来爱国的做法。

3.不同政治面貌及政治倾向的大学生

对各政治面貌大学生的国家情感进行分析可知,政治面貌不同的大学生在身份认同、无批判性爱国上差异显著(F=4.708,p<0.05;F=8.759,p<0.01)。在身份认同上,党员大学生及群众大学生的认同程度均显著高于民主党派大学生,即党员和群众大学生更认同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不过,党员大学生还表现出更高的批判性爱国成分,而这一点群众学生表现稍弱,如图2-15所示。

图2-15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的国家情感

对各政治倾向大学生的国家情感进行分析可知,政治倾向不同的大学生在身份认同、无批判性爱国上也存在显著差异(F=3.913,p<0.01;F=6.076,p=0)。各个群体大学生在这两个维度上的表现与政治面貌各组的规律基本一致,如图2-16所示。

图2-16 不同政治倾向的大学生的国家情感

党员和群众对国家情感的独特表现印证了这两个群体在自豪感领域中表现出的规律。在我国,广大群众与党员一样,表现出对国人身份的高度认同。不过,也应当看到,与高度身份认同相伴随的还有高度的无批判式认同。这提示我们,党员对国家是有着更纯粹的、热烈的忠诚的。不过,这种纯粹的忠诚可能会令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陷入盲目崇拜。若能在党员群体中加强有批判性爱国情感教育,将更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全面、完整的爱国情感。

4.母亲最高学历不同大学生

对母亲最高学历不同的大学生的国家情感进行分析可知,在建设性爱国、身份认同、符号爱国上,母亲最高学历水平不同的大学生间均有显著差异(F=2.397,p<0.05;F=4.384,p<0.01;F=3.434,p<0.01)。而且,均有随母亲最高学历水平的提高,各国家情感成分走低的趋势(见图2-17)。

图2-17 母亲最高学历不同大学生国家情感

可以认为,大学生母亲的最高学历基本可以形成对大学生国家感情的预测,母亲学历越高的家庭,大学生对国家的感情越淡薄。这可能是因为高学历的母亲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世界,接触世界越多,国家界限相对模糊,对国家的感情自然也就相对越淡。不过,我们也应当注意,母亲的最高学历并没有影响用具体领域综合起来的国家自豪感。是否可以认为,无论家庭是否更多地接触过更广范围的世界,大学生对国家各个领域的评价和自豪感基本没有改变,但整体上国人身份归属以及对国家符号的感情有所降低。

三 小结

(一)清晰的“理性”

无论是在自豪感部分还是国家情感部分,我们都能感受到一个清楚的事实,那就是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对国家是有着很高的评价和归属的,他们认同自己的国人身份,热爱能代表国家的符号,也以国家的荣辱为自己的荣辱。不过,我们更应当注意到,大学生的“爱”中饱含了“建设性”的理性成分。无论哪个群体,都不愿意盲目地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心,更不愿意夜郎自大,炫耀本国的优越性,而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希望能够对国家和执政党提出中肯的意见、建议,促进其进步。这其实反映出大学生在爱国这件事情中,不失感性的情况下仍然有着清晰的头脑,能够做出理性判断。

同样,这一理性的爱国思想在具体领域评价中也有具体表现,他们接纳了国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同样也表达了自己对某些领域的期待。这也能够为教育者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国家认同指明了努力方向。

(二)“无奈”的利益

与整体上充斥的理性气息有些不一致的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对国家的态度表现出了“波动”的趋势。大一、大三学生对国家的认同要高,大二、大四学生则相对要低。这可能是与学生们的切身利益的变化息息相关。入学前后的心理落差及毕业前后的利益纠葛可能会直接带动他们对国家的认识等产生信赖变化。

不过,这些由利益带来的对国家情感的影响只会影响到部分维度,如爱国情感中的无批判性爱国,而对于建设性爱国却没有这样的影响。鉴于此,我们认为,由于利益的无奈而带来的情感的波动的确会令大学生的爱国之心被削弱,不过,受影响更大的是盲目的、感性的爱国情感成分,而充满理性思考的爱国却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这也就提示我们,在进行大学生爱国思想教育的时候,如果能够在发展感性爱国时着重关注理性爱国意识,将能够极大地促发他们保持稳定、持久的国家情感。

(三)“隔行如隔山”

所拥有的专长不同的大学生是否会在爱国情感上有差异呢?我们的结论表明,人文社科类大学生整体的国家情感表现相对较弱,理工科大学生表现得更爱国。此外,在人文社科类学生中我们又选出一个特殊的类别——司法类。结果表明,后者比理工科类的学生表现出更积极的爱国情感。我们很难用简单的理由对这种差别做出解释,毕竟可能触发这一结果的因素相对复杂:学校教育的投入力度,专业本身的特殊性,仪式性教育。这些差异提示我们,形式教育有时也可以提高爱国情感。同时,对于那些已经有了独立思维的大学生,尤其是其专业本身就需要他们更多思考社会的大学生,如何提高国家的核心吸引力,以增强他们对国家的信赖可能是更需要我们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