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民间文学研究70年

第一节 七十年来的学科建设

民间文学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广大民众中传播和传承的口头文艺作品的统称,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长篇叙事诗、谚语、小戏和谜语等多种体裁。它与作家书面文学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传统不可或缺的双翼。除了蕴含着独特的审美艺术特性,民间文学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史意义,以及突出的作为社会生活资源的现实功能,并且深刻地体现着民众的思想价值观。

作为一门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立场、具有强烈人民性的学科,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发端于1918年由北京大学发起的歌谣运动,已走过一百余年的历程。其中,1949年迄今的七十年是这一学科发展的成熟期和收获期。经过学者的努力,民间文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日趋完善,形成了诸多经典的研究领域与话题,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1949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民间文学研究得到了更多重视和扶持。20世纪50年代初期,钟敬文率先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民间文学课程,并创立“劳动人民口头文学”教研室,招收和培养民间文学专业的研究生。[1]同时,经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批准成立的文学研究所(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创立伊始即设立了由贾芝担任组长的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组(今民间文学研究室),集中多位专职研究人员开展各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2]这是民间文学研究在中国首次正式进入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科体系,使学科的发展获得了制度化的保障。另外,在文化部支持下,又成立了以郭沫若、老舍和钟敬文等人为领导的全国性民间文学研究团体——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共和国“十七年”时期的民间文学以“人民口头创作”的名目出现,民间文学被认为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文学,相比之下,民间习俗则成为有待引导与改进的对象。顺应时代的需要,民间文学研究者在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文本、对民族遗产展开创造性继承,使之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面作出了不容抹杀的贡献。民间文学成果的出版事业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出版了“民间文学丛书”,以及《民间文学资料丛书》《民间文学参考资料》等出版物,创办了《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学》等杂志,刊发了大量民间文学的文本与理论文章。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有识之士着手恢复在过去十年间被抑制和禁锢的民间文学研究,并尝试以此为基础重建民俗学。钟敬文、贾芝、顾颉刚等前辈都为此贡献了力量。其中,钟敬文起到了主导作用,在他的倡导下,高校的民间文学学科建设获得长足进步,1978年夏,民间文学被教育部重新列为一般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河南大学、辽宁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逐渐恢复或开创了民间文学的课程。

1978年,钟敬文联合顾颉刚、白寿彝、容肇祖、杨堃、杨成志、罗致平等教授联名上书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建议开展民俗学研究工作并建立相关机构,这直接促成了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钟敬文任首任会长)。1979年,中国文联正式恢复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87年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多年来,中国民俗学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及基层文艺工作者,在开展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建设、推进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出版业的繁荣,大量民间文学的理论著作与调查报告得以出版,“东方民俗学林”“原始文化经典译丛”“三足乌文丛”等丛书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推出,更是大大推动了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的资料建设,进而推动学者去认识民间文学的鲜活世界。诸多刊物,如《民间文艺集刊》(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1981)、《民间文学论坛》(今《民间文化论坛》,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82)、《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1983)、《民俗研究》(山东大学,1985)陆续创刊,不少高校学报也设置了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专栏,为完善这一学科的理论建设,深化相关话题的讨论开辟了重要阵地。

经过一批重要学者的积极推动,民间文学研究在20世纪80—90年代一度极为兴盛,并日益被视为民俗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民俗学这门研究生活文化的学问,也获得新生。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明确把民俗学设为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民间文学则被包含在民俗学之中。民俗学终于在国家学科体系中,正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但这种行政管理式的目录调整,也对以往已经颇具规模、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民间文学研究造成了较大伤害。

稳定的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学术队伍的发展。通过制定学科规划、编写教材、举办讲习班、开展常规化的研究生教学,学界培养起了一批专业化人才,进一步带动了民间文学的学科化与专业化。这一批人才散播到各个高校后,陆续设置了新的硕士点与博士点,形成了稳定的研究队伍和各有特色的学术传统,为学科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体来看,在过去的七十年里,民间文学研究深受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经历了几番学术范式和研究侧重的变迁,呈现出了“螺旋式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