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能源中国展望(202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世界化石能源发展现状与展望

2018年全球化石能源产量增长率大幅超过2007—2017年的年均产量增长率。2018年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产量分别为4474百万吨油当量、3326百万吨油当量和3917百万吨油当量,年增长率分别为2.16%、5.17%和4.31%。而2007—2017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年均产量增长率分别为1.02%、2.33%和1.29%。全球化石能源的一次能源消耗量为11743百万吨油当量,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84.7%。相较于2017年,2018年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耗中的比重下降了0.4%。该下降主要源于石油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比重的减少。2018年石油和煤炭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33.6%和27.2%,比2017年分别减少0.6%和0.4%。2018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由2017年的23.3%略增至23.9%(见图1—1)。

图1—1 2017年和2018年不同类型能源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
资料来源:2019版《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1.石油

(1)2019年全球原油市场供需增长减缓,供大于求趋势显现

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的放缓和贸易紧张局势的升级使石油需求有所下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估计,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9%,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速的最低水平,发达经济体和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增速普遍下降。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的GDP增速由2018年的2.9%下降为2019年的2.3%,欧元区的GDP增速从2018年的1.9%下降为1.2%,英国和加拿大的GDP增速分别进一步下降为1.2%和1.5%,其他发达经济体增速也普遍下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整体经济增速也由2018年的6.4%下降为5.9%,中国、印度和东盟等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有所下降,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的经济增速分别由2018年的2.3%和2.4%下滑为1.1%和0.2%,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全球经济增速的下滑影响了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长。2019年,随着世界银行、IMF等机构多次下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期,OPEC和国际能源署也多次下调了全球原油需求增长预期。IEA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石油需求总量为10015万桶/日,相比2018年增长了89万桶/日,增速为0.9%,低于2018年1.1%的增速。从需求结构来看,OECD国家原油需求量为4764万桶/日,比2018年下降22万桶/日,其中北美石油需求基本不变;非OECD国家中石油需求量增幅最大的是中国,其2019年石油需求量为1366万桶/日,比2018年增长了69万桶/日。日本、韩国的石油需求均为负增长。

在全球原油需求增长下滑的背景下,OPEC+联盟协议国减产协议的达成和良好执行对于稳定国际原油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在OPEC+联盟内部,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的利益诉求不一致。在全球经济增速的放缓带来短期需求下滑的背景下,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OPEC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减产应对需求放缓带来的油价下跌,而俄罗斯等OPEC+协议框架内的非OPEC产油国则担忧减产协议会降低市场份额和政府收入,并对美国页岩油企业借OPEC+减产之机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深感不满。这给OPEC+减产协议带来了不确定性,为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双方在2020年3月6日减产谈判破裂埋下了伏笔。

2019年,OPEC及俄罗斯等盟友(OPEC+)减产协议执行率较高,对油价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减产效果有所减弱。2018年12月初,OPEC和俄罗斯等非OPEC产油国达成了新的石油减产协议,随后2019年7月初又进一步将减产协议延长至2020年3月。OPEC石油市场月报数据显示,2019年12月OPEC减产执行率达158%。IEA于2020年2月公布的月度石油市场报告显示,2019年OPEC的原油产量为3550万桶/日,比2018年削减了188万桶/日的产量,减产执行率达158%,减产额占OPEC总日均产量的5%。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OPEC+联盟产油国达成减产协议,以及减产执行率超出市场预期的利好消息,支撑了2019年上半年油价的上涨,使得2019年5月原油均价上涨至70美元/桶(见图1—2),很大程度上稳定了油价。但减产协议难以抵消全球石油需求放缓和美国石油产量的稳步提升对油价产生的下行压力,下半年随着减产进入平台期,市场消化了减产协议带来的利好消息后,减产协议执行效果有所减弱。2019年12月初,“OPEC+”组织再次公布新的减产安排,将原120万桶/日的减产幅度进一步提高为170万桶/日,但原油市场的反应未达预期,油价小幅上涨后再次下跌,也显示OPEC对于国际油价影响力有所减弱。除主动减产之外,受美国制裁的影响,伊朗和委内瑞拉两个减产豁免国家石油产量和出口量也出现了大幅缩减,给各产油国通过OPEC+机制协调石油供应增加了难度。

图1—2 2019年1月—2020年4月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
资料来源:Wind.

2019年,美国原油产量稳定增长,填补了OPEC国家减产造成的供应缺口,美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不断增强。截至2019年年底,美国石油产量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份额已经达到19.3%(2018年份额为15%)。但伴随着原油价格的低位运行,2019年美国页岩油产量增速有所放缓。根据EIA公布的周度石油数据,2019年美国日均原油产量增速为11.4%,低于2018年17.5%的增速。其中,页岩油产量增幅为119万桶/日,增速为18.3%,相比于2018年31.1%的增速明显放缓。另据EIA2020年2月公布的石油月报显示,2019年美国原油平均日产量为1223万桶,其中页岩油日均产量为770万桶,占原油平均日产量的比重为62.6%,较2018年的59.0%进一步提高3.6个百分点。从增量来看,2019年美国原油日均产量较2018年增加了125万桶/日,增速为11.3%,低于2018年17.5%的增速;而2019年美国页岩油日均产量较2018年增加了119万桶/日,增速为18.3%,远低于2018年31.1%的产量增速。

图1—3 2011—2019年美国原油产量、页岩油产量及全球油价指数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2)2020年OPEC价格战和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油市造成双重打击

2020年第1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叠加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石油价格战,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冲击前所未有。2020年4月1日,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甚至低至15.35美元/桶,为近20年以来的最低价格。

图1—4 2001年12月—2019年12月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
资料来源:Wind.

从需求端来看,尽管2020年3月中国在疫情控制上出现很大进展,但是疫情在欧洲和美国迅速蔓延,许多国家采取封城和关闭工厂等措施,全球航空客运量骤降,全球原油需求出现明显下降。美国、中国和欧盟是主要的原油需求方,且中国是原油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占全球原油需求增长量的八成。国际能源署(IEA)大幅下调了原油需求量预测,其在2020年2月的《石油市场月报》中曾预测2020年需求增量为82.5万桶,在3月将需求增量下修至-9万桶,日均原油需求量将跌至9990万桶。这是十余年来的第一次。根据IEA的预测,中国在2020年第1季度限制交通、工业和商业活动的措施,导致其原油日需求量下降180万桶,而同期全球原油日需求量下降250万桶。IEA还认为,在疫情得不到控制的极端情况下,全球原油日需求量将下降73万桶。鉴于目前疫情在全球蔓延的状况,IEA显然低估了全球原油需求的下降量。尽管中国的原油需求会在2020年第2季度出现反弹,但欧美国家的需求会大幅下滑,而且全球经济衰退会影响中国的出口需求,拖累中国的经济和原油需求复苏。考虑目前美国和欧洲国家成为新冠肺炎疫情的“震中”,一些国际投资银行预测,全球原油需求在2020年4—5月将下降20%—30%,即日均原油需求量将下降2000万—3000万桶。IEA在4月发布的《石油市场月报》中大幅下调了全球原油需求的预测值。根据该月报,2020年日均石油需求较上年减少930万桶,其中,4月日均石油需求同比减少2900万桶,跌至1995年的水平;第2季度石油需求较上年同期减少2310万桶;12月预计减少270万桶。

从供给端来看,价格战致使产油国出口收入下降,引发原油供给波动。需求下降凸显了全球原油供给过剩的现实,加剧了产油国之间争夺消费市场份额的矛盾和冲突。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国际油价的负面冲击,沙特阿拉伯主张继续减产保价,而俄罗斯因担心丧失市场份额不愿意继续减产。在2020年3月6日的谈判失败后,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开打价格战,均宣布从2020年4月起大幅(OPEC+减产协议的终止日期为2020年3月底)增产,抢占市场份额,导致国际油价暴跌。过低的油价,不仅导致产油国的出口和财政收入减少,而且致使石油行业的勘探开发投资规模下降,部分较高成本的企业将因亏损而破产,从而影响未来的原油产能,不利于全球石油供应的稳定。

第一,低油价对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的财政与经济承受力构成严峻挑战。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的出口收入和财政收入均高度依赖石油行业。相比较而言,沙特阿拉伯的原油开采成本低,仅为9美元/桶,而俄罗斯成本达19美元/桶,处于不利地位,但俄罗斯经济多元化程度明显优于沙特阿拉伯,其财政预算平衡油价为42美元/桶,而沙特阿拉伯的财政预算平衡油价达80美元/桶。按目前布伦特原油30美元/桶的价格,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2020年都将出现财政赤字。自2014年石油价格暴跌以来,沙特阿拉伯一直存在预算赤字。沙特阿拉伯在2019年的财政赤字率为5.6%,受低油价的影响,其2020年的财政赤字率预计会大幅攀升。俄罗斯2019年的预算盈余率为1.8%,由于当前油价与预算平衡油价差额较大,预计2020年其财政预算将由盈余转为赤字。

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均有较为充足的官方外汇资产,可在短期内为油价暴跌引起的出口收入下降提供缓冲。2019年,沙特阿拉伯的官方外汇资产约1.4万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5000亿美元,主权财富基金9000亿美元;俄罗斯的官方外汇资产7300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5800亿美元,主权财富基金1500亿美元。显然,从资金实力角度看,沙特阿拉伯比俄罗斯更能承受低油价。尽管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作为缓冲,但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要想在较长时间内经受住低油价的考验,除应削减财政开支外,还要举借更多的外债。沙特阿拉伯经济过度依赖石油,而油市低迷导致投资意愿降低,外部融资成本将升高。俄罗斯经济发展受制于美国制裁和不稳定的地缘政治因素,企业在国际市场融资将继续受到严格限制。

对于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而言,价格战的一个潜在好处,是打击以美国页岩油为代表的其他国家石油产业,迫使一些高成本企业因亏损而离开市场,以提高其在供应端的地位,并在未来通过提价来增加原油出口收入,弥补当前的出口收入下降。但这取决于美国页岩油产业对于低油价的调整能力。总体上看,价格战使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两败俱伤,市场份额和供应地位的提升带来的潜在收益,要远低于油价暴跌带来的出口和财政收入下降的损失。

第二,价格战加剧美国页岩油气行业的财务和资金困境。实际上,在原油价格战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大部分美国页岩油气企业已难以盈利。根据穆迪的数据,北美油气公司到2024年将面临2000亿美元的到期债务,其中2020年的到期债务额达400亿美元。此次的价格战进一步加剧了页岩油气产业危机。油价暴跌导致美国大多数页岩油气企业面临着财务亏损。据测算,美国页岩油平均收支平衡价格在40美元/桶左右,仅有埃克森美孚、雪佛龙、西方石油和Crownquest四家页岩油气钻探公司的新井成本可以保持在31美元/桶的水平。相较于2014年OPEC增产导致的油价暴跌,美国页岩油气行业目前面临的困难更大,主要原因在于此次冲击来源于需求侧。尽管页岩油气公司可利用金融市场对冲工具规避短期风险,但全球经济正面临衰退风险,叠加疫情在全球传播的影响,页岩油气行业投资将出现收缩,页岩油产量将出现下降。此外,尽管特朗普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挽救国内页岩油气产业的措施,但在实际执行上将会受到来自民主党的阻力,且这些措施并不能解决美国页岩油气产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第三,价格战所导致的增产和降价,对依赖石油出口获取税收和外汇的国家造成严重伤害。由于财政高度依赖石油,价格战对产油国的经济影响将立即显现。产油国通常以上年布伦特原油的中枢价格为基础来制定下一年的财政预算。鉴于2019年布伦特原油均价为每桶64美元,许多海湾国家基于55—60美元/桶的油价区间,制定了2020年财政预算。目前油价远低于预算平衡价格,预期这些产油国的财政赤字将显著增加。而且,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将进一步限制其经济活动,加剧其财政困难。因此,一些非洲、中东和南美洲政治和经济较为脆弱的石油生产国,将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如经济衰退、出口和财政收入下降、财政赤字上升和汇率贬值等。

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的价格战,加上疫情下全球石油需求的断崖式下跌,原油价格在2020年第1季度下跌了2/3,已降至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在全球需求明显萎缩的背景下,原油价格将会持续处于低位,这会对美国页岩油等生产成本较高的油气企业构成重大的负面影响,这些企业将会被迫削减投资,部分企业将因亏损而退出市场,这将不利于未来原油产能的稳定。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石油需求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原油需求价格弹性低,低油价并不能导致石油需求明显上升,从而,价格战不利于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和美国三大供应国的利益,在美国的调停下,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返回谈判桌。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希望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双方削减石油供应。沙特阿拉伯则呼吁召开石油生产国紧急会议,同时,俄罗斯能源部部长也表示,俄罗斯可能会重新参加减产谈判。此外,巴西、挪威、加拿大等产油国也有可能加入产油国减产的行列。这会对油价起到支撑作用。若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不能达成减产协议,美国为保护页岩油气产业的利益,放话要对进口原油加征关税,这显然不是沙特阿拉伯、俄罗斯所希望看到的结果。要稳定油价,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美国等产油国在短期内需要削减日产量1000万桶,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需要承担最多的减产份额,美国国际石油公司将会参与减产。

4月13日,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全球主要产油国初步达成分阶段减产的协议,在2020年5—6月每日减产970万桶,在2020年7—12月每日减产800万桶,在2021年1—4月每日减产600万桶。其中,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两国的减产以每日1100万桶为基准,而其他国家的减产则以各自2018年10月的产量为基准。其中,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均减产250万桶/日,日产量降至850万桶。考虑到OPEC+达成的970万桶减产规模不是以2020年4月的产量为衡量基准,而是一个一致同意的基线产量(an agreed baseline level),如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的基线产量为1100万桶,其他国家的基线产量为2018年10月的产量。在4月,在没有减产协议的约束,甚至开打价格战的背景下,OPEC+的原油产量显然将创历史新高。因此,若相对于4月的产量而言,这一减产协议的实际或有效减产规模为1070万桶。

在本轮减产安排上,俄罗斯承担了更多的减排责任。沙特阿拉伯在2018年、2019年的原油日产量分别为1033万桶、980万桶,而俄罗斯的原油日产量依次为1149万桶、1158万桶。沙特阿拉伯的基线产量高于其2019年的产量,而俄罗斯的产量基本稳定。若按照2018—2019年平均产量计算,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的日产量约为1000万桶、1150万桶,这意味着实际上沙特阿拉伯减产150万桶/日,俄罗斯减产300万桶/日。当然,在以往的减产协议上,沙特阿拉伯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减产较多。这也是沙特阿拉伯的原油产量低于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在本轮减产安排上面,沙特阿拉伯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照顾,俄罗斯做出了较大的让步和贡献。

美国页岩油企业事实上已经加入减产行列。与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属于国有企业不同,美国石油企业是私人企业,政府虽缺乏干预企业产量的机制,但油价下跌会通过市场机制导致企业自主减产。但投资者普遍认为,减产规模明显小于需求萎缩幅度,且减产机制落实难度较大,油价在上涨8%之后可能会出现明显回调。

(3)国际原油市场走势分析

作为最具战略性、基础性的大宗商品,原油兼具商品、金融和地缘政治多重属性,国际原油市场形势和油价走势取决于供需、地缘政治和货币金融因素。

从需求端看,原油需求取决于全球经济形势,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是影响原油需求最大的因素。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石油市场影响持续时间判断难度较大。与过去的疫情相比,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要高得多。2020年4月,欧洲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进入疫情的严重阶段;美国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已超过33万例,且尚未发现疫情达到峰值的迹象。更为严峻的是,在许多新兴市场和低收入经济体,新冠肺炎疫情才刚刚开始被关注。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汇编的数据,截至2020年4月6日,全球已有1348628人感染了COVID-19,其中74834人死亡。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持续增加,预计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水平仍将很高,危机何时结束尚未可知。只有疫情得到控制,世界各国的贸易和交通活动才能逐步得到恢复,原油需求才能恢复至正常的水平。

在目前欧美疫情继续发展蔓延的情形下,欧美的原油需求呈断崖式下跌,尽管中国的原油需求将会随着复工复产步伐的加快而得到快速修复,但全球原油需求大幅下跌不可避免。IMF在2020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全球经济增长正在遭遇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冲击,并以疫情在下半年得到有效控制为条件,对2020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值作了史上最大幅度的下调,由前期的3.3%降至-3%,下调了6.3个百分点,2021年全球经济将强劲反弹,预计同比增长5.8%。发达经济体2020年经济增速为-6.1%,2021年将反弹至4.5%,其中美国在2020年、2021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5.9%、4.7%。新兴经济体2020年的经济增速为-1%,2021年将恢复至6.6%,其中,中国在2020年、2021年的经济增速依次为1.2%、9.2%。IMF认为,如果疫情在下半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全球经济在2020年、2021年将分别萎缩6%、2.2%。基于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我们预计全球原油日需求量在2020年2—3月会下跌400万桶左右,在4—6月可能会下降2000万桶左右,下半年需求会随疫情改善,但预计较上年仍会减少1000万桶,全年日需求量将下降1000万桶左右,2021年日石油需求量将会出现强劲的恢复性增长,比2020年增长800万桶,但仍比2019年的日需求量低200万桶,2022年日需求量恢复常态化增长,将比2019年增长100万桶。

在国际油价暴跌的情形下,一些主要原油进口国利用低油价的时机增加战略储备有助于减缓原油需求的下滑。中国、印度、韩国和美国等国已实施或考虑增加原油战略储备。据IEA的估计,2020年第2季度,原油储备增加可能消化吸收200万桶/日的产量。例如,中国在国内原油储备能力趋于饱和的情形下,在国际期货市场购买了一些原油,以锁定低价格,降低原油进口成本。2020年1—2月,中国原油进口额同比大增16.7%,其中对沙特阿拉伯原油的进口量同比增长26%。显然,在国内原油消费大幅下降的情形下,中国原油进口增加将会导致原油库存和储备上升。

从供给端看,原油供给主要受产油国产能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原油供应基本由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OPEC、俄罗斯和美国掌控,三者的博弈将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原油供应格局。在OPEC+达成减产协议、美国和加拿大的油气企业将通过价格机制调整产量的情形下,原油供应量将会削减。根据IEA2020年4月发布的《石油市场月报》,在OPEC+达成历史性减产协议后,2020年5月的原油日产量削减量将达创纪录的1200万桶/日。在OPEC+之外的产油国中,美国和加拿大的减产力度估计最大。2020年第4季度,OPEC+之外的国家减产力度预计达520万桶/日,全年减产额度预计为230万桶/日。同时,油价下跌会导致成本较高的非常规油气企业减产。IEA预计未来几个月美国页岩油和加拿大油砂产量可能减少350万桶/日。另外,低油价导致能源企业的营业收入下降,利润减少或亏损上升,将会削减勘探开发和生产性投资,会导致未来的原油产量下降。IEA预计,2020年油气勘探和生产企业的全球资本支出将较2019年下降约32%,跌至3350亿美元,为1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从货币金融角度看,原油价格走势会与国际金融市场表现高度相关。油价波动关系着原油期货投资和能源板块的业绩与市场价值,从而影响着股票市场指数的涨落,进而反作用于能源行业的投融资活动。当前,油价经过暴跌之后已处于低位,继续下跌的空间较小,油气企业处于估值洼地,这给油气行业提供了较多的投资机会。同时,原油价格与其计价和结算货币——美元的汇率呈反方向变动。在金融危机时期,美元通常扮演避险货币功能,需求旺盛、供给短缺、汇率升值;而在金融市场稳定时期,则需求下降、汇率贬值。因此,在金融危机时期,油价会因美元升值而下跌,而在金融稳定时期,油价会因美元贬值而上升。2020年,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情形下,美国企业需要召回海外资本以缓解资产抛售和流动性不足问题,导致全球美元供应短缺,美元将维持强势地位。这显然加大了国际油价下跌的压力。2021年,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好转,金融市场趋于平稳,美元将会贬值,这将推动原油价格上涨。

总体上看,预计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下半年将会逐步得到抑制,世界经济和原油需求将会反弹,全球股票市场价格指数会得到部分修复,全球原油日需求量在2020年将会下降1000万桶,在2021年将会强劲反弹,增长800万桶,在2022年恢复常态化增长,将比2019年增长100万桶,布伦特原油中枢价格在2020年将在40美元/桶左右震荡,2021年可能反弹至50美元/桶左右。

2.天然气

2018年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3.26亿吨油当量(38679亿立方米),其中OECD国家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2.23亿吨油当量,占比36.8%;非OECD国家天然气探明储量为21.03亿吨油当量,占比63.2%。

2019年全球天然气产量增速放缓。2019年,全球天然气产量为4.11万亿立方米,较上年上升3.4%,低于2018年5.2%的增速。美国天然气生产增量为690亿立方米,对全球产量增量的贡献超过50%;产量达到9300亿立方米,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比重超过20%。但受美国国内需求增速下滑影响,美国天然气产量增速由2018年的9.6%下滑至6.3%。

2019年全球天然气整体消费增速有所放缓,主要源于美国和亚太地区主要天然气消费国消费增速放缓,而欧洲地区天然气进口量暴增,库存水平临近上限。与2018年5.3%的天然气消费增速相比,2019年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速降为3.5%。其中,美国消费量为8732亿立方米,增幅为2.8%,明显低于其2018年消费增幅(11.0%)。2018年,受冬季极寒和连续降温降雨天气影响,美国1—4月天然气消费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5%,而2019年冬季,美国气温相对温和,未出现极端天气,1—4月天然气消费增幅仅为3%,全年消费走势相对平稳,增速大幅回落。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天然气消费合计4689亿立方米,占亚太地区天然气消费总量的半数以上。中国受环保因素推动,天然气消费同比增长9.4%,但受经济增速放缓和煤改气推进速度放慢的双重影响,天然气消费增速与2018年的17.7%相比明显减低。日本和韩国由于替代能源发展,天然气消费量分别下降了6.3%和5.6%,降至1142万立方米和480万立方米。受亚洲LNG需求减弱、市场供给过剩以及天然气价格持续走低等因素影响,2019年欧洲天然气进口大幅增长,库存增加205亿立方米,比2018年库存增量增长了107%。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天然气将继续在新兴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推进发展中国家向低碳能源系统转型,而在发达国家能源体系中,天然气份额将逐渐被可再生清洁能源取代,进一步实现发达国家能源去碳化。未来1—3年,预期全球天然气市场将继续供给充足的状况,天然气价格走势将取决于由全球经济状况改变而引起的需求变化。近期,IMF预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已经并将继续受到严重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将陷入负增长,衰退程度至少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相当,甚至更加严重,但IMF预计2021年经济会复苏。天然气市场将随着全球疫情的逐步好转而恢复。鉴于天然气市场属于区域性市场,且大量天然气交易采取长期协议价的方式,现货市场的比重相对较小,从而全球经济大幅下滑对天然气市场的影响程度远低于原油市场。东亚地区的LNG进口价格和原油价格是挂钩的,油价的大幅下降会降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LNG进口成本。

3.煤炭

2018年全球煤炭探明储量为10548亿吨,其中OECD国家煤炭探明储量为4997亿吨,占比47.4%;非OECD国家煤炭探明储量为5551亿吨,占比52.6%。如图1—5所示,OECD国家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合计占比达37.7%;非OECD国家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合计占比为38%。此外,2018年全球煤炭探明储量中,烟煤和无烟煤储量为7349亿吨,占比69.7%;亚烟煤和褐煤储量为3199亿吨,占比30.3%。

2018年全球煤炭产量较2017年增加了1.62亿吨油当量,至39.17亿吨油当量,增幅为4.31%。OECD国家煤炭总产量相比2017年下降了1.2%,而非OECD国家产量则上涨了5.9%。如图1—6所示,产量全球排名前十的非OECD煤炭生产国,如美国、德国和波兰等OECD国家的产量相比2017年有所下降,而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非OECD国家产量相比2017年有所增长,其中增幅最大的是中国,煤炭产量比2017年增加了0.82亿吨油当量,其次是印度尼西亚,煤炭产量比2017年增加了0.51亿吨油当量。

图1—5 2018年全球煤炭探明储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占总探明储量比重(%)
资料来源:2019版《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18年全球煤炭消耗前十的国家排名与2017年相同,但OECD国家煤炭消费普遍下降,而非OECD国家煤炭消费增长。2018年全球煤炭消费较2017年增加了0.54亿吨油当量,至37.72亿吨油当量,增幅为1.44%。OECD国家煤炭总消耗量为8.61亿吨油当量,相比2017年下降了3.54%;而非OECD国家煤炭总消耗量为29.11亿吨油当量,上涨了3.02%。OECD国家中,美国和德国的煤炭消耗量相比2017年分别下降了0.14亿吨油当量和0.05亿吨油当量;非OECD国家中,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煤炭消耗量相比2017年分别增长了0.16亿吨油当量、0.36亿吨油当量、0.04亿吨油当量和0.04亿吨油当量(见图1—7)。

图1—6 2017年和2018年全球煤炭产量排名前十的国家
资料来源:2019版《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图1—7 2017年和2018年全球煤炭消耗量排名前十的国家

2018年全球煤炭总发电量为10100太瓦时(TWh或万亿瓦时),较2017年增长了3.0%。全球煤炭发电量超过1000太瓦时的国家包括美国、中国和印度,这三个国家的煤炭发电量分别为1245.8太瓦时、4732.4太瓦时和1176.3太瓦时,分别占全球煤炭发电量的12.3%、46.9%和11.6%。与2017年相比,中国和印度的煤炭发电量分别增长了6.5%和5.2%,成为拉动煤炭发电需求增长的主力。受页岩气革命的影响,美国煤炭发电量减少了4.9%,但相较于2007—2017年的年均减幅(5.0%),2018年美国煤炭发电量下降幅度减小。

预计到2025年,全球煤炭需求将继续保持稳定,OECD国家煤炭消耗减量将被非OECD国家煤炭消耗增量抵消。EIA认为,由于美国电力部门对煤炭的需求减少以及美国出口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2019年美国煤炭总产量较2018年下降8%。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耗国,但在能源转型的政策引导下,预期中国煤炭需求增速将逐步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