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整合与目标方自主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1)研究一中,综合运用对外直接投资论、资源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过程学派、制度学派等从理论上把握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双方资源联系性、整合策略与协同效应三者关系的内在机理及制度距离在其中的影响,深入分析了在海外并购双方制度距离高低不同情形下,为最大化并购协同效应,与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双方资源联系性相匹配的并购整合策略选择,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

(2)研究二中,基于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构建一个企业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整合的数理模型,用定量化的数学语言刻画了在海外并购双方制度距离高低不同情形下,针对并购双方资源相似性、互补性特征,应与之匹配的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的最优整合程度和目标方自主性的数理表达方式。

(3)研究三中,采用仿真方法对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整合的动态过程进行演化仿真研究,弥补静态数理模型的不足。仿真模型建立在前文数理模型的基础上,刻画在海外并购双方制度距离高低不同情形下,与并购双方资源相似性、互补性不同强弱特征相匹配的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整合与目标方自主性对并购协同效应影响的演化仿真模型,验证并掌握其动态规律。

(4)研究四中,选取中国和韩国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事件,作为定量评估数据来源的样本集合,利用收集样本企业的公开新闻信息和客观数据资料获取各变量数据,用分层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本书核心假设进行检验。

(5)研究五中,综合运用实地调研、二手数据、主题分析、内容分析等研究工具,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的典型案例,对我国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企业的资源属性、海外并购制度距离、整合过程以及并购协同效应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通过案例横向比较,提炼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

二 研究创新点

(1)本研究将海外并购整合实施的两个方面——整合程度与目标方自主性纳入统一框架内进行研究,在区分其概念的基础上研究两者在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后整合阶段的不同作用机制,从而补充先前研究大多局限于整合的单一维度的不足。

(2)本研究基于资源相似性互补性的角度,考察资源联系性与并购后整合策略的匹配,同时考虑这种匹配对于并购后协同效应的影响作用,形成一条考虑三者之间关系的连贯的逻辑链条,构建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双方资源联系性、整合策略、并购协同效应三者之间关系的更为完善的综合理论框架。

(3)本研究在单独讨论资源相似性、资源互补性的基础上,还考察了两者共存的情形,分析资源相似性强互补性弱、资源相似性弱互补性强、资源相似性强互补性强三种情况下的并购整合策略选择,这在先前的研究中较为少见。

(4)本研究特别关注了海外并购不同于一般国内并购的制度因素,考察海外并购双方制度距离高低对于资源联系性与整合策略之间匹配模式有效性的影响,提出在制度距离高低不同情形下,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最优整合程度和目标方自主性选择,从而将制度理论视角与资源理论视角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以往单一视角下的海外并购整合研究形成了有益的补充。

(5)本研究运用数理模型分析、演化仿真分析,通过严密的数学推导、结合动态演进的视角,刻画和分析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整合这一动态复杂过程,对以往定性的、静态的理论研究形成了适当的、必要的补充。

(6)本研究的实证部分将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协同效应细分为技术、经营、管理、财务四个维度,运用分层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中国和韩国的对比实证研究,为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三 技术路线

本书的技术路线如图1.2所示。第一,通过回顾本研究领域已有的文献基础,发掘研究的空间,进而通过理论分析建立本书的理论框架。第二,运用数理模型、动态仿真方法,静态地和动态地研究本书提出的理论机制。第三,采用实证统计分析,验证模型假说的有效性。第四,通过案例对比分析,进行经验总结,得到有益于实践的结论。

图1.2 本书的技术路线


[1] 普华永道:《中国企业并购市场2017年回顾与2018年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