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空间演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数据来源

本书的数据主要涉及城市尺度层面的数据(具体数据及其来源见表1-1)。基于这些数据,本书利用ArcGIS 10.2软件建构了2000—2015年中国城市技术创新空间数据库和2001—2015年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空间数据库两大数据库。

表1-1 主要数据来源及处理


[1] 杜德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动力与模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5页;司月芳、曾刚、曹贤忠等:《基于全球—地方视角的创新网络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第5期。

[2] Chen Shin Horng,“Taiwanese IT Firms’ off shore R&D in China and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Research Policy,Vol.33,No.2,March 2004,pp.337-349.

[3] 杜德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动力与模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5页;段德忠、杜德斌、刘承良:《上海和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化模式》,《地理学报》2015年第12期。

[4] 熊宁:《科学技术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人文地理》1991年第1期。

[5] 沈玉芳、孙强辉:《我国西部地区技术状况空间分布特征及上海在西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第2期。

[6] 刘一良:《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湖南省承接国内外先进汽车产业技术转移策略研究》,《经济地理》2010年第6期;罗堃、叶仁道:《清洁发展机制下的低碳技术转移:来自中国的实证与对策研究》,《经济地理》2011年第3期。

[7] 段德忠、杜德斌、刘承良:《上海和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化模式》,《地理学报》2015年第12期;杨凡、杜德斌、段德忠等:《上海市创新型工业的空间格局与区位模式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6年第8期。

[8] 何舜辉、杜德斌、焦美琪等:《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创新能力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地理科学》2017年第7期;王承云、孙飞翔:《长三角城市创新空间的集聚与溢出效应》,《地理研究》2017年第6期。

[9] Christian Binz and Bernhard Truffer,“Global Innovation Systems-A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Innovation Dynamics in Transnational Contexts”,Research Policy,Vol. 46,No.7,September 2017,pp.1284-1298;方创琳、马海涛、李广东等:《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估与空间格局分异》,《地理学报》2014年第4期。

[10] 杜德斌、马亚华:《“一带一路”——全球治理模式的新探索》,《地理研究》2017年第7期。